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心理教育治療學思維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中醫心理之教育治療學臨床研究過程中不斷錘煉形成思維病機。從思維方式與思維壓力病機的分類切入,探討其主要相互關系,并從評估與防治層面闡述研究意義,為中醫心理病機理論、臨床心理和教育實踐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中醫心理學;教育治療學;思維方式;思維病機;思維壓力;臨床心理;教育實踐
自1980年王米渠等[1]提出中醫心理學概念以來,已有近40年曲折發展歷程。如今,中醫心理已成為中醫領域研究“神志”(精神心理)的集中代表,并逐漸形成多流派。其中,新興流派教育治療學[2-3],則更加注重個體在不同階段受到多種異常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繼而產生對其思維想象、語言行為等的不良影響。病機,是反映疾病全過程的關鍵因素和基本規律[4]。在中醫臨床各科診療過程中,捕捉病機是辨證的關鍵[5]。周學平等[6]從病因、病位、病勢層面構建病機辨證新體系,仝小林[7]從膜、髓、霾等角度提出新病機十九條等。中醫心理病機,經歷傳統病機與發展病機兩大階段,得到長足發展。傳統病機,基本上歸屬中醫內科病機范疇[8],以《素問》“病機十九條”為代表,可涉及“情志太過或不及等內傷致病、氣機升降浮沉紊亂、痰聚和血瘀等阻滯經脈組織、神志言行異常、五臟六腑功能失調”等[9],主要在辨證用藥時使用。發展病機,是在傳承中醫傳統病機基礎上(含傳統病機),主要基于中醫心理之教育治療學臨床實踐,不斷開拓創新、逐漸發展而成。可包括“邪正盛衰、異常思維、心理消化過程異常、陰陽形神關系異常”等[10],主要在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診療和預防過程中使用。其中,以邪正盛衰變化為病機之總綱、以異常思維方式為病機之根本。《靈樞•本神》“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中的“思”,包含思維和想象等認知過程。思維主要反映對客觀事物與現象的本質及其聯系的認識;想象主要反映在思維的基礎上,對記憶表象和感知信息的加工改造,包括夢想、理想、幻想、妄想、夢等。本研究的思維亦基本涉及想象。在心理發展過程中,思維與想象對人格的影響,猶如脾胃對體質的影響一樣重要,均為個體發展的“后天之本”。故此,研究思維病機,已成為教育治療學核心任務之一。茲將從思維病機的分類切入,闡述基本關系和研究意義。
1思維病機
思維病機,即思維之邪[11],可反映思考簡單重復、固執阻塞、極端偏見、消極對比等,最終阻礙其健康發展的思維。主要包括思維方式病機與思維壓力病機。
1.1思維方式病機
1.1.1阻滯唯我思維[12]主要反映過度關注自己感覺需求、情緒喜好等,不能意識到外界的差異和變化、或忽視和排斥他人影響,從而導致自我意識成長受阻的思維方式??杀憩F為按照喜好辦事、自大自負、孤僻自閉、自私自利、退縮逃避等。臨床上常見于偏執、強迫、依戀、反社會等人格傾向者,以及疑病癥、軀體形式障礙、人格解體、精神分裂癥等。值得一提的是,人在嬰幼兒、兒童期的思考以唯我思維為主,此屬于人格形成過程中的正常階段。
