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想法學生管理的指責藝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現代社會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藝術和技巧,教師在對學生批評中同樣也需要藝術性。學生管理中的批評藝術是指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過程中,管理者運用合理和科學的批評方式,使學生樂于接受批評內容的技巧和技法,從而促使他們省悟,自覺進行自我修正。學生是被管理和教育的對象,而人的思想的形成是由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決定了管理者的勞動是創造性和藝術性的。在經濟一體化、信息全球化和工農業現代化背景下,要求高校管理者正確把握時代新特點,勇敢面對思想意識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繼承和發展傳統學生管理工作的實踐經驗,在新時期學生管理中樹立新理念。鄧小平同志說過:“批評的方法要講究,分寸要適當,不要搞圍攻,搞運動。”[1]P390因此,掌握和運用批評藝術,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批評的手法
對學生進行批評時沒有一種可以始終行之有效的批評方法,批評的手法多種多樣,批評應融于尊重、表揚、寬容和幽默之中,管理者要靈活運用。
1.融批評于尊重之中
自尊之心人皆有之,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犯了錯誤的學生更需要別人的尊重,對學生的尊重可以換取他們的信任。在對學生進行批評的時候,如果管理者采用家長制作風,居高臨下,把自己當做他們的“救世主”,極易會被批評者敬而遠之,還會使他們產生抵觸情緒,批評自然也就不會有好的結果。首先,批評要選擇適當的場合,不分環境的批評是對學生不尊重的表現,它會給學生造成難堪,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其次,批評應抱著科學和民主的態度,批評是為了幫助學生、教育學生,要從關心和愛護的情感出發,絕不能對他們進行諷刺和挖苦。
2.融批評于表揚之中
批評只有為學生所接受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批評者的心理狀況往往會影響到他們接受批評的程度,人們在感情上常常是不愿受批評的,喜歡聽表揚和夸獎。在開展批評時,需要教育者先找出被批評者的某些優點和成績進行表揚,當他們有了成就感和榮譽感之后,就會處于一種良好的、易于接受的心理狀況,這時再對他們進行批評和指正,他們往往會感到教師的態度是慈祥的、善意的,批評是對他的關愛,從而愉快地接受批評。
3.融批評于寬容之中
犯錯的學生的心理特征通常是后悔和害怕,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和諒解。因此對待那些明顯有后悔反應的學生,管理者要有更多寬容之心。當然,寬容并不是教師對學生的過錯無原則地忍讓,而是允許他們犯錯,也允許他們改正,使對方解除思想顧慮,然后可以心平氣和地指出對方的錯誤和缺點。
4.融批評于幽默之中
批評雖然是很嚴肅的事情,但有時也需要幽默。幽默既能使批評氛圍輕松,同時可以讓學生回味,啟發他們去不斷思考。幽默的語言種類很多,如有哲理的故事、有趣的笑話、生動形象的比喻、夸張的表情等,這些都有利于調節嚴肅緊張的批評氣氛,可以啟發被批評者進行思考,繼而明辨是非。
二、批評的程序
管理者在批評中掌握了一定的手法之后,除了要熟練運用外,在批評過程中還要有一定的程序,還應做到見機行事,開展合理恰當有效的批評。
1.對學生的心理做出預見
了解被批評對象的各種心理活動表現,是靈活運用批評方式和批評藝術的前提條件。針對不同的心理表現,教育者應用不同的教育和批評方式。有的學生有逃避心理,從批評一開始就有防御態勢,避重就輕,試圖逃脫老師的責備和懲罰;有的同學會出現逆反心理,他們犯錯誤之后,無悔改之意,仍然自以為是,甚至還洋洋自得,針對批評有強烈抵觸情緒;有的學生表現為惶恐不安,面對錯誤和老師的批評,誠惶誠恐、不知所措,精神非常緊張、不安和焦慮;有的學生還會出現自卑心理,這些學生平時表現較為突出,自尊心、好勝心和虛榮心都非常強烈,一旦受到教師批評,容易產生自卑,使自己始終處痛苦和煩躁之中不能自拔。當然,被批評者的心理活動還有可能相互交織在一起,教育者只有合理分析出被批評者的心理特征,對癥下藥,才能使批評活動上升到藝術高度。
2.選擇合理和恰當的批評方式
批評的方式和種類多種多樣,每種方式,都有它存在的依據和產生作用的條件。探討批評藝術就要在把握受批評者的心理特征后,實施相應合理的批評方式。“恰到好處”是批評藝術運用中的關鍵步驟,所謂“恰到好處”,就是要教育者在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環境的基礎上,運用合理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充分發揮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中善于掌握對學生的批評時機與“火候”。如果某學生所犯的錯誤具有典型性,教育者除了進行批評外,還可以進行適當的懲罰,的確能起到典型的作用。如果發現學生虛心接受批評,或者學生出現一些過激反應和不良反應,教育者就應該立即停止嚴肅批評。否則,容易造成更多負面效果。
3.在反饋中及時調整批評
管理者在運用批評藝術的過程中,要根據被批評對象的思想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批評手法。批評的效果直接表現為被批評者是否在思想上接受了批評,最終反映在批評過后的實際行動中是否有心態和行動上的改正。如果對方誠懇接受,批評即可停止,并可進行勉勵;如果出現負面效果,就應及時改變批評方式。在批評過程結束后,教育者要對被批評者進行必要的跟蹤和了解,觀察他們的思想變化和行為活動,依據變化及時強化批評效果,還應設法抑制批評的副作用,不斷提高批評藝術。
