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小學科學課堂情景預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實施,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前概念做出多種的預設、擬定輪廓做板塊式教學設計,并結合情景在運用中隨時調整,讓科學教學煥發時代的氣息,全面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成為促進教學相長的良好載體。
科學教學過程是由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構成的,科學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求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合理制定教學過程結構方案。[1]為了使這個“整體”能有條不紊的展開,有必要對科學教學過程進行預設,即對科學教學過程進行設計。
一、巧設“意外”實驗,鼓勵智慧生成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動態的、發展的和不斷生成的。[2]在科學課堂上學生前概念往往是模糊的、零星的、片面的,這就需要科學教師及時捕捉有利于學生科學知識和技能掌握的信息,能展現學生獨特思維和良好學習方法。如在探究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的實驗時,實驗要求在杠桿尺兩端各掛一只大小相同的紙杯,保持平衡后用燃燒的火柴烤熱一端紙杯內的空氣,觀察有何現象發生。筆者做演示實驗時按照要求操作實驗,學生們發現熱空氣使紙杯上升現象并不明顯,便議論紛紛質疑理論的正確性。筆者首先對于同學們敢于置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加以肯定,但筆者沒有直接回答他們的問題,而是把問題拋給了全體同學“想一想,加熱空氣并沒有使紙杯上升可能與什么有關?”學生分組討論氣氛熱烈,有說“與紙杯的重量有關”,有說“與紙杯的形狀有關”,有說“與鉤掛紙杯的線粗細有關”,有說“與加熱的火力大小有關”等等。筆者挑選了其中幾個猜想,分別請不同的學習小組進行設計,通過實驗來進行驗證。有的小組改用塑料制一次性杯子,有的小組自制紙杯變換形狀,有的改用魚線掛紙杯,有的將火柴加熱改成蠟燭,通過一次次實驗發現采用細長的魚線鉤掛杯口窄小杯底寬大的輕巧的小紙杯,再用蠟燭加熱紙杯,這樣的實驗裝置杠桿尺的傾斜度才更加明顯,實驗終于成功了。筆者抓住這個裝置引發學生繼續思考“這個口窄底寬的小紙杯像什么?”“孔明燈。”“熱氣球。”接著筆者再鼓勵學生們根據熱空氣比冷空氣輕的原理,仿制“小紙杯”模樣,利用手邊的材料自制一款孔明燈或者熱氣球。這節課同學們動手又動腦,應用拓展一氣呵成。
二、圍繞教學目標,彈性生成課題
作為一名處在課程改革時期的科學教師,不僅要精心預設課堂教學目標,同時還應該關注課堂教學目標的生成,并提高自己的素質,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生成。如在探究《我們周圍的空氣》這一課時,筆者用圖片舉例空氣污染的危害,講述北方冬季霧霾現象嚴重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話音剛落,一位轉學來的學生舉手說:“老師,我的家鄉黑龍江佳木斯并不是像你說的天總是灰蒙蒙的,那里的天比南京還要藍!”此時,全班同學的目光轉向了筆者,竊竊私語。筆者沒想到隨意帶過的一句話竟然引起了這位北方小朋友的不滿,停頓片刻,筆者決定請同學們做個研究小調查,用事實來說話。學生們被分成兩隊,一隊支持南京隊,另一對支持佳木斯隊。學生們共同整理收集資料,最后得出結論雖然黑龍江省霧霾較為嚴重,但佳木斯市是以生態農業為主的中小型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少,大中型企業數量也不多,所以空氣質量污染程度最高為輕微污染,大部分時候以優、良天氣為主,從未出現過中度污染。而南京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速,機動車數量增長太快,秸稈焚燒、煙花爆竹雪上加霜等因素,南京每年12月左右全天全城的空氣污染指數居高不下,空氣一片污濁。冬季北方佳木斯的天氣確實還要比南京的天氣要好。筆者在課堂中遇到學生的質疑時,并不是一味的選擇回避或者是堅持己見,而是巧妙的引領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通過事實說話,不僅回答了學生的疑問,還培養了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自己查閱求證的習慣,同時課堂氣氛也得到了大大的活躍,可謂“一石多鳥”。通過上面的教學案例,筆者認為教師應努力營造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避免因霸權而抑制學生的主體性,阻礙師生的交流;教師的教學設計應由傳統的“剛性設計”、“教程設計”走向“彈性設計”、“學程設計”,為教學“生成”預留時空和創造可能。變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為關注學生“主體”的學習狀態,教學預設更多地注入學習設計的內涵。
三、妙用意外事件,展現駕馭能力
一些課堂的意外與學生的習慣有關,學生有時“身不由己”地走向意外之境。此時教師可以借題發揮,恰到好處地教育學生。[3]教師根據學生不斷冒出來的問題和有價值的反饋信息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向,或調整教學內容,或改變課時計劃,不斷積累實踐智慧。這樣不僅可以保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可以激發學生愛學樂思的科學習慣。在《把液體倒進水里》一課中,在探究紅色酒精倒入水里是沉是浮?學生實驗得到了不同的實驗結果,有的組一部分紅色酒精浮在上面;有的是上面一部分是紅的,中間一部分是淡紅的,下面一部分沒變色;有的則是水被全部染紅。學生們也因為實驗結果的不同爭論不休。筆者引導學生們思考為什么有的小組會出現不同現象?“將紅色酒精倒入燒杯時是不是沒沿燒杯壁?”“紅色酒精沿燒杯壁倒入燒杯時是否晃動?”通過學生們的討論反思,學生們清楚的認識到不同的操作會導致不同的實驗結果,為了得到預期的實驗結果就必須規范的操作。通過鮮活的對比,學生們不僅知道了正確的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規范實驗的重要性,這比簡單的教條效果要好得太多。新課標以“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理念,課堂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經歷的生命歷程,應當煥發生命的活力。課堂上學生學習不是預設的,而是學生與教師、同伴、作者“思維碰撞、心靈溝通、情感融合”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有許多意外與驚喜。作為課堂組織者的教師要努力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在“動態生成”中挺進。
參考文獻:
[1]陳志偉,陳秉初.中學科學教學論[M]上海:科學出版社
[2]袁運開.科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王耀村.初中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黃月 單位:南京市中電頤和家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