1.1.2陰陽兩極思維[13]主要反映個體習慣從“對錯、好壞、真假、黑白、美丑”等陰陽屬性判斷事物和現象,并加工到各自極端對立狀態的思維方式。陰陽兩極思維具體又分太陰思維、太陽思維、有無思維3類。①太陰思維,主要通過把積極縮小變微弱、把消極不斷夸大泛化等方面表現。比如,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害怕萬一出事、一生病就完了等。②太陽思維,主要通過對自己追求思考清晰、操控思緒、言行速度、形象完美、規范有序、環境潔凈、最優最安全、情感永恒、自己幫助一切人等;對外界追求他人要聽從自己、他人要幫助自己、他人別欺騙自己等方面表現。例如,什么事都必須搞明白、不允許自己聯想、不允許有人說自己不好、凡事追求第一等。③有無思維,是在前兩者基礎上,加工出的無中生有、有中變無的習慣化思維傾向。比如,感覺有神秘芯片在控制和汲取人的精氣、認為自己沒有心臟等。臨床上常見于強迫、偏執等人格傾向,妄想狀態、強迫狀態、人格解體、精神分裂癥等。此外,如果在幼兒、兒童、少年期表現出兩極思維,大多屬于人格形成過程中的普遍現象。
1.1.3阻滯對比思維[14]主要反映個體習慣在認識和分析事物或現象時,選擇與區分諸多參照對象,從橫向、縱向進行異同對比,并關注或追求過程和結果中消極方向或消極狀態,從而導致自我意識與自我界限合理構建滯后的思維方式。具體又可分為:①縱向阻滯對比思維,即個體在自身先后異同對照過程中,多關注消極因素的傾向。比如,受不了自己不如以前、想回到童年快樂時光等。②橫向阻滯對比思維,即個體在當下與外界的異同對照過程中關注消極因素的傾向。比如,習慣與他人攀比、受不了別人比自己好等。此外,還容易延伸出凡事要強求公平、追求與眾不同的個體、或委屈自己而追求大眾化的相似。臨床上可見強迫、自戀、膽怯等人格傾向,以及激越狀態、焦慮、抑郁、疑病癥等。值得一提的是,人在兒童、青少年期會不同程度表現出阻滯對比思維,多屬于人格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以上三大異常思維方式中,阻滯唯我思維主要決定心理與心身疾病的病程長度,讓人自我封閉、走不出去;陰陽兩極思維主要決定心理與心身疾病的痛苦程度,讓人自我折磨、死去活來;阻滯對比思維主要決定心理與心身疾病的誘因跨度,讓人迷失自我、走不回來。其中,在臨床與教育實踐中是以決定痛苦程度的陰陽兩極思維為核心和主導。
1.2思維壓力病機
思維壓力,是指思維內容對思維方式所產生的壓力。思維壓力病機,是指個體思維加工的具體內容與其思維方式不相匹配,從而導致思維壓力過高、過低等異常思維狀態。
1.2.1思維高壓是指個體用幼稚思維方式去分析加工重要內容,繼而導致思維壓力過高而表現出焦慮、煩躁、憤怒、絕望等狀態,本型在臨床較為常見。例如,用兩極思維去面對高考,當一遇到難題時就焦躁不安、甚至絕望。用阻滯對比思維面對成績時,容易受他人成績變化影響而痛苦。
1.2.2思維低壓是指個體用較成熟思維方式去分析加工無關緊要的內容,繼而導致思維壓力過低而表現出空虛無聊、懶散頹廢等狀態,本型在臨床相對少見。比如,用陰陽太極思維去分析周末在家穿什么襪子的影響,或用發展對比思維去分析左右手形狀等。換言之,思維方式好比是模型、渠道或路徑,思維內容則是思考者具體指向的對象,可包括事情、產品或物體等。思維方式與思維內容的關系,猶如道路與車輛的關系。如果思維方式幼稚時,則相應思維內容不易想通,導致諸多思維內容阻塞而思維壓力增加(道路狹窄時交通高壓而容易車輛堵塞),反之亦然。由此不難發現,思維壓力病機是建立在思維方式基礎之上,是前三類異常思維方式結合重要或次要等具體思考對象的整合,尤其是思維高壓,能為臨床診療提供有益參考。
2相互關系
2.1陰陽兩極思維與阻滯唯我思維
2.1.1陰陽兩極思維能加強阻滯唯我思維幼兒多以唯我思維為主導,常相信自己感知系統直接獲得相應體驗是“惟一合適的”,這必然增加孩子異常成長風險,因此需要家庭和學校合理教育。之后如果有兒童接受到多種異常教育,就可能趨向阻滯唯我思維發展。隨著年齡增長,兒童因強調自我言行受到阻礙或傷害,就逐漸意識到自己認知與能力的局限,于是開始接受外界教育引導,關注和追求“對的、真的、好的”(陽),排斥“錯的、假的、壞的”(陰)等,可能發展成為以兩極思維主導,隨后容易在幼兒園、小學獲得良好成績,并產生自己絕對優秀的觀念,此過程即在加強阻滯唯我思維的不良影響。在臨床上,強迫狀態多伴有和加強偏執狀態,強迫的猶豫不決本身也是一種偏執表現。