三、批評中的注意事項
批評的手法多種多樣,批評的藝術也非常精彩,然而教育者在批評過程中還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必須要做到實事求是,批評之中要講究民主,批評中也要有一定的“度”,這些原則的堅持可以使管理者的批評事半功倍。
1.管理者要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開展正確批評和有效批評的前提。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對于犯錯誤的同志,“一定要毫不含糊地進行批評,但是一定要實事求是,分析各種不同的情況,不能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個人品質上”[1]P301。因此,管理者在對學生開展批評時一定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對人對事要進行一分為二的理智分析。在肯定學生成績的同時,再進行委婉地批評,還可以適時地啟發他們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評。在批評前,教育者首先要調查研究情況和事實,理清被批評者應負的責任;在批評中,批評者的話語一定要有根據、講事實,要分清所犯錯誤的程度,區別不同性質的錯誤,不能隨意夸大和主觀臆斷;最后,批評者還要觀察對方的心理特點和承受能力,善于把握時機,及時進行批評和教導。
2.批評中要把握好“度”
“度”是事物保持其質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這個范圍和界限就是恰到好處,不是“過”,也不是“不及”。管理者在批評中就要把握好“度”,要學會把握分寸,適可而止,給被批評者留有余地。只有適度運用批評的藝術,才能使學生虛心接受批評,認真改錯。否則,批評不但沒有效果,還會滋長抵觸和對立情緒。批評時教育者尤其要注意語言的表達,話語要得體,語調要適當,注意分寸,切勿惡語中傷和挖苦諷刺,針對不同的批評對象、時間和氛圍,還要采取不同的、有效的語言表達方式。
3.批評之中要發揚民主
曾指出,民主的方法“就是從團結的愿望出發,經過批評或者斗爭使矛盾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2]P763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時,尤其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更要講求民主。首先,要尊重學生。自尊是人的一種基本的心理需要。在批評過程中,不能損害批評對象自尊心的心理需求,批評中對事而不對人,既給學生留下情面,也可減少他們被批評時產生的消極情緒,又能產生一種壓力,促其不斷改正。其次,要讓教育對象有解釋的機會,允許他們辯解。師生應當處于平等的地位,進行平等的交談。同志認為:“凡是思想性質的問題,凡是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3]P368批評中要允許學生談自己的觀點認識和對批評的質疑,這都有利于師生雙方的思想交流,還有利于提高批評藝術。再次,教育者要勇于進行自我批評。教育者不能帶有家長制的作風,經常高高在上,對待學生橫眉冷對,發現問題不認真調查就進行嚴厲批評。管理者自身也會犯錯誤,如發現批評失誤應立即停止對學生的批評,甚至要主動給學生道歉,進行自我批評,這不僅不會損失自己的權威,反而會贏得學生的欽佩并自覺糾正自身錯誤。
4.批評還應有針對性
管理者在批評時要根據時間、地點、對象和氛圍的變化,選擇合適的語言方式和批評方式,批評應該有針對性。首先教育者要做到因人制宜,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選擇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性格特征不同、思想水平不同、性別不同,接受語言的能力也不相同。在批評中,對外向型性格的學生,教師語言可直接批評,對內向型性格的學生應該迂回曲折,對男生和女生、樂觀的和自卑的也該采取不一樣的批評方式。其次要因地制宜。教育者要力求做到語言內容和表達方式同所處場合的氛圍相協調,切不可隨意批評、直來直去、胡言亂語。不同的語言環境和氛圍會對學生產生不同的心理影響,比如嚴重的問題應在辦公室單獨交談,一些小問題可在室外交流,邊走邊談,或旁敲側引等。第三要因時制宜。教育者的語言要善于捕捉時機,批評的關鍵時刻,必須在“事情”一出現,立即就進行“行動”。否則,時間和效果就難以保證。若有學生犯了錯誤,需要給予批評時,批評的最佳時機則是在事實和真相都非常清楚時,學生的情緒緩和的時候。若“情況”未明,就瞎批一頓,容易激化矛盾。
因此教育者的批評手法應當隨著客體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從一而終、固定模式。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時代需要學校管理者具有新的理念。批評藝術客觀存在并作用于學生管理過程之中,其目的是為了輔助管理者更好地實現管理的目的與任務。管理者要善于從管理對象的心理反應出發,準確把握管理對象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意識形成,激發形式上的審美體驗,增強管理中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管理者要善于發現問題,靈活運用批評藝術,及時解決問題,力爭使每個學生都成為新時代的“四有”新人,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