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聲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它以學生的發展為宗旨、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著眼點。高師音樂教學中學生的聲樂退步現象,著重探討學生研究性能力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培養的問題。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聲樂教學;學生
長期以來,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常常被看作是知識的化身、知識的權威。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懂、無所不能,他們認為、只要跟著老師學就一定會到達心中的目標。在聲樂學習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傳達的是教師本人的歌唱理念,歌唱技法和舞臺表演經驗。學生領會教師意圖的過程有時會很慢,這就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和較強的引領能力,向學生傳授聲樂演唱技法。比如應該如何運用氣息、如何高位置歌唱、如何打開喉嚨、訓練后會出現何種現象等等。從理論上來講,教師將知識點講解得透徹明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就會快些,進而加快學生對聲樂演唱技能的把握。但現實的情況卻是,高校大部分教師都有一種感覺,有一部分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并不是平穩進步,而是常常出現一些“倒退”的跡象,甚至學著學著,有些聲樂專業的學生反而失去了學習聲樂的興趣,對演唱產生了畏懼。為何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筆者認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學生本身主觀能動性不強、在學習過程中完全處于被動狀態、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動力、更缺乏探求知識的勇氣和信念等是比較重要的原因。因此筆者主張,在高校聲樂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適當采用研究性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聲樂演唱的主觀能動性,掌握研究性的學習方法。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界定及意義探究
何謂“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發現問題并積極地解決問題。當發現有意義的問題時,能夠主動搜集資料、組織學生進行調研活動、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交流及研究,進而得出調研結論。研究性學習在高師聲樂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學生在研究性的學習中能夠發揮自身的能動性。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規范化、系統化的研究性學習,督促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做好讀書筆記;并引導學生聆聽音樂會,總結舞臺經驗等等。再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對技能的掌握也更加深刻。
誠然,由教師直接傳授演唱技法固然是學生獲得知識最便捷的渠道,但如果學生能夠利用自身已掌握的唱法和經驗,在課下反復琢磨與學習,研讀理論知識并將理論聯系實踐,對學生來講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學生更可以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演唱的是否正確,有時也需要在實踐中檢驗教師傳授的技能是否對自己同樣適用。中國有句俗語,“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說的就是學生要通過研究性的學習獲得專業技能,如果只依靠教師的傳授,而學生自身不進行任何思考和努力,那么得來的知識只能是一些“僵死”的理論,根本無法融會貫通。所以說,研究性的學習方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探索演唱的技法。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也能對聲音進行辨別,什么樣的聲音是圓潤的,什么樣的聲音是應該避免發出的。在研究性的學習中,學生逐漸會產生自己的見解,有時甚至會建立自己的聲音理念。
第二,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綜合、交叉的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讓學生不僅僅局限在聲樂專業領域中,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比如,學生要想表現好一首聲樂作品,必須對聲樂作品的歷史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及創作經歷等進行解讀。這時,學生需要了解該作品的文學底蘊,在文學領域中汲取養分,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點。音樂內容可以向其他門類藝術拓展,而美術、文學等可大大強化對音樂的感知與認識。因此,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學習,指導學生按照個人意愿自發尋找其他學科書目,并定期進行讀書交流會。這樣學生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底蘊,使得學生在舞臺上更有自信和表演力。
第三,研究性學習對學生合作意識的樹立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當下是一個注重合作注重創新的時代,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能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更多靠的是團隊的力量。聲樂表演事業更是如此,學習聲樂的路程更要避免閉門造車,要彼此之間互相交流才能互相進步。研究性學習鼓勵學生多聽多看,學生在觀摩他人聲樂音樂會時,應注意取長補短,發現唱法或音樂處理上的不同時應積極思考并及時查閱資料或尋求教師的指導。只有多研究,多學習,才能提升自身的演唱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對于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高,筆者認為主要應該從以下兩點著手:
