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校園文化的育人意義的體現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校史文化是流變的,它會隨著學校改革發展歷史的久遠而不斷豐富,在保護和傳承歷史記憶的同時,要從時代實踐中吸收新的內涵,喚起師生共同開拓創新的共鳴。學院在以杰出畢業生、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名字命名的“永好樓”里,懸掛著“永好教育教學質量獎”獲獎者的照片,從全校師生中征集故事而編成的《永好樓記》講述著校友的拳拳之心與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激勵師生繼往開來。“讓每一堵墻都說話,讓每一塊石頭都講故事”,將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有機融合是校史育人的有效路徑。在繼承和弘揚校園歷史文化的同時,還應當借鑒當地優良的傳統文化,用扎根歷史的文化遺產來弘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學院位于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四川省德陽市,這里曾是“5•12”特大地震的重災區。紀念大地震一周年時,學院與企業、政府在校圖書館內共建的“5.12”特大地震展覽館正式開放,成為全國首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與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在地震展覽館內,設有現場講授,思政活動等,喚起校企共克時艱的記憶,傳遞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學院利用緊鄰德孝之邦——孝泉鎮和特級英雄故鄉——中江縣的資源,提取“一門三孝”等孝文化地域的思想精華,建立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基地,使校園文化融入地域文化的色彩和個性,這既是對地域文化的保護和有效傳承,更是植根當地的有效教育途徑。
一、行業背景下企業文化的共享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的辦學生命線。在文化育人的視野下,把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引入校園,實現“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是培養高素質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撐,更是培育符合社會需要人才的有效途徑。工業文明是人類在工業社會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工業文明的植入不可隔岸看花,必須要有企業實體的引入,才能讓學生得到真實的鍛煉和真切的理解。所以,校企共同成為實施主體,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實踐教學平臺,讓教學實踐從設計環節就貼合企業需求。學院邀請行業專家、企業代表與學校共同制定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方案和人才培養標準,將崗位職業要求注入到專業建設和教學設計環節,緊跟產業發展和企業技術進步要求。學院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設一批“校中廠”和“廠中校”,在系部設立“產學研辦公室”“,技能大師工作站”,引入校企合作項目,組建由專業課教師、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團隊,進行人才培養、產品生產與技術開發,形成了“設備人員共享、生產教學并行、培養培訓兼顧、校企文化兼容”的合作育人機制,使學院成為一個開放共享、資源整合的大平臺。只有實施主體實現校企深度合作,教育空間實現學院與工廠結合,高職學生才能得到最真實的技能訓練,感染到最濃郁的產業文化氛圍。
有調查表明,畢業生進入企業后最大的困擾是文化認同感和基本素質達不到企業標準,這集中表現在學生“成本意識、安全意識和質量意識方面缺乏相關的教育,企業后期培養人才的成本很大,要重新對學生進行觀念的引導、行為的修正和良好的工作習慣的培養”。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的一大亮點,實訓文化建設則應當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一環,應當以培養敬業奉獻、嚴謹認真的職業精神和提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著眼于準企業員工的培養,植入職業文化和企業文化,使企業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和校園文化全面對接。學院建立起“把企業引入校園、產品引入實訓、工程師引入課堂”和“讓教師進入車間、學生進入工段、教學進入現場”的校企合作機制,建成了全真實訓環境,在實訓過程嚴格實施企業行為規范、紀律公約和實訓教學的規章制度,實訓基地里既有企業宣傳橫幅又有大師名言警句,企業在基地適時開展各類技術比武、技能大賽。由此,學生既接受培訓又參與生產,技術人員既是產業工人又是實訓教師,實訓過程就是真實生產過程。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感受到了產業文化和大學文化的雙重熏陶,實現了校企文化的有機交融。
充分挖掘企業人力資源優勢,形成校企文化交融的狀態,需要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也需要緊貼專業開展企業文化進校園的專業類活動。例如,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聘請“全國十大能工巧匠”高鳳林等企業技能大師走進校園,邀請優秀畢業生走進黨支部活動、團支部活動,組織學生走進企業開展“向工人同志學習,爭當學習成才標兵”活動,讓企業精英與模范人物、技術骨干和學生面對面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實踐技能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把扎根基層、愛崗敬業、勤學苦練、重誠信、講創新等優良的職業精神生動地傳遞給未來的生產技術人員,形成校企聯合開展思政教育的合力。
二、社會視野下活動文化的創新
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時代,知識信息的獲取變得便捷,大學文化與社會文化的交流碰撞已難以避免,高職院校應當以開放創新精神打開封閉的“象牙塔”,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拓展校園活動空間,培養學生健康情趣,提高綜合素質,激發創新思維,打造屬于高職院校的文化活動品牌,發揮高職院校的文化服務功能。現代大學提倡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和文化氛圍,從現狀來看,高職院校在此方面起步較晚,故更需樹立有容乃大的思想,建立“請進來融進去”的機制。在學院堅持開放辦學的實踐中,不但打造出開放共享的校園環境,整合資源修建起了1.8萬平方米的圖書館、5千平方米的體育館,更重要的是堅持免費向社會開放,讓市民共享資源。校門打開了,具有高雅品位、豐富內涵的展覽、學術和文體活動自然而然地走進了校園,為校園增添了人文氛圍。學院通過承辦職教師資培訓、企業員工技能提升培訓、對流培訓以及四川省基層干部“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總體戰略培訓班、工信部中小企業服務年之創業巡講等活動,形成了具有濃郁工業氣息、開放活潑氣質的校園文化。在這樣的文化環境里,學生能接觸到更前沿的社會資訊,感染到社會人的獨立品格和意識。
校園活動的開放性還體現在以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把校園活動的范疇擴大到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環節和喜聞樂見的領域,讓學生受到高雅情趣和健康品味的熏陶。例如,把校園活動作為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的延伸,開展技能比武、創業模擬大賽等學風建設活動;以寢室為陣地,開展“寢室文化節”、“每周一星”等以培養高尚情趣為主的文明修身活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愛心流通站”等以勤工助學為內容的助學活動。學院每年舉辦體育健身節、科技節、藝術節,每周組織學生進行周末文化廣場活動,這些傳統的文化節目成為了學生素質拓展的平臺,更是學院先進文化集中展示的平臺。
校園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行,而在重實踐重技能的高職院校內,社會實踐教育更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環。學院按照“在實踐中鍛煉提高,在奉獻中成長成才”的思路,鼓勵發展與專業結合的特色社團,全校理論學習類、學術科技類、文化藝術類、體育競技類、實踐創業類40余個,學生團體每年開展理論教學2000余學時、各類活動300余項。每年有上萬人次參與到社區服務、“三下鄉”、課外專業實踐中。學院2011年與兩個鄉鎮簽訂協議實施“校村合作”計劃,開展黨建共建、文化共建,師生在村官培訓、編制鄉村旅游規劃、建設鄉村圖書館、修繕鄉村小學等活動中擔當主力軍。在校外的文藝舞臺、技能維修站、文化宣講團、支教幫扶隊、環境整治小組里,經常能看到學院師生的身影。這不但發揮了大學文化引領社會文化的積極作用,更不可忽視的是,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得到了鍛煉成長。
無論是著眼于服務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是著眼于服務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在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形成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建設中,高職院校都不能忽視對符合時代要求的校園文化的構建。開放性校園文化的構建不僅是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必然體現,更是高職辦學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在要求。當前,構建開放性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還應在多民族文化交流、國際化交流等方面進行拓展,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人才,形成高職院校獨特的文化品牌。
作者:張倩單位: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