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校園文化中的音樂教學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音樂文化與戲劇表演的有效傳播,扼制了廣大青少年學生對音樂美和戲曲藝術的追求。高中的音樂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和戲劇表演能力、提高音樂和人格素養、陶冶人性情操方面越來越被重視,形成了校園文化建設和創新性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迫切要求為學生營造民族音樂文化的“夢想劇場”,搭建自主創新的“表演舞臺”,在緊張的學習氛圍中領略民族音樂文化和戲曲表演藝術博大精深的魅力,使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一、讓音樂凈化育人環境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音樂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有更高的啟示”。校園是教育的基地,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在這里不僅要讓學生得到文化知識的教育,更需要受到道德素質的教育和精神世界的洗禮,在心理素質和創新思維上都能有更大的發展。和諧的學習環境和積極高昂的學習氛圍便成為了關鍵,使音樂課堂教學不僅只是課堂教學,而成為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營養餐。音樂的本質就是陶冶情操、享受美的熏陶的過程,而當前學生在音樂文化的鑒賞能力上走入了誤區。當前港澳臺流行歌曲過熱,國內的民族民間、古典音樂戲劇遭受冷落。據調查顯示,在廣大在校學生中喜歡日韓、港臺流行歌曲的要占75%,崇拜這些地區流行歌星的約占60%;而熟悉喜歡我國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僅僅占5%;日韓、港臺的流行歌曲要么激昂亢奮過度,要么傾訴悲歡離合的情緒,要么宣泄悲觀失落的情感,給在校的青年學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作用,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學生們的心理情緒,妨礙了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這就需要音樂教師無論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在學校的各類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李谷一、蔣大為、郁鈞劍等老一輩歌唱家,熟知董文華、蔡國慶、宋祖英、閻維文、張也等年輕歌唱家,聆聽和享受他們的歌聲,接受民族音樂文化和民族智慧的教育。唱響《歌唱祖國》《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國心》感受祖國的偉大和民族的氣節,從《便衣警察》《好人一生平安》《為了誰》《父親》中體味社會主義優良傳統和美德,讓學生自己去評價,去感悟民族音樂文化鼓舞人心的斗志和流芳百世不衰的魅力,切實從“追星”的行列中走出來。
二、讓戲劇表演融入課堂讓學生領悟民族文化的寶貴
戲曲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把戲劇表演融入音樂課堂教學是適應新教改的必然。高中課改是定向教育,具有專業性的發展方向,戲劇表演這一教學內容對學生個性和整體發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戲劇表演融歌唱、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于一體,是通過表演的形式來塑造藝術形象,表現社會生活的民族藝術,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積累民族文化素材,弘揚愛國主義思想的好教材。好的戲劇劇本能對學生進行高深的道德情操教育,例如: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豫劇《劉胡蘭》《紅色娘子軍》等,她們生動形象的表演藝術,可歌可泣的人物塑造,都是音樂課堂教學和教師所不能及的,這是學生學習劇作難得的課外閱讀素材,對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審美水平和表演技能大有益處,同時對校園文化建設,傳揚祖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蕭伯納認為戲劇是“思想的工廠,良心的提示者,社會行為的說明人,驅逐絕望和沉悶的武器,歌頌人類上進的廟堂”。在現實教學中,首先執教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知戲劇表演的藝術特征,體驗經過上千年的表演實踐和民間藝術有機揉和所形成表演形式,既有較強的表現力,又能給觀眾美的享受。繼而指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戲劇表演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需要多種藝術形式來綜合表現,以增強戲曲在表演過程中的品味。鑒賞戲劇表演是通過唱腔、臉譜、雜技、舞蹈、美術等綜合性藝術形式來表現復雜的社會生活的民族藝術,她匯合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歷史經典、名人賢達、風土人情、生活習性,再現了不同時段的故事,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承中華民族文化藝術活生生的教材。在新課改和提倡綜合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把戲劇內容和音樂內容結合一體,既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又能挖掘學生的藝術潛力,學生不僅能熟練地掌握音樂教材的內容,而且還能巧妙地運用戲劇藝術表演,提升學生的自身素養和藝術表演能力。戲劇是靠表演的形式來表現藝術效果的,需要演員和樂隊的配合,這種綜合教學的有機結合,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對增強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審美觀點和文化素養大有裨益,對弘揚祖國的民族歷史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無疑注入了一支催化劑。