(一)聲樂教學中研究性課題的設定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的了解之后,應根據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為學生確定適合學生自身發展的研究性課題。教師為學生設定課題,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進行相應的研究工作,并定期向教師匯報研究成果。教師要對學生上交的研究報告進行檢查分析,并與學生討論研究報告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提出問題。對于研究性課題的選定與實施,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1.課題的選擇與確定一個有價值的選題應當具備明確的研究目標,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內容,與研究目標及內容相對應的研究方法以及詳細的研究計劃和步驟。選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質量,因此這是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該階段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他們發現新問題、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啟迪其科學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明確自己所提出的疑問究竟是想要了解什么,等等。選題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1)根據學生實際演唱水平制定選題;(2)學生對所選課題要有一定的興趣,若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更好;(3)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與選題相關的資料,并指導學生查閱資料。選擇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題目。2.師生合作,小組學習學生個人演唱水平、學習能力等畢竟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定期指導,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評價。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建小組進行小組討論學習,教師定期檢查小組學習情況,并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定。學生只有在交流中才能發現新的知識,在交流中發現自身的不足。3.撰寫研究報告學生在進行小組討論及教師指導后,會逐漸對研究問題產生自己的認知。這時,教師應提醒學生將積累的理論觀點梳理下來,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類。然后,反思自身觀點的不足,并及時閱讀資料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補充。一篇研究報告,總要經過三次教師指導,才能初具雛形。所以,教師要對學生的研究報告進行反復批評指導,讓學生反復思索本身課題的可研究性和可行性。4.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課題進展匯報,并進行答辯模擬學生研究報告撰寫完畢之后,在對研究結果的論述過程中,還會產生很多問題。比如,學生對所研究問題論述不夠全面,或者沒有將自己研究過程論述詳盡,某些段落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讓人無法了解課題全貌。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課題進展進行一定的而了解,并自發組織學生進行答辯場景的模擬。這種教學手段一是讓學生提前感受答辯的氛圍,不至于真正答辯時緊張;二來學生在教師反復提問之下會對自己研究的課題留有深刻的印象,逐漸掌握答辯的技巧。5.對研究結果進行評價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獲得過于沉重冗長的知識,而是在研究學習過程中鍛煉學生思維能力。通過課題的選擇、資料的篩選、課題階段報告、成果匯報等階段的鍛煉,學生的學術思維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同時對學生個人演唱實踐經驗的累積也大有裨益。對于學生呈現的研究成果,教師要對其進行細致乃至苛刻的評價,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本課題的研究內容、研究目標等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更培養了學生對學術嚴謹思考的能力。但總的來說,教師應對學生的研究成果給予積極肯定的態度,并鼓勵學生進行下一次研究,為學生提供信心。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研究性學習的快樂,并繼續進行研究性學習。
(二)聲樂實踐環節中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提高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意義是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聲樂專業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只有經過反復的實踐才能獲得真知。理論的研究對學生而言只是理論知識的累積,而這些知識是否能在實踐中為學生輕松利用則需要學生親身參與實踐之后才能了解。因此,高校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聲樂表演活動,并盡己可能的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踐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檢驗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并且,更多的理論知識也是在實踐中產生發展來的。同時,高校教師還應該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講學,并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聲樂演唱指導。讓學生在觀摩與演唱實踐中得到鍛煉,聘請專家學者,對高校內的教師來說,也是一次技能的提升。因此,教師與老師都應重視到聲樂實踐環節的重要性,積極的參與到聲樂實踐環節中去。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聲樂教學模式,它完全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種學習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聲樂的興趣,更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性學習對提高聲樂教學效率,培養聲樂教師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研究性學習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應當得到應有的重視,并應該大力提倡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娜.高校聲樂教學的完善與發展研究[J].藝術評論,2013(02):139-142.
[2]曹云華.高校聲樂教學的創新思考[J].大舞臺,2013(09):215-216.
[3]張建國,李勤.高校聲樂教學的“恒”與“變”[J].音樂研究,2010(05):98-109.
作者:王珠峰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