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析生活中的藝術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來源生活,生活來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態的,自然是變化無窮的,藝術中到處都體現著生活、體現著自然。因此,藝術豐富多彩,生活也是藝術美的源泉。藝術雖然“高于”生活,但它是回歸生活,藝術與生活之間是相互融合,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將對此展開討論。
關鍵詞:藝術;生活;自然
一.生活是一門藝術
生活離不開藝術,生活就是一門藝術。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如:種田、吃飯、旅游、休息等等。藝術是什么呢?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并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例如:用音樂去表現高山流水,用繪畫中去表現梅蘭竹菊,用書法去表現陰晴圓缺??傊盟囆g詮釋自然、生活之規律。使人們了解自然、認識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協調發展。藝術是個很復雜的話題。不同時代呈現著不同時代的藝術,也相對有不同時代風格的出現。生活中充滿著藝術。從視覺上,我們看到藍藍海洋之寬闊、小河流水之細膩、花兒盛開之美麗、春風撫柳之溫心;從聽覺上,我們聽到驚濤拍岸、高山流水、鳥兒爭鳴;從嗅覺上,我們嗅到花兒的清香、從味覺上、我們嘗到酸甜苦辣;從肢體上,我們感覺到冷熱溫涼、粗糙光滑;我們從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藝術無處不在。藝術教育也不再是從事藝術專業人員的專門教育,而是作為大眾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藝術的感覺、想像、創造等能力,已成為現代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必要素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特有的藝術,同時也有每個時代的藝術格調也都不相同。藝術的想象力、拓展性,逐漸成為現代社會中各種復合型人才的必備基礎。通過藝術與生活的接軌,可以豐富我們自身的藝術體驗和藝術感受,提高藝術感知能力與創造能力,并學會用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享受生活,用藝術的方式表現生活、美化生活、傳遞生活的樂趣,提高生活的品質。我相信生活和藝術是分不開的,生活被藝術滲透,說明生活本來就是一門藝術。
二.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藝術唯一的源泉
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謂源于,藝術是生活的提煉,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內容,將其濃縮成藝術作品呈現;所謂高于,藝術呈現出來的是修飾以后的生活,現實固有種種無奈難以改變,而藝術是精神的自由空間,藝術家在創作時將個人憧憬呈現于作品之中,以尋求一種精神信仰的寄托,以實現心靈以及精神釋放的窗口。生活是藝術唯一的源泉。這是因為,無論藝術的形式如何變化,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在于“服務于生活”。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為了適應環境,開始制造工具,這就為藝術的起源創造了條件。不單單要滿足生存需求,還要符合人們的審美藝術。一切藝術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應,而社會生活又是藝術的源泉。藝術創作離不開生活,豐富的生活積累才讓創作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康定斯基說:“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其時代的產兒,同時也是孕育了我們情感的母親”。藝術是由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藝術家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人,他們的藝術作品中富含著生活的經歷,烙印著生活的氣息。無論多么抽象的藝術形象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與它相對應的原型,從這個角度來講,更加符合“生活是藝術唯一的源泉”。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并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
三.藝術源于生活,藝術反作用于生活
藝術源于生活,反過來作用于生活。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丑。生活中“丑”的東西,一旦融入進入了藝術,經過藝術家的創造思維性勞動,通過審美特征將生活中的“丑”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出來。生活中既然處處被藝術所滲透著,藝術同樣也作用于生活。生活中的“丑”經過藝術家的能動性的創造勞動變成了藝術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質并沒有變,但是作為藝術形象它已經具有審美意義。藝術家們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尋找美的形式,從內容出發去選擇最恰當的形式以加強美和藝術的表現力,從而使得藝術的形式美日益豐富和發展。平時生活中的缺點藝術家們通過拓展性勞動把這些方面轉化為藝術美。物或事原本的特性沒有任何改變,然而作為藝術作品來說它們已經擁有了藝術元素和藝術意義。如:藝術先驅馬塞爾•杜尚說“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1917年,杜尚將一個從商店買來的男用小便池起名為《泉》,匿名送到美國獨立藝術家展覽要求作為藝術品展出,成為現代藝術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他說,現成品可以是藝術品,相反,藝術品也可以成為日常用品。每一位藝術家在個人平時的創作實踐中,不斷地去追求和發現各種藝術美的形式,從素材和靈感的角度來挑選最完美的形式來強化藝術美得表現力,如此才能讓藝術的形式廣泛、豐富并得到發展。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表達的內容形形色色,但只要有內涵有精神在里面,那就是藝術。人類的藝術史證明,藝術絕不能與生活脫節,否則藝術失去生命的養分與光華,而生活永遠是藝術可參照、借鑒和推成出新的動力與靈感的來源。人類生活是因為有藝術的存在,才有了精神世界,思想變得愈加文明、充實,而藝術的審美觀念,在推進著社會向更高的文明層次發展。
四.藝術是對生活的提煉與升華
馬克思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勞動就是創造了人的本身”。起初,人們為了生存和生活,一切勞動都不具備任何的審美性質,那個階段,藝術與生活還是“一體的”,也就無所謂孰高孰低。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伴隨勞動的藝術形態也得到了發展。從奴隸制社會到公元前5世紀,國內外學者們提出了一系列的藝術理論,為藝術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批藝術學家開始探討藝術與生活的關系。雖然,生活和藝術兩者都具有獨特的美感,但是藝術的美應當是一種高于生活的美,它是一種更加理想、強烈的美感。藝術與生活相互融合。不但體現在眾多藝術品與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難以區分,也體現在大眾文化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藝術觀念上。藝術作品中日常性的氣息不乏多見,體現了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性,就像是“藝術進入生活”、“生活進入藝術”,使得日常生活更加具有審美化,而藝術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氣息。天地作為對照,自然萬物作為媒介。如果有人妄言藝術要脫離現實生活,那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了。無論藝術如何創造,都離不開本源,而這本源,就是生活。是是非非,紛紛攘攘,僅僅是一個人的感受就讓無數后人津津樂道,這如果不是源自于生活的提煉,又怎么會讓無數生活著的人代代傳誦呢。所以,藝術與生活,也是互為升華的對應。同時,藝術與生活很多時候又是互補的,生活并不完美,有很多缺陷,藝術卻能用思維彌補這一缺陷。文學中肆無忌憚的想象,電影中天馬行空的創作,都是生活的宣泄。此時的藝術作品就不單單是共鳴,更是一種寄托。生活的缺憾在藝術作品中得到了滿足。因此,不得不承認,藝術作品是生活的升華,生活是藝術作品的來源。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并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微妙維肖,且一直是動態變化的,這兩者之間有“水乳交融”的共性,也有各自“精彩”的特異性。不論怎么變化,生活都永遠是藝術的源泉,而藝術就是對生活的感悟和提煉,其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希望我們珍惜生活的同時,享受生活,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發現藝術,從而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生活。
參考文獻
[1]論藝術的美與社會生活的關系[J].[今日湖北],2005年9月.
[2]賀國強.中國書籍設計藝術研究[D].湖南大學,2004(2):73-75.[3]網絡部分文章參考.
作者:陳建廣 單位:大同市現代教育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