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道教音樂藝術風格及民間音樂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道教音樂是道教徒進行齋醮等儀式時所用之樂。在曲式與表現方式上,體現了清凈無為的道家思想和自然平和的審美情趣,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其雖屬宗教音樂,卻植根于我國民間音樂的土壤中。在其流傳和發展的過程中,始終與民間音樂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形成彼此交匯、相互融合的體系。
關鍵詞:宗教;道教音樂;齋蘸;藝術風格;表現形式
一、道教音樂的起源
道這一概念首先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被提出。在兩千多年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中,道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逐漸融合一體。我國著名作家在《致許壽堂》的信中就提到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迎刃而解。”而后在短文《小雜感》又再一次指出:“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音樂文化的形成需經過長期的、不斷豐富、持續的博采眾長。道教音樂的形成與古代宗教儀式所用的奏樂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古代人們在舉行宗教儀式的時候一般會用奏樂、舞蹈的形式向神靈表達心愿。古人有云:“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北魏時期出現的“華夏頌”、“步虛聲”,被史學者認為是道教音樂最早的書面記載。據此,學術界普遍認為:道教音樂發端于于南北朝時期。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寇謙之自稱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乘云駕龍,親臨嵩山授其“天師之位”,并賜《云中音誦新科經戒》20卷,由此制定了第一部道教音譜:《樂章誦戒新法》、“步虛聲”等。
二、道教音樂的藝術風格
1.“步虛聲”據南朝宋時期學者劉敬叔的《異苑》所述:“陳思王(曹植)游魚山,忽聞空里誦經聲,清遠遒亮,因使解音者寫之,為神仙之聲,道士效之,作步虛聲。”因而,步虛聲的形成是需要大量的實踐基礎。這里所說的步虛聲其實就是道士齋醮時的腔調,齋醮在古書記載上是神仙在云游時之所吟唱聲,其音清通深亮,遠谷流響,肅然有靈氣。在對道教音樂的解讀上老子用“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進行描述,也是對道教音樂極佳的贊美。希聲在音樂上表現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相對于靡靡之音這種音樂可稱得上為大音,它融合了自然中的聲音,吟唱時猶如天籟。“故為陰陽者,動則有音聲。故樂動輒與音聲俱。刑者太陰者,無音而作,故少以陰害人。無音而作,此之謂也。”大音希聲所表達的就是對于自然界音樂的欣賞,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樂,小具小得其意者,以樂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樂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樂天地。天地和,則凡物為之無病,群神為之常喜,無有怒時也。”不難看出,這些都是對老子無為、清凈、自然思想的感性表達。
2.情感表達據《呂氏春秋》所述:“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先王定樂由此而生。”這表明音樂是用于表達內心情感。道教經典《太平經》上說:“五音乃各有所引動,或引天,或引地,或引日月星辰,或引四時五行,或引山川,或引人民萬物,音動者皆有所動搖,各有所致。”“故舉樂,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兇害也;得其下意者,可以樂人也。”這里的音樂講究的是陰陽相協調,順應自然。道教的音樂是對世間萬物聲音的一種模仿,這些聲音包括風聲、雨聲、水流聲、山間鳥鳴聲,這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音都是對自然界最好的詮釋。所以我們常聽到的道教音樂往往沒有繁復的曲調,精心編奏的曲子;它體現了道教音樂簡單清澈、融合天地萬物的境界。莊子在《天運》一書中就曾闡述于天地之間,無聲無形卻又包含萬物,可謂天籟之聲。因此,“道樂強調‘合真’:不過多添加人的主觀因素破壞自然本源的聲音,而是順從自然本質的無為之旨,以‘忘智’而達成順其自然而為。”
