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其今后職業生涯的發展。實現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與學生適應性的研究,能不斷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動機,并最大化地實現應用文寫作教學質量的提升,為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在素質教育改革逐漸推進的教學背景下,實現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平臺的構建,最大化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從根本上提升他們對于應用文寫作課程的認識,實現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
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適應性;平臺
應用文寫作是非常實用的一門課程,對于提升學生公文寫作能力和扎實的寫作基本功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應用文寫作教學中,教學模式多以應試教育為主,很少從學生的角度來展開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應用文教學效果。實現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于學生適應性對接的研究,不僅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還能促進素質教育改革的順利實現。
一、當前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范式
目前,高校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模式主要分兩種:一是“理論+文種范文”模式;另一種是“課堂教學+文筆訓練”模式。首先“,理論+文種范文”模式是很多高校教學中普遍應用的方法。一般在教學時,教師先將理論和寫作方法教給學生,再通過范文展示的方式來進行,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而“課堂教學+文筆訓練”這種教學模式更多地傾向于應試教育,即在課堂理論教學、學生復習之后,再通過測試和訓練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考查。比較這兩種應用文寫作教學模式,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側重于感性認識,而后者則較多地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于學生適應性原則
(一)學生的心理接受度及學習能力在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學生的適應性主要體現為學生的心理接受度及學習能力。學生的心理動機決定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度,這是教學的出發點,它從根本上決定了教學的質量。換言之,要想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適應性,就必須要根據他們的心理動機、習慣特點、興趣度等因素來進行合理化的教學設計,以便于使教學內容與他們的需求有效對接,從根本上提升應用文教學效果,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
(二)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應用文寫作是一門比較實用的學科,因此,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學生適應性還應體現為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換言之,要從職場適應性這一角度出發進行應用文寫作教學設計,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和應用素質,從根本上促進素質教學改革。對職場要求進行準確定位和調查,以此進行教學設計,從而最大化地填充教學內容,不斷提升學生的應用寫作能力。
三、學生適應論視角下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研究
(一)打造高校應用文寫作服務平臺打造高校應用文寫作服務平臺,應不斷提升學生對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的適應性,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第一,可建立應用文教育專業網站,學生可通過網站來查閱下載學習資料;同時,學校還要結合社會現實需要來及時更新網站信息,為應用文課堂教學提供有效的參考和指導。第二,構建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借助這一平臺來實現應用文寫作交流,并查找相關資源,不斷提升應用文寫作能力。總之,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適應性,提升教學效果。
(二)開發校級應用文寫作精品課程開發校級應用文寫作精品課程,是不斷實現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與學生適應性的關鍵。首先,要善于大膽地打破教材的限制,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及實際應用等要素進行課程創新,開發出適用于本校教學的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體系。盡可能地讓課程教學更加接近實際應用,實現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并重,以此提升應用文寫作教學效果。
(三)以職業化為目標設計教學內容以職業化為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是提升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與學生適應能力的關鍵。第一,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從職業化的視角來進行,構建詳實、豐富的教學體系,最大化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第二,在應用文寫作過程中,要善于將教學內容現實化,要求學生將知識轉化成個人能力,學會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進行應用文寫作,從而不斷地提升寫作水平。總之,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與學生適應性是相輔相成的,既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更要使所學知識適用于實際需要。
四、結語
對于應用文寫作教學而言,積極實現課程服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對課程服務與學生適應性進行研究,不斷明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開發出一套合適的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體系,通過打造應用文寫作服務平臺、開發校級應用文寫作精品課程、以職業化為目標設計教學內容,從根本上來提升學生對于應用文寫作課程服務的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更好地實現個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海.淺談“就業導向”下應用文寫作課程的建設[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5(4):4-5.
[2]李凌燕.從中美比較的視角談我國高校應用寫作課程體系改革[J].高教探索,2015(8):82-86.
作者:楊繼祥 單位:畢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