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的傳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當中,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被團體、群體或個人看做是其文化遺產的表演、實踐、知識體系及相關實物、工具與文化場所等的統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指的是借助學校的標準化教育方法來對傳承目標、內容、方法等進行制定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學校教育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如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的傳承教育整合,是當下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學校教育的關系
1.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教育可以培養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人才,從而擴大非物質文化遺傳知識的影響范圍,使其適應當下世界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要求,通過有效教學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配置來對更多人產生影響;另一方面,教育具有影響范圍大、影響時間長的特點,通過終身、代際發展的教育能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人們長期的注意,實現傳承的更好效果。除此之外,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利于減輕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工作的負擔,在學校教育當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能夠有效地減少國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
2.學校教育的成熟發展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創造了平臺作為一種由專業人員承擔并在專門機構中進行組織嚴密、目的明確、系統完善且具有很強計劃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教育以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為主要目標,具有促使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關鍵功能,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了逐步的成熟與完善。學校教育的內容涉及了社會、經濟、自然科學等多個方面,其自然科學中對自然的各種文化空間分布的研究等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的重要內容,使學校教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良好平臺。我校根據自編的楹聯校本教材通過每周一節《地方經典誦讀》課程的開展來讓小學生了解地方知識,并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對課程做出了逐步的完善,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知識儲備與教育環境。
3.學校教育的本土化適應了不同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學校教育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其中一些鄉土知識等內容迎合了同樣具有地域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性導致人們對于自身所處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了更高的關注,一方面人們對家鄉的熱愛與關注促使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另一方面語言差異等因素阻礙了異地人群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與研究。在素質教育的推行下很多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區域條件編制出了本土化的教材,適應了不同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差異性的需求。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學校教育的傳承教育整合的有效途徑
1.教育知識的有效整合小學校本課程中涉及地域知識方面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形成地域環境的相關人文、自然機制進行了解與掌握,同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中也對傳承者掌握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環境機制與理解、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了要求。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活態性與區域性的特點,受到時間與地域條件、傳承人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一定的變化,因此,在進行傳承教育時必須遵循因地施教的原則來實現其更好的傳承。在小學教育中一些區域知識的內容可以同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內容進行有機的整合,在開發小學教材時可以將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寫入教材中來進行教育。我校位于中國文化部命名的楹聯之鄉———九龍鎮上,其得天獨厚的楹聯文化豐富了我校的辦學文化和品質,目前我們自己編寫了楹聯校本教材用于本校自身楹聯文化的教學和傳承,同時,也完成了一個市級課題———小學開展楹聯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本課題已經順利結題。2015年6月26日,我校被九龍鎮命名為楹聯文化傳承實驗基地校,同時,九龍鎮正在對楹聯文化項目向國家申遺辦公室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校將抓住這一有利契機大力開展楹聯文化教育,積極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通過楹聯文化與教學內容的有效整合來促進楹聯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2.教育方法的有機整合一方面,豐富的活動實踐是促進學生加深課本知識理解與記憶的有效手段,由于小學生受到年齡、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對于課外活動往往都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小學教育者可立足于本土化教育教材的基礎上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進行教育。另一方面,為了充分調動小學生參與到教育活動當中的積極性,小學教育者可以在自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景觀圖片元素,或者在課堂中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圖片、視頻的展示,從而在教育中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同時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更好傳承。除此之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必要手段,項目性、問題式等研究型學習要求教師在分析教學內容后對相關的材料進行收集,在收集過程中可以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為重點收集對象,并將其作為教學資源來輔助教學,豐富小學教育的內容。例如,我校結合地域文化優勢,以楹聯教育為特色,在教育過程中收集了眾多楹聯文化來作為重要教學資源,從而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中傳承楹聯文化。在收集了區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針對知識進行研究討論與交流,使學生在分析與思考課堂知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間的聯系中做出文化創新。例如,在對楹聯文化進行問題式研究性學習時,教師可以設計“楹聯文化具有哪些貢獻?”等問題,讓學生結合教材資料進行自主研究,在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認知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地域情感。
三、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學校教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學科平臺,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豐富了學校教育的內容與價值,二者的有機整合能夠有效地促進地區、社會以及文化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目前,我校有在職在編教師77人,在校學生1381人,27個教學班,是一個中型小學,預計下學期有29個教學班,1500人左右,基本成長為一所大型小學,學生規模的擴大給我校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有機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將以楹聯教育為特色,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抓住機遇,修煉內功,做精做強,提升學校辦學、育人水平與檔次,走精品化教育路線,在教育中整合楹聯文化教育,從而豐富學生知識,促進楹聯文化的傳承,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
作者:陳卿歷 單位:重慶市九龍坡區九龍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