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智慧教室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伴隨互聯網的廣泛普及,智慧化的概念向各行各業滲透,而智慧教室的概念也進入小學教育中。智慧教室將傳統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完美結合,展現了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課堂教學智慧化發展趨勢。本文以智慧教室教學環境為出發點,探討如何構建智慧環境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構建。
【關鍵詞】智慧教室;小學科學;課堂構建
小學科學課程是小學教育體系中一門重要課程,它兼顧了知識學習、興趣培養、素質提升、學科串聯等作用,將“科學知識原理”轉化為趣味性、游戲化、生活化的課程,深入淺出,將科學知識還原為最淺顯的生活原理,激發孩子的聯想,培養多方面的能力素質。而智慧教室潮流的到來更是讓小學科學課程擁有了一個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舞臺,也讓其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凸顯。
一、智慧教室給小學科學課程帶來的變化
智慧教室匯集了計算機的多媒體展示、互聯網的信息廣泛共享、大數據的收集與處理、人機智能交互等技術,旨在消除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師生缺乏互動、課堂溝通受限、學生思維發散程度低等許多一直存在的問題。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不僅需要為學生答疑解惑,傳授科學知識;還需要引導學生思考自然科學知識中的原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能力尚處于建立階段,習慣于依靠記憶掌握知識,但同時對于自然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強烈,喜歡與教師進行交流。智慧教室的發展給小學科學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具體來說就是:第一,全景展示取代了多媒體展示,能夠為課程提供更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第二,泛化信息共享讓師生的問題交流上升到大數據級別的問題交流,匯集了全國各地同齡人面對同樣知識提出的不同問題;第三,智慧管理系統在學生分組學習和實驗中發揮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教師解決了學習小組的問題,在試驗中也能與學生就實驗的問題進行互動。第四,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技術讓課堂內外無縫銜接,智慧教室通過互聯網終端向外延伸。
二、智慧教室環境下科學課堂面臨的問題
1.利用智慧教室教學形式大于內容盡管智慧教室的建設和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但各地也都在進行借助智慧教室開展教學應用的嘗試。從目前的實踐狀況來看,智慧教室雖然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踐行學生本位的教學思路,但是智慧教室的教學應用需要充裕的教學時間,所以對智慧教室的應用主要停留在小學階段,并且也主要是應用在公開課上,將智慧教室作為一種展示教室教學設計的工具,卻并非將其作為學生全方面發展需要的、新的學習環境。
2.因智慧教室而簡化課程教學流程應用智慧教室開展教學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并不能將此簡單理解為分配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時間。例如四年級科學課中的《電與我們的生活》強調學生對電路的初步認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教師需要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結合教授與示范,在實驗示范中講解知識難點,將知識難點與小組討論的問題相結合,鼓勵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但是一些教師因為智慧教室的存在而忽視了教學方法的適用性,轉而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實驗,用大數據代替課堂總結來獲得問題,簡化了教學流程,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構建優質的智慧環境小學科學課堂
1.智慧教室從課堂向課外延伸智慧教室不應當簡單理解為互聯網化的多媒體教學系統,或者是課堂教學設備的智慧化,而是應當認識到互聯網帶來的教學智慧化,并借助計算機和互聯網設備更好地開展教學。智慧教室可以將課堂學習向課外延伸,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向學生布置課前預習的要求,可以通過教學資源云平臺優化自己的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可以向學生提出拓展性問題,學生可以借助互聯網學習平臺繼續進行個人的學習和提升。
2.課堂設計融合智慧教室特色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引導學生拓展思維,一般可以分為“情景導入———知識教授———實驗示范———分組實驗———問題解決”這樣的教學流程,而智慧教室則可以從教學理念層面融入教學設計。在情景導入階段,教師可以借助智慧教師中的虛擬現實進行情景展示,比傳統多媒體展示更加生動逼真,也更加貼近生活;在實驗示范—分組實驗階段,教師可以借助實時交互系統來進行差異性教學,并借助大數據工具顯示每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便于教師進行合理的小組分配;在問題解決階段,智能題庫可以進行差別性篩選,便于教師及時發現不同學生的不同問題。
3.實現以學定教的課堂轉型從以往教育改革的經驗來看,改革的核心點一直都集中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因材施教兩個方面,作為教育者應當認識到未來的課堂教學必然是根據學生學習方向為教學中心的方式。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借助新興的科技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向,實現科學課程的以學定教。
【參考文獻】
[1]鐘慶.智慧教室構建探索[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8(4).
[2]陶舉元.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教育科學,2017.
作者:陳鑫 單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第二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