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實施與革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將“機”就計,養成教育因差異而變化
1.因人而異每個孩子都是單獨的個體,我們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群體性自然更應該注意個體性,因此在養成教育中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幾年來,我們一直在嘗試分年級段進行“分解細化、分別強化、分層深化”的養成教育實施方案:一是學校根據級段特征,分別推薦訓練重點,二是每位學生的打分表分別由該學生、老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分得出結果,三是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去逐一尋求進步(自主選擇順序、每一目標的達成時間可視自身情況而定),四是活動過程中學生可根據需要請求幫助。整個活動實施幾年下來,我們發現以前集體統一教育中的“趕鴨子上架”、“囫圇吞棗”現象沒有了,學生的積極性較以前有了普遍的提高,也更有目標了,尤其是一些以往屈居人后的學生更找到了自己的目標,變得更自信了。同時,我們將養成教育與“四幫一”活動有機結合,切實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
2.因時定養“最近天氣炎熱,請同學們不要到野河里去游泳,最好建議家長也不要去……”;“近階段由于天氣寒冷,路面有一些結冰現象,同學們要注意繞開冰凍路面……”;“最近由于焚燒秸稈現象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容易引起我們的眼睛不適導致流淚等,請同學們在騎自行車行進中要注意手不離車,可以就近靠邊停下等空氣有所緩和再繼續騎車回家……”這些都是我校安全教育中一條普通的短信,紅領巾廣播也成為孩子們學習與生活的良師益友,各班通訊員踴躍投稿,提供一些“小知識”、“小技巧”與大家一起分享。對于我們來說“事無巨細,事必周到”,我們更信奉的一個真理是“細節決定成敗”,分季節教育、分時間段教育、分特殊情況教育……我校的養成教育就是如此“無微不至”。
3.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區域環境的具體條件,妥善制定相應的措施,這也是我們養成教育中必須要注意的。大到在校有根據學校情況制訂的一些規范,在家有一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小至每段路都要分區域進行養成教育:“過馬路一停二看三通過”、“直角該怎么走”、“為什么要靠右走”、“左轉大彎右轉小彎”……都是我校師生一起學習,一起實踐的一筆筆寶貴財富。記得幾年前,學校附近修路,我校考慮到道路擁擠,通行不便等諸多問題,學校行政、老師還一起討論學生上放學行走路線,給學生分流,并通過紅領巾廣播特地向師生告知道路狀況、推薦一些相對安全的線路。這一節生動的養成教育課又給了全校師生多一點的思考,也許,以后在他們的人生中他們也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多思多想,做到“防范未然”、“萬無一失”。
二、將錯就“措”,養成教育因實踐而提升
1.眼觀“錯綜”經常有年輕的教師跟我交流:“我最怕做不好,做錯了。”我每次都會笑著說:“沒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實踐往往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我們不能避免出“錯”,唯一能做的事不讓“錯”繼續和重蹈,我們必須做一個有心人。多年來,我做過班主任,也負責過多年的德育工作,每一天、每件事、每句話我都會試著去反思,“部分樓梯出現特別擁擠現象,何不給每班設計好路線呢,這樣更加有序”、“學生用餐后部分出現打掃不干凈的現象,何不舉行一次面對面的現場會幫助指導呢”、“放學時校門口解散后出現學生跑去拿自行車,為何不能各班路隊到校門口有序分流,各路隊分別繼續行至指定地點”……這些我眼中發現的“錯”正是學校養成教育的良好契機,在“錯”中成長,人生才會越來越進步,越來越精彩。
2.耳聽“錯聲”古人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古訓早已行不通了,一味地閉門造車只能是寡聞少見,智者應該集思廣益、融會貫通。在德育工作者的校本培訓上,每月的德育例會是老師們最好的溝通途徑,養成教育則是會議上的“常客”,重建議輕贊美是我校的一貫風格,知無不言,暢所欲言,或討論方式方法、或交流經驗……分外熱烈;我校養成教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每周一國旗下講話總要進行一周學校師生活動亮點點評,在表揚先進,發揚成績的同時,還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中不足之處,揚長不避短,面向全校,真實反饋。
3.收獲“錯論”事不經不懂,路不走不明。幾年來,我創作了一系列養成教育歌謠,有《路隊歌》、《整隊歌》、《行進歌》、《散隊歌》、《文明禮貌歌》、《升旗儀式歌》、《打掃衛生歌》等。“排路隊,快靜齊,安全文明又有序。隊伍里,不推拉,安全紅花把你夸”這些無不來自實踐中。特別是以往的“小失誤”、“小改進”等更讓我奉為“寶貝”,點點改進,樣樣提高。現在,我把工作中偶爾抓住的總結、反思,還分享給老師,并在全校推廣起來。
養成教育在改進中提高,在反思中提升,當然,養成教育也需要眾人齊心協力,在相互理解、支持、合作的氛圍中,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互動平臺,并通過每個人的努力才能把養成教育做得更好。
作者:潘衛良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