三、道教音樂的表現形式
1.道教音樂的演奏樂器道教音樂同其他音樂一樣主要分為器樂和聲樂兩部分,演奏形式或合奏、或獨唱,形式非常豐富。根據法事的內容不同,音樂演奏中所用的演奏樂器會有所差異,曲調也會存在不同,通過不同曲調來表現法事的內容,也反應了道教儀式的莊嚴肅穆。道教音樂演奏中所用到的主要樂器有鐺、鼓、鐘等,每一樣樂器都有其鮮明的特色。“鼓似天、鐘似地、磬似水,鐺、鉸、木魚似星辰日月,鈴引者皆似萬物”,鐘為“金樂之首”;磐是一種由石材打造成的樂器,敲打出的聲音渾厚有力,這些樂器所發出的聲音與自然界中的聲響別無二致。
2.道教音樂的演唱方式道樂的演唱方式與古代的其他音樂存在著相似之處。齋醮音樂即一種獨特的演唱形式,除獨唱、齊唱、散板式吟唱等之外,還有鼓樂、吹打樂等多種表現方式。道樂的演唱一般出現在各種法事和祭祀活動中,演唱者不僅要完成演唱還要進行一系列跪拜儀式,有些祭祀中則需要表演者一邊演唱一邊配合道家的舞蹈。陳國符通過查閱史書記載和民間走訪等形式于《道樂考略稿》中總結了道樂演唱的主要特點:道樂曲調有步虛聲、大羅天曲、青天歌等;聲樂體裁又分為頌、贊、偈咒等;演唱形式更是千變萬化,或高昂雄壯或低沉婉轉,帶給聽者不同的聽覺體驗。
3.道教音樂的意境表現道教音樂中的曲目種類繁多,一些曲子演奏出來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在祈福的時候樂曲一般較輕快明亮;剩下的一些曲子有的為了贊頌神仙的高潔而創作;有的又是為體現修煉過程的虔誠。但從整體來看,它還是以貼近自然為主,聲音清澈恬淡,如清風拂面,如流水潺潺,為聽者帶來身臨自然的大眾文藝感受。像《白鶴飛》這一樂曲,曲調舒緩,猶如遨游在虛空之中,超越世俗萬物,灑脫自然,彰顯出神仙的神韻。還有《太極韻》所表現出的則是對修道的一種赤誠之心,體現了無為的心境,引發人的無限遐想。道樂有著內在象征作用,人們認為通過道樂可以與神靈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從而提升思想境界,這就是所謂修道過程中的移情。移情是一種自身感悟,這需要對道教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豐富的感情寄托,在莊嚴神秘氛圍的熏陶下,個人的思想境界會得到提升。其無論是在演奏器樂還是譜曲上無一不體現出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有著高雅的情趣,并通過道教教義將自然中的恬靜表現出來。
四、道教音樂與民間音樂的融合
道樂雖起源于道教,在我國古代民間也有著廣泛的流傳度,并在歷史發展中與民間音樂相互影響,形成一種融合的關系:一是民間音樂歷史久遠,在我國音樂長河中民間音樂作為一個重要分支推動著音樂的發展。中國的器樂在發展過程中與道教音樂構成了相互交融和彼此吸收的關系,尤其到了近現代,這種關系表現得就更為突出。像蘇州的玄妙觀道樂與蘇南的吹打樂就有很多相似之處,經考證這兩種音樂都起源于同一類型樂曲;而上海地區的道樂中較多運用了絲竹管弦樂器,有著濃濃的江南風韻;臺灣地區道樂受福建影響帶有強烈的閩南風格。這體現了各地民間音樂的相互交融的現象。二是道樂中很多音樂元素取材于民間音樂,對這些民間音樂元素加以調整使之宗教化。《大明玄教立成齋醮儀》中就曾記載過,明代道樂是在唐宋元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對當時南北地區不同風格的音樂進行吸收整合,形成了完善的道樂體系。據《大明御制玄教樂章》記載,明代道樂吸收了一些民間曲目中的精華部分,如“采茶歌”中的一些曲調就被修改后成為了道樂的一部分。三是道樂在不同地區也有著不同的特點,其風格因地域差異而表現出差別。有時候同一場法事,在不同地區其演奏方式和演唱方法會呈現出差異性,這都與當地的民俗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正是這種差異性使其也存在多樣性,使道樂更容易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對于不同地區的百姓來說這種融入民俗的音樂也是一種聽覺的享受,為道教的發展壯大奠定了一定基礎。可以說,道樂是在對不同音樂的博采眾長中發展起來的,而又因地域差異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1.