2.1.2阻滯唯我思維能維護陰陽兩極思維一般情況下,個體發展到初中階段以后,如果還長期使用兩極思維主導,則較難應對學習工作生活,會帶來諸多痛苦和阻力,更會鞭策其不斷改變達到新的成長平衡。但是,當阻滯唯我思維長期參與時,就容易維護兩極思維的相應表現而固化痛苦,想要改變就會非常困難。在臨床上,偏執狀態會讓其強迫狀態更加持久,使其不易被外界信息影響和改變。2.1.3兩者相兼容易使癥狀既嚴重又漫長以上兩種思維方式相兼,是重型精神心理疾病和疑難雜癥形成發展的思維基礎,會使病痛既嚴重又漫長?;陉庩杻蓸O思維可分兩類:①太陰思維相兼阻滯唯我思維,臨床上可見軀體形式障礙、人格解體、被害妄想、幻覺、精神分裂癥、焦慮和抑郁狀態,甚至自殺等。②太陽思維相兼阻滯唯我思維,臨床上可見鐘情妄想、躁狂癥、激越狀態等。
2.2陰陽兩極思維與阻滯對比思維
2.2.1陰陽兩極思維判別陰陽屬性需要對比思維參與當患者使用兩極思維針對敏感事物或現象,不斷分析判斷“對錯、好壞”等陰陽屬性變化時,對比思維就會有較高參與頻率。值得注意的是,兩極思維可在陰陽屬性內又不斷對比細分成“陰中之陰、陰中之陽、陽中之陰、陽中之陽”。當前后陰陽屬性對比相反時(陰中之陽、陽中之陰),則容易忽視前者而專注后者(棄前存后)。例如,當昨天自認為對的想法(陽)發展到今天的更加對時,就容易認為昨天對的想法是錯的。事實上,這兩天對的想法都歸屬于陽。但兩極思維者認為,昨天是對的想法當中的錯(陽中之陰),前后屬性相反,則拋棄對的前提(棄前),只保存后面的錯(存后),此過程即有阻滯對比思維參與。
2.2.2阻滯對比思維需要陰陽兩極思維參與定性定量使用對比思維在對比事物和現象之后,常常需要判別結果中的陰陽屬性和程度。而阻滯對比思維的形成和強化,則需要陰陽兩極思維的參與判別。比如,當同學比自己優秀,用阻滯對比思維分析時就帶入兩極思維,則容易推出自己很差勁、自卑,并羨慕嫉妒對方等消極認知。反之,由太極思維參與則容易得出自己不局限于課本和老師教學,創新能力強,并鍛煉逆商等積極認知。
2.2.3兩者相兼容易使患者既攻擊自己、又攻擊他人此兩種思維方式互為必要但不充分條件。兩極思維多強調追求主客觀世界的極端狀態,阻滯對比思維更關注客觀世界比較中的消極狀態。以陰陽兩極思維為主軸,具體分析有:①太陰思維與阻滯對比思維結合,可表現出自卑、焦慮、抑郁、迷茫、自虐、自殺、想回到未生病的過去等。②太陽思維與阻滯對比思維相兼,可表現出自戀或自卑、過度自尊、逆商低、想回到過去或回避過去、激越狀態、攻擊他人等。
2.3阻滯唯我思維與阻滯對比思維
2.3.1阻滯唯我思維與阻滯對比思維相互強化阻滯唯我思維使患者心理狀態保持原狀,影響其成長改變。阻滯對比思維多因從小受到家庭和學校等攀比教育的引導失當,到中學階段則逐漸形成。阻滯唯我思維會固化阻滯對比思維,阻滯對比思維又疊加和強化阻滯唯我思維所帶來的相應痛苦(對比后更自卑、自閉)。臨床上常見病癥有想回到沒生病前而帶來焦郁狀態(縱向對比為主)、軀體形式障礙、人格解體、自戀型人格障礙(橫向對比為主)、激越狀態、過度自尊、攻擊他人、幻覺等。
2.3.2兩者相兼的背后本身隱含陰陽兩極思維阻滯唯我思維多傾向于太陽思維的范疇,認為自己的感知體驗最好、最重要等。阻滯對比思維多傾向于太陰思維的范疇,認為自己的存在狀態最差、最卑微等。由此推測,阻滯唯我思維與阻滯對比思維相兼,實際上還隱含著陰陽兩極思維,從而使癥狀變得錯綜復雜,共同導致臨床上諸多精神心理疑難雜癥。比如,人格解體患者自認為手足分離(阻滯唯我思維)、每天認真觀察手足狀態(兩極思維)、前后對照探究(阻滯對比思維)等;又如精神分裂癥患者自認為有人跟蹤想謀害自己(阻滯唯我思維)、仔細觀察周圍車輛人流變化并反復推理(兩極思維)、拍攝對照研究(阻滯對比思維)等。
