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教師的語言藝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歷史語言要具有邏輯性
其實不僅是歷史語言,所有語言要想達到一定的傳遞信息的目的,語言的使用一定要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倘若人們在使用語言時邏輯混亂,講話顛三倒四,即使所說的語句中包含華麗的辭藻、生動的句子,也無法使得語言發揮應有作用。在歷史教學中,要想達到傳遞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讓語言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應該是首要的前提條件。那么什么樣的語言才算是具有邏輯性呢?簡單來說,就是語言既要有理又要有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使用的語言都要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據,切不可信口開河,教師說了一句錯誤的話,可能自己沒有什么感受,但是這種錯誤的印象往往會影響學生相當長的時間,甚至是終生。因此,教師的每句話都一定要有理有據。除了有理外,有序也是對于教學語言邏輯性所提出的要求。歷史學科是一門具有完整知識體系的學科,但同時,在歷史學科中往往包羅萬象,各種知識錯綜復雜,倘若教師在講課時,所使用的語言處于無序狀態,很容易使得學生產生錯亂、繁雜的感覺。因此,語言有序是歷史語言的邏輯性所需要滿足的條件。
二、語言要準確嚴謹
歷史在作為一門教育學科的同時,也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各種歷史知識、歷史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容不得人們的篡改和杜撰。因此,教師在講課時所用的語言一定要非常準確嚴謹。在歷史教學中,很多概念往往因為一字之差,所表現的意義完全不同,例如在歷史中,“秦”和“秦朝”、“清”和“清朝”就是完全不同的歷史時期,如果弄錯了,就會造成嚴重后果。又如,我們總是習慣于把“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合起來并稱為“馬列主義”,像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一課的內容時,往往有時候不注意就會說:“以后,馬列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這句話乍聽起來沒什么問題,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當時發生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列寧主義”這個名詞,因此這種說法不但是不準確的,反而是不科學的。由此可以看出,在歷史教學語言使用的過程中,語言的準確嚴謹性是多么重要。
三、讓語言賦予情感
語言不僅是用來傳遞信息的,通過語言還能夠傳達人們之間的情感。在歷史教學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就需要努力激發學生情感,使得師生產生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日本侵華”這段歷史時,教師要注意帶著悲憤的情感講述,用充滿憤怒的語音語調痛斥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從而從情感上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樣所取得的教學效果絕對要好于教師用平淡無奇的語言闡述歷史知識。因此,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富于情感,把對于歷史學科的真情實感融入教學語言中,再通過語言把這種情感傳達給學生,這樣才能夠使得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接受情感的洗禮,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往往具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語言要具有歷史特色
每個學科的語言既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在歷史課堂上,教師通過語言講述的是已經發生過的歷史知識,為了盡量還原歷史原貌,教師在講課時,在語言上一定要突出歷史特色,像是一些歷史人物的原話,或者是一些詩詞歌賦,如非必要,就不用把他們翻譯成現代文。例如在古代中國,習慣把今天的稅費說成是“賦稅”,因此,教師在上課時千萬不要用“交公糧”“繳稅費”這樣過于現代的詞匯,而是要盡量貼近當時的語言習慣,這樣既能夠還原歷史原貌,又有利于將學生帶入歷史情境。
五、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任何學科,通俗易懂都是對教學語言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語言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聽懂、理解這些知識,倘若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一味強調語言的藝術性,而忽視了其通俗易懂性,就會讓整個教學內容變得晦澀難懂。例如,教師在上歷史課時為了還原當時的歷史風貌,就采用了大量文言文,這樣就會給學生的理解帶來很大困難,影響到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在講到一些重點難點內容時,教師尤其要注意語言的通俗易懂性,這樣才能夠保證教學工作達到理想效果。
六、充分利用身體語言對口頭語言的補充作用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并不僅局限在口頭語言上,事實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些身體語言對于整個教學工作起到關鍵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課時,往往會配以各種手勢和表情,通過這些手勢和表情,就使得教師的語言變得更具直觀性和指向性,這樣對于教學效果的強化是非常有利的。歷史教師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一定要注意努力提高語言素養,訓練語言技巧,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努力通過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熟練運用語言藝術為教學工作加分,這樣才能夠推動歷史教學工作,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
作者:張羚羚單位:揚州市江都區邵伯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