三、開展雙邊活動讓音樂戲劇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瑰寶
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默認“樂教”,他提倡“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顯然體現了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好的劇本、樂曲,好的唱詞能渲染積極向上的氛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能抵制不良思潮的蔓延,對校園文化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但是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音樂和戲劇表演不同程度地受到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她們成為了專業教師和專業班級擁有的教學寵兒,她們的影響力和教育力在校園里得不到充分地釋放,為了適應高中教學新課改和現代教育新潮流的趨勢,必須讓音樂和戲劇表演走出課堂,走出專業,融入校園,使之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中流砥柱。現在高中階段的教師和學生都處在社會、政府、家長以及高考的重重壓力之中,校園中的學習氣氛空前緊張,為了緩解緊張的氣氛,減輕學生們的壓力,讓音樂和戲劇表演融入校園,走進班級,溶入每個學生的心間,充分發揮其積極效應。例如在校園中有效的利用音效設備,有計劃有選擇地播放具有教育意義和陶冶情操的民族民間優秀的樂曲和歌曲,讓學生的學習壓力借以釋放,使學生真正體味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韻味。早晨嘹亮的軍號聲伴著明快的《泉水叮咚響》的合成樂,把學子們從睡夢中喚起,使學生既有軍人積極高昂的感覺,又有輕松旋舞般的享受,在一天伊始就有一份好心情;《義勇軍進行曲》不只是在周一的升旗儀式時響起,學校可以分年級組織若干個升旗小組,堅持每天升降國旗,每天早上深沉激昂的國歌聲都要響徹在校園的每個角落,讓每位學生時刻飽受愛國主義情操的教育,擁有祖國時刻在心中的強大的精神支柱,深刻領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重大意義;學生的三餐時間是他們最放松的時候,然而他們的腦子里是一疊疊試卷,談論的是錯題集,這時如果播放幾曲教材中的輕音樂,或者幾首輕松歡快的校園歌曲,學生們緊繃的腦筋就可以慢慢松弛下來,緊鎖的眉間也就舒展開來;午后的課間活動可以說是學生最寶貴的時間,他們可以自由地處理學習中積累下來問題,其實不然,有張有弛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專業班的教師可以召集或由學生自由結合組織不同種類的戲劇表演小組,在專業教室里,在操場上,在校園的空地中表演一些膾炙人口的戲曲片段(教材中的),也可以是鮮為人知的戲劇代表作中的段子,例如:京劇《紅燈記》、黃梅戲《孔雀東南飛》、豫劇《朝陽溝》《花木蘭》等,讓緊張學習一天的學子們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在愉悅的活動和氣氛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這樣既體現了音樂與戲劇表演的課堂主導效應,也發揮了學生在藝術表演中的主體作用,把課堂教學和現實體驗有機地揉合起來,相得益彰,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校園文化建設為學生搭建音樂戲劇大舞臺
“樂以輔德,樂以益智,樂以促體,樂以怡情”,從古代的孔夫子到現代的陶行知,都提倡藝術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豐富音樂與戲劇表演文化,寬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學校應從多方面為學生搭建“表演舞臺”。(一)充分利用電教器材,在課堂教學中展示名人,大家的精粹表演,讓學生從具體,形象中捕捉音樂與戲劇表演藝術魅力,在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中予以實踐,得以印證;(二)積極組織音樂合唱隊和戲劇表演小組,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在課堂或課外舉行表演活動,不僅提升了音樂與戲劇表演的教學效果,還豐富了學生們的精神生活,鍛煉了學生們的表演藝術和實踐能力,讓音樂與戲劇表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得以體現;(三)學校定期舉辦匯演活動,以專業級組為主,選取歌唱,樂曲,戲劇精品,讓學生一展自己的風采,既能活躍校園的學習氛圍,又集知識、表演、趣味、藝術、欣賞于一體,使校園文化建設得到空前發展。實踐證明,音樂與戲劇表演教學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事音樂教育的工作者,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營造與新課改及時代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校園文化建設和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譜寫新篇章。
作者:劉琴輝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