3研究意義
以上思維病機,一般容易影響其想象、需求、情緒、態度、行為等層面,再導致相關心理和軀體癥狀群(有時亦可直接導致)。具體可涉及肝氣郁結(抑郁)、肝火上炎(煩躁)、心膽氣虛(焦慮)、氣滯血瘀(軀體障礙)、肝脾不和(脾胃疾?。?、心腎不交(睡眠障礙)、臟腑失和(內分泌紊亂)等。因此,研究思維病機對評估、預防和治療均有現實意義。
3.1評估意義
評估思維特征即可深入了解其潛意識狀態。此處的評估主要分為臨床評估與教育評估等兩類。①臨床評估相對專業多軸,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心理與軀體癥狀、發病與診療過程、家庭教育病因、思維與想象等病機、就醫態度與難度、心理狀態等。其中,評估患者思維特征可以提前把握治療方向、推測治療難易程度和康復進程,是評估的核心目標。②教育評估相對通俗簡約,主要包括兒童少年的情緒與情感、品德與言行、思維與想象等。其中,評估思維特征能直接深刻反映其態度和人格發展傾向,繼而推測日后生活和工作狀態。此外,評估思維特征,能直接體現中醫心理學病機理論研究的深度[15]。
3.2防治意義
3.2.1臨床治療意義患者通過中醫心理診療,一般會經歷“從剛就診時的潛意識幼稚,到有意識幼稚和有意識成長,再到潛意識成長和有意識成熟,最后達到潛意識成熟”等過程。而以上三類思維病機屬于潛意識層面,必然會不斷引發諸多心理與軀體證候。對此,教育治療學提出相應三類較為合理的思維作為治療改變的目標和榜樣。①針對阻滯唯我思維,提出向發展唯我思維轉變。即個體不囿于關注自己內心世界和存在狀態,而是主動從外界差異與變化中汲取構建合理自我意識的營養,以促進其茁壯成長的思維傾向。②針對陰陽兩極思維,提出向陰陽太極思維轉變。即個體在認識和加工過程中納入動態立體空間區分陰陽屬性,使其在對立統一的基礎上陰中求陽、陽中求陰、能動轉化、辯證發展等的思維傾向。③針對阻滯對比思維,提出向發展對比思維轉變。即個體在認識加工一切時,選擇和區分多種因素從橫向縱向進行異同對比,并關注和追求過程與結果中相對積極方向和狀態等的思維傾向。
3.2.2教育預防意義“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教育預防即是實現中醫心理“治未病”的基本途徑。我國如今重視精神心理建設,通過“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達到“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的目的。中醫心理對此義不容辭地擔當主力軍,針對具有思維病機雛形的人群,在還未表現出癥狀前就亟待教育引導,有助于及時改善思維發展方向、完善其人格。進而言之,培養發展唯我思維容易展現“自尊自信”的心態,防治自虐自卑和自大自負等心態。培養陰陽太極思維容易展現“理性平和”的心態,防治感性浮躁和刻板抑郁等心態。培養發展對比思維容易展現“積極向上”的心態,防治消極迷茫和攀比虛榮等心態。
4結語
綜上所涉及到的思維病機,是筆者在中醫心理臨床實踐中長期研究錘煉、逐漸形成。本研究從實踐到理論,可能會存在一些局限,但在中醫心理臨床和教育實踐過程中已幫助許多患者或學生及其家庭不斷展現其強大生命力和本土特色優勢。堅信本研究在不久的將來,會更加充分地從精神心理層面展開“治病救人”,踐行醫者“為患者服務”的宗旨。
作者:李世通 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南區睡眠醫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