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育內容淺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
語文教育是本國的母語教育,關系重大。但是,語文教育方面呈現的問題層出不窮,甚至被指“誤盡蒼生”,教育改革隨之而來,但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路在何方?”我認為,對于語文教育,我們應該更關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關鍵詞】
語文教育;方法;改革;閱讀
長期以來,學術界圍繞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爭執不休。工具論者認為語文是學習各種科學知識、儲存傳遞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將語文定位于工具學科,致使課堂死氣沉沉;人文論者認為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語文學科是站在人的高度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浮華背后帶著空虛。工具論僅把語文作為工具手段,忽略了語文的本來價值,忽略了語文的多重功能;人文論則是以語文學科去附會“人文性”,使語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開宗明義:“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它明確指出了語文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本質特征。葉圣陶先生指出:“把思想、語言、文字三項一貫訓練,卻是國文專責”;“易言之,教習某科為教學工作,熏陶善誘為教育工作,凡為教師,①固宜教學與教育兼任之”。課堂教學中如何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和諧統一起來呢?教師是紐帶。教師不僅要做一個高超的橋梁設計師,還要甘做一座平凡的橋,把精彩留給學生,更要做一個欣賞者,給學生展示自己的信心。教師要做到:立足文本,深刻鉆研,明確學習活動的方向;把握核心,整體設計,實現多元目標的增值;超越文本,提升價值,開發語文課程的資源。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上就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探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學習仍是人類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學習方式。接受學習的最大價值在于學生不必從零開始學習活動,他們可以通過直接接受前人與他人的認識成果而加速個體的認識發展過程,從而使有限的生命個體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知識地海洋與大千世界。所以接受學習不僅是人類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教育的基本形式。素質教育要求加強體驗和發現學習,但不意味著拒絕接受學習。在新的教學方式里,語文教師仍要“講”,或是提供背景知識,或是點撥言語規律,或是交流收獲,或是激情熏陶,不一而足。如果教師能夠在語文課堂上運用自己的智慧讓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心靈的交流,那么學生無疑會享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這樣,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才是富有創意地結合起來了,我們的語文課才會精彩紛呈。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正確的倡導新的學習方式?我認為首先是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說,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自主意味著每個學生都是學舌兒歌內的主角,意味著個人獨立學習、主動探究,意味著教師要尊重學生自己的方式、獨到的思維和新穎的見解;其次是恰到好處地運用討論、探究等學習手段。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認為:“成功地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氣氛。”這種氣氛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們的語文課要允許討論,允許實話實說,甚至允許有爭論,有保留意見。“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②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最后是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任何學習方法方式,都要有一個習得的過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變成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需要,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
目前,在語文教學改革中存在這幾種錯誤傾向:一是急于建立新的語文教學模式,忽視對傳統教學模式中合理成分的開掘;二是重新的教學思想的創立、引進與推廣,輕視語文教師基本素質的提高;三是重知識的傳授方法,輕對所傳授知識的深入鉆研。語文教學改革應擺脫這幾種傾向,明確中學語文教學的目標與任務,牢固樹立語文教學的素質觀。要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與語文能力就必須樹立語文教學的素質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教學中著力克服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片面傾向,重新構建知識與能力與素③質辯證統一的語文教學體系”,具體來說應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必須注重智力的開發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2.語文的德育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質等方面,這是育人的基礎。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緣文釋道、因道釋文,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語文智育以豐富和提高學生優秀的科學文化涵養發學生的智能為目標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語文美育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心理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3.要創設一定的時空條件,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另外,語文教育改革還應該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力推進課程設置,教材體系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的改革等等。在語文教育中,“讀”是語文教學的主心骨,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忽視“讀”,避讀重練,或者是沒有重點的泛讀,如何有效閱讀?我認為:(1)有效朗讀操作,朗讀是課文解讀的“催化劑”有助于“聽讀”水平的提高;朗讀是溝通口語和書面語的“橋梁”,有利于“說寫”水平的提高;朗讀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質的提高,朗讀有利于提高語言的規范化程度。可以采取:圖像引入,讓讀入境;語境對比,讓讀入味;配樂朗讀,讓讀入情;創設情境,讓讀入神;(2)有效誦讀操作,這有利于培養語感,扎實語文功底。可以開展誦讀比賽。(3)有效默讀操作,帶著疑問去感悟。(4)有效略讀操作,這是提煉觀點、篩選信息的好方式。(5)有效讀的評價操作,對學生讀得評價以鼓勵為主評價方式上可采用情景語、修辭語、幽默語的方式去讀。“讀”,作為語文教學的永恒主題有著非凡的魅力。尋找“有效閱讀”指導的全新對策,也就成了現代閱讀教學亟待探究的焦點。我相信經過每位重視語文教學的教師和專家的潛心努力,充滿“情感”的課堂朗讀定能在學生、教師和作者這三者之間架起一道繽紛的彩虹。
目前我國中學階段的閱讀教學從全局看雖然問題多多,但并未病入膏肓。閱讀教學的確有很多制約因素。我們可以采取以下這些相應的策略:首先,進一步加強對一線教師的業務培訓力度,進一步做好先進教育理念的普及宣傳工作,做到制度化、經常化和全員化。“語文課教什么,對廣大語文教師來說,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李海林語);其次,大力提倡原有效閱讀教學,讓讀者于作者更近一層接觸,釋放情感,交流心靈之本色。于漪老師在談到影響語文教育發展的因素時曾說:“最薄弱的一環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視,那就是課堂教學”。具體的措施可以是:(1)充分尊重學生,追求有效閱讀的個性化。(2)提供交流平臺,實現閱讀形式的多樣化。(3)堅持讀寫結合,促成寫作目標的多元化;最后一點,要不斷提高中考、高考作文的命題質量,使之起到更好的導向作用。語文教育內容浩如煙海,本文從語文教育的論爭、教學方式、教育改革、有效閱讀等方面談些淺見,語文的確需要新的思維以適應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根本性的基礎性的問題我們語文老師必須時刻記于心間。
作者:衛浩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