龍虎山道樂龍虎山是道教主要發源地,在西晉時期就是道教圣地,在我國的道教發展歷程中有著極高的地位。龍虎山道樂的形成除了吸收早期的音樂形式,還對當地的民間音樂進行了借鑒,像江西當地具有特色的贛劇和小調中的一些旋律都可以在道樂中尋到蹤跡,還有江南地區的絲竹、吹打樂等都為道樂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2.上海白云觀道樂上海白云觀道樂在我國道樂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在南方地區屬于主流派,其音樂特色也十分突出。白云觀道樂所體現的是樂曲的樂句之間都會有伴奏進行連接,使得樂曲層次結構十分清晰連貫;若出現需要反復吟唱的曲調,其第一句與后面幾句的唱腔還會存在一些差異,有時是首句用反調唱法隨后逐漸轉為正調,形成了道樂的復雜多變性。每一句的曲調中基本都會伴有裝飾音,這在道樂中被稱作“花字眼”,一般這種裝飾音音速都較緩慢,有莊嚴之感;伴奏上主要用到的是鐘鼓和笛子,但有時也會用到弦樂器,這些不同形式伴奏的加入使得道樂的優雅得到了體現,也使整體的節奏更加豐滿。
3.山東嶗山道樂嶗山道樂使用的是全真道樂,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受到當地音樂和民俗的影響,其演唱風格和演奏方式都在不斷調整,現在的嶗山道樂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嶗山韻”也因此成名。沈陽太清宮道樂最初使用的韻腔也是由嶗山道士傳入。后來的闞氏兄弟出家居于太清宮,以“嶗山韻”為模板,再創作了新的韻腔,即“東北韻”,并沿用至今。東北韻的每個樂句之間銜接十分流暢,兩句之間都會填以陳詞或采用過渡性的奏樂;樂曲的修飾形式呈現出多樣化,音樂中的五個調都能在東北韻中找到。
4.川西道樂川西道教出現了兩個不同分支,靜壇與行壇。靜壇比較強調的是韻腔,同時也會使用到曲牌,而行壇道樂則大多是只采用曲牌,將韻腔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川西道樂也雜糅了川劇等音樂,像嗩吶等吹打樂就被廣泛用于川西道樂中。武當山道樂在明代時期,道教整體呈現出日漸衰弱的狀況,但永樂帝卻對道教大加重視,使當時武當山的道教得到了快速發展。各地道士都紛紛來到武當山修道。這些道士掌握著各地的道樂精華,匯聚在武當山相互交流,使得武當山的道樂成為了極具共性同時又保留了自身個性的一個音樂體系。道樂是中華文化滋養出的產物,其唱腔風格,音樂曲調都可以反應出道樂的復雜多變與地方特色。劉頡即認為:“置身某一地域和環境的宗教活動,必然浸泡在當地民間音樂之中——旋律受地方語言、生活習俗的影響而形成帶有宗教色彩的共性及各自地域色彩的個性,如陜南委婉細膩,陜北拙樸清淡。”
五、結語
在道教文化里,可見道教音樂地位之重要,它通過對各種類型音樂的整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形式,不僅使道教的精神能在音樂中得到體現,也極大的豐富著我國的藝術形式。我們不能僅僅將道樂看成是一個文化名詞,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它,在社會不斷發展的今天,道樂也必將順應時代潮流不斷發展,在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285.
[2]魯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102.
[3]王明.太平經合校[M].中華書局,1960:135-136.
[4]王明.太平經合校[M].中華書局,1960:113.
[5]王明.太平經合校[M].中華書局,1960:116.
[6]趙曉培.道教音樂無為的妙韻[J].中國宗教,2012,05:54-55.
[7]周振錫,史新民.道教音樂[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177
[8]劉紅.儀式環境中的道教音樂[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01:19-27.
[9]于立柱.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儀音樂的考察與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
[10]于民雄.淺論道教音樂的源流與特點[J].貴州文史叢刊,2009,03:59-61.
作者:杜鵬 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