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美文學教學的沖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教學方法由于傳統教學的影響,以及學習者水平的制約,相當一部分教師不能主動采用沿用結合現代網絡技術的新型教學方法,不能與時俱進,接納并采用現代教學手段。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英美文學課上最終成了高級泛讀課。本應作為文本內涵挖掘,人文素質提升,文化溝通對話的課堂卻淪為字詞句段篇的解釋分析,偏離了文學教學的主旨,不可能滿足學生作為主體的需要。洪流(2005)指出“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
1.2教材問題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教材內容及難度成為衡量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目前英美文學課程課時的設置情況,我國現有英美文學教材難以滿足各院校的具體要求:不同層次的院校、不同需求的學生、不同教師的專業興趣及特色,無不對新形勢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提出林林總總,不一而足的要求。就筆者的調查來看,大多數學校尤其是學生英語水平較差的本科甚至專科類學校,一般都采用一兩套教材,個別輔以教學指南,教學模式固定,內容狹窄,思路缺乏開拓,所謂博采眾長,融匯百家就更是無從談起。
1.3教學評價根據人才培養個性化指向,各院校一方面積極倡導多元、開放、互動的新型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卻不能擺脫以知識考核為主的閉卷考試形式。在這種應試意味濃烈的教學評估模式指導下,學生在課堂上不是對話性地與同學和教師領會文學魅力,體驗文化精神,暢享人文魅力,而是埋頭苦記筆記,生怕遺漏“考點”。課堂的互動性與開放性被蕩然無存,學生也由積極地吸收知識變為消極地接受知識,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及文學鑒賞力更是成為一種空談。
2.英美文學研究新思維
2.1碎片化教學沖擊模塊化教學由于網絡的發展日新月異,課堂教學同樣搭上改革的列車。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MOOC,微課,公開課,精品課共享,并與實際課堂實現無縫對接。MOOC與微課又是相互聯系的,大數據時代,云計算為它們提供了進入大學真實課堂的可能性,翻轉課堂(flippedclass)則為它們創立了現實的網絡課程范例。2010年8月,比爾•蓋茨在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論壇(TechonomyConference)上對未來教育模式及發展做了展望,認為在不久的將來,網絡將成為最好的學校。2012年肇始,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微課、微課程接踵而來。預言提前成為現實。基于網絡的微課,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與學活動全過程。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借助網絡媒介,打破傳統的固定課時的模塊化教學方式,使得學習者得以更為靈活地選擇學習內容,分配學習時間,完成學習目標,而學習場所也不必局限于教室,這為學習者提供了從未有過的便利。
2.2海量資源沖擊傳統教材按照“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衡量教學成功的標準,不應當只關注教師教了什么,而更重要的是學生學了什么。教材作為教與學的重要工具,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是否能充分滿足學習者的普遍及個性化需求,成為教育成功與否的指標之一。因此,王云,劉寶泉(2003)指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思維能力、網上交流及合作能力…實現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和全新的學習方式”。克拉申著名的“i+1”理論揭示了外語教學內容的難度問題。如果借用克拉申的公式來衡量現行文學教材的難度,那么不少英美文學教材的難度一邊倒地趨于偏難。學生在梳理文字方面已經十分吃力,閱讀興趣便相應收到影響,欣賞一說也無從談起。另外,由于教學內容的設置普遍沿用傳統“時期-作家-作品”的固定模式,使得教學靈活性、選擇性、獨立性大大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課堂教學的效率下降。而基于云計算的網絡課程的海量資源,可選擇性與可控性均是模式化課堂無法實現也不可企及的。
2.3原語英美文學沖擊傳統英美文學曹順慶教授談到“比較文學”的時候有過一段話,說中國人講外國文學,本身就自然地在以“他者”的眼光、思想在審視這些舶來品,就是“比較文學”。換言之,盡管我們現在的英美文學教學所用教材是英文版的原著或原著節選,課堂用語可能也是全英文,但是無法避免地,我們的解析、認知、欣賞都難以擺脫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的英美文學課和英美國家的英美文學課不可能等同起來。高玉教授(2001)對此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他認為,法國文學或者英國文學等原語言的文學作為“原語外國文學”,其實暗含著兩個基本原則或前提“,那就是:一、對于研究的對象來說,我們是‘它者’,原語種的人不會把我們稱之為‘外國文學’的文學即指稱的對象稱為外國文學,對他們來說,它恰恰是本土文學。反過來,對于研究的主體來說,我們是站在中國文化的本位立場,對象則是‘它者’。這里,‘內’‘外’關系其實已經表明了我們的研究視角、立場以及一定程度上的方法論。二‘、原語’一詞表明我們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語言的外表形式以及深層的表述、話語方式、思想和思維的特點,表明我們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語言的語境以及隱含在語言背后的更為深廣的文化傳統、知識背景和社會基礎,表明我們充分尊重和理解原語言的體系性以及相應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體性。”如果我們的學生不能親身接觸英美國家專家學者的教學,聆聽他們的觀點,學習他們的方法,接受他們的理論,而只是全封閉地參與本國教師的教學,那么最終便沒法真實感受英美文學作品在原語國家學者專家眼里的地位、影響及其所攜帶的文化符碼。而基于云計算的現代教學手段,直接將世界著名大學里的英美文學專家學者的課程呈現給學習者,使得零距離接觸原語英美文學成為現實,同時也沖擊著我國傳統英美文學教學。
2.4過程性考核沖擊終結性考核與傳統英美文學教學相應的考核手段,也是影響教學的因素之一。局限于知識性、識記性的考核方法,將學習者的課堂注意力,學習興趣壓制在瑣碎的記憶上面,無法領略文學的魅力,文化的異同。改革英美文學課程的考核方法是改變其終結性考核的現狀,真正實現過程性考核為主,終結性考核為輔的新型考核方式,使得教與學的中心轉移到文學鑒賞與學習本身上來。根據筆者調查及教學實踐,認為基于網絡教學的英美文學考核,應當進行如下改變。第一,盡可能減少采用閉卷考試這一形式。或者說,如果不得不采用閉卷形式,應盡量避免“知識型”的題目,盡可能減少死記硬背的題目,代之以考查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對文化的理解,采用思辨性、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題目;第二,盡可能增加過程性考核與評價,采用“開放式”的考試模式。如,將期末考試與學期論文和讀書報告,文學作品評論、鑒賞,作品內容解讀,文學意象比較或文學人物評價等考查結合起來,同時加入課堂表現所得的平時成績。這樣評價結果更準確、客觀、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英美文學課程的興趣,開展“對話式”課堂教學,培養有見解、有創新思維能力的學生。
3.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受到前所未有的大數據時代的影響,英美文學教學呈現出新的面貌,對教與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滿足這一要求對提升該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違背之一趨勢則會落后于時展,固步自封,阻礙新時期英語學習者的進步。當今全球范圍內的對話精神也給高校英美文學教學帶來了機遇與挑戰,英美文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時代在發展,教學對象在變化,教師必須以變應變,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進行適當的調整,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需要。
作者:顧云飛 趙再嵐 單位:河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