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幼兒園音樂教育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選擇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作品
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要學習與生活有關的音樂,就要引導幼兒注意收集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聲音,所以我們要注意培養幼兒仔細“傾聽”音樂的能力。這種“傾聽”,是一種有意識的、注意“聽”,它不僅需要注意的參加,有時還需要感情的參與。
第一,來自自然的聲音。就是要讓幼兒傾聽自然中的下雨聲、打雷聲、鳥叫的聲音、水流的聲音、風吹的聲音等,提高幼兒對于這些聲音的敏感性與熟悉度,培養幼兒仔細“傾聽”的習慣與能力,提高幼兒對聲音的記憶力、敏銳性,使幼兒更好地感受音樂作品的情緒,積累一定的聽覺經驗。
第二,來自幼兒生活情境的聲音。生活中的音樂包括鍋、碗、瓢、盆的聲音,各種動物的叫聲,各種交通工具的聲音等。這些生活中的音樂,節奏感和形象性是很強的,是對幼兒進行音樂熏陶的絕佳教育資源。教師應當注重挖掘幼兒生活中可以利用的音樂教育資源,豐富幼兒對聲音的認知,培養他們對于不同聲音的敏銳性。例如在下雨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雨”這個主題開展一系列音樂活動。如進行歌唱活動《大雨和小雨》,教師可以先帶領幼兒觀賞真實的下雨情景,讓幼兒感受大雨和小雨聲響的不同。然后再進行歌曲的教學時,幼兒就能更好地領悟歌曲中所唱的“大雨嘩啦啦”和“小雨淅瀝瀝”的形象。同時教師也可以進行打擊樂演奏活動的教學,引導幼兒先仔細傾聽雨水落下的聲音,感受大雨和小雨之間節奏與聲勢的不同,之后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所聽到的強弱、快慢以及節奏的變化,并嘗試用不同樂器來表現這種變化,比如雨點急促時的搖奏、雨勢放緩時的擊奏。
還可以進行音樂欣賞活動,如欣賞肖邦的輕音樂《雨滴》,感受雨滴的聲勢變化;如果下雨時伴隨著電閃雷鳴,還可以讓幼兒欣賞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電閃雷鳴波爾卡》,通過教師的引導將音樂作品中的旋律與生活中的電閃雷鳴節奏相結合,以現實的生活情境來理解音樂的情緒。把幼兒的周圍生活作為音樂素材的教育活動可以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激活幼兒的音樂想象力和音樂創造力,讓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不再成為使教師感到無從下手、捉襟見肘的一個教學部分,而是可以讓幼兒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體驗到生活的美好情趣。
第三,來自于幼兒興趣和需要的音樂作品。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幼兒園音樂教育還要關注幼兒自己的興趣與需要。筆者在調查中發現,雖然在專門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教授怎樣的音樂內容,幼兒就會學習怎樣的音樂內容。但是,幼兒對不同的音樂內容表現出來的興趣是不同的,學習效果也存在很大差距。他們更喜歡的是節奏性強、作品描寫內容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帶有很強表演性質的作品,在幼兒園教材中他們就喜歡像《幼兒園里好事多》、《粗心的小畫家》、《胡說歌》、《小老鼠打電話》等兒童音樂作品。
(二)教學過程設計貼近幼兒生活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調的學科,生活化的音樂教育內容更是如此,只有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讓幼兒親自用口、手、身體等進行練習與實踐,才能獲得對于教育內容的最直接的感知與體驗,切實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幼兒盡可能多的提供參與和實踐的機會,把更多的教學活動時間放給幼兒自己的操作,而不是教師的講授。例如《幼兒園里好事多》就是一首與幼兒一日生活緊密聯系的歌曲律動,歌詞的內容“小桌子誰擦的,小椅子誰擺的,一排排手絹誰洗的,一件一件好事誰做的„„”所描述的就是生活內容。筆者發現,在幼兒園大班年齡段中,這首歌曲憑借著其所描述的幼兒生活內容和好聽的旋律受到了幼兒的一致歡迎。在教師配上生活化的律動之后,幼兒積極表現這首歌曲的欲望就更加強烈。因為歌詞的內容貼合幼兒的生活實際,而且比較容易掌握生活化的動作,同時這種邊唱邊做律動的形式可以將他們從座位上解放出來,使得他們全身心的參與到音樂活動中。
又如在打擊樂教學活動中,主要是借助打擊樂器讓幼兒完成打擊樂曲的節奏演奏,并通過操作打擊樂器促進他們的大肌肉動作與小肌肉動作的發展。幼兒園的打擊樂器有碰鈴、鈴鼓、沙球、三角鐵等等,由于這些小樂器的加入,使得幼兒對打擊樂演奏活動的興趣大增。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幼兒做“土樂器”,比如,一個空易拉罐,幾只碗碟或者幾塊竹片就可以用來演奏。教師也可以與幼兒將空塑料瓶里裝上沙子,就是一個簡單的沙球。將這些自制的“土樂器”作為課上打擊樂演奏的樂器,由于是幼兒自己參與制作的打擊樂器,會大大增加幼兒學習打擊樂演奏的積極性,課堂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同時也使他們明白來自于生活的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到音樂學習中,讓他們更加關注生活、關注生活與音樂的聯系。
作者:鄭雅勤 單位:福建省三明市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