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科學課中混合式教學的重要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所以尤為需要一種能夠協調各個學科的綜合教學方法,“混合式教學”也就應運而生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并成為小學科學教育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混合式教學集傳統(tǒng)教學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勢與數字化教學中個性化學習為一體,教師通過充分的備課,采用雜糅式的教學形態(tài)將各個學科之間的相關知識相互串聯,有邏輯、有順序的向學生展示。有效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而實施。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協調學科;驅動思想;資源獲取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它的內容廣闊豐富,涉及面非常大。理解自然現象和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綜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小學科學課程針對學生身邊的現象,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綜合呈現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強調這四個領域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聯系,發(fā)揮不同知識領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維培養(yǎng)功能。“混合式教學”為學生的充分預習提供了前提保障,教師如何針對學生自主預習中的疑難問題設計科學有效的學案,成為保證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混合式教學”在小學科學課中的協調各個學科知識的作用
“混合式教學”注重學習內容與已有經驗的結合、動手與動腦的結合、書本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理解自然與解決問題的結合、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強調科學課程與并行開設的語文、數學等課程相互滲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能夠搭建起各個學科知識之間的橋梁,幫助老師與學生建立起有科學的思維對話課堂,而科學的思維對話課堂也正是“混合式教學”進行學科協調的核心。小學科學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每個學生都要學好科學。小學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并且倡導探究式學習。在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前提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科學的課程設計也嚴格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反映國際科學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顧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混合式教學”的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進行科學的思維對話為主要方式,變傳統(tǒng)的各個學科獨立知識碎片整合為系統(tǒng)的整體性知識,變傳統(tǒng)的知識課堂為思維對話課堂,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思維對話中內化所學,內省新知,內悟新理,發(fā)展智慧,提升素養(yǎng)。在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各個學科知識相互協調、整合、系統(tǒng)的傳授給學生可以從綜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學習效率。
二、“混合式教學”在小學科學課中的驅動學生學習思想的作用
“混合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使用對小學科學課的開展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它能驅動教師的教學思想,幫助科學教師進行教學模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在新的教學方式方法下,使學生更加簡單更加深刻地領會知識,在教學中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用“混合式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以新模式新思路來驅動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思想,教師使用“混合式教學”這種教學方法指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動手動腦、積極體驗、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從何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思想、學習科學方法。逐步驅動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科學倫理精神和熱愛科學的品質。“混合式教學”本身也具有直面性、簡單化、生動性等特點,在這種教學模式的教學中更加容易驅動學生親身實踐、主動嘗試的意識,調動學生動手、動眼、動嘴及動腦,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想象能力、活躍思維,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
三、“混合式教學”在小學科學課中全面而廣泛的獲取資源的作用
由于小學科學課程內容以學生能夠感知的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中一些比較直觀、學生有興趣參與學習的重要內容為載體,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學科的興趣、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因此小學科學課程的教育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中獲取教學資源。而當今社會是一個“互聯網+”的新時代,網絡資源是最全面最便捷的資源之一,“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幫助教師把控網絡資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凡是有利于教學效果的資源都用來為其服務,教學資源是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適合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資源,既要適合于教學,又能夠實現資源的價值。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將線上線下的教學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化,并將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的內容緊密自然的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豐富教師獲得科學教學資源的渠道,與其他老師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根據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適切性的處理加工,同時增強科學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能夠幫助科學教師更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形態(tài),“混合式教學”集傳統(tǒng)教學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勢和數字化教學個性化學習特點于一體,協調了傳統(tǒng)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等學科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在小學科學課中應用“混合式教學”,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全面理解,也適應了教育信息化變革的時代要求,必將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流,帶來基礎教育的全新面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大幅提升。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9-13.
[2]湯偉青.龔太亞.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有效性[N].黃岡日報,2017(12):4.
作者:劉垿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