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哲學教學資源的開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關注學生生活,引入哲學教學源頭活水
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仍有所欠缺,需要教師提供適當的生活素材和問題加以啟示和點撥。貼近學生生活是教材遵循的基本理念和編寫原則,但是有一些素材,如引用《圣經》《詩經》《易經》中的語句,只有部分學生對此有興趣,多數學生則敬而遠之,見而暈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儲備和生活經驗。例如,在學習“意識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時,教師可從“為什么老師要求學生在期末考試前要先制定周密詳細的復習計劃”這一問題入手;在學習“規律”時,可從“學習有哪些規律以及為什么學習要遵循學習規律”這一角度切入;在學習“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時,則可以“學校與班級”或“班級與班上每一位同學的關系”為例;而“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則可引入“日常學習、復習與高考之間的關系”加以分析,等等。這些素材源自學生自己的學習生活,學生們都有真切體驗,不僅可以輕松地理解和把握相關哲學原理和方法論,還能提升日常學習生活的能力素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賞析經典命題,彰顯哲學教學內在特質
強調哲學教學要與學生自己的生活鏈接,并非唯學生自己的生活是從。源自學生自己生活的素材需要作出升華與提煉,需要有高于學生生活本身的智慧的介入。這樣的教學方能走出庸俗化的泥沼,彰顯哲學魅力,引領學生收獲智慧人生。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中外諸多哲學大師留下了閃耀智慧光芒的經典哲學思想。教師可適時引入一些哲學經典命題,師生與哲學大師對話,共同感悟、賞析、辯論乃至爭論,在感受哲學魅力中,獲得成長的智慧。
例如,在學習“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關系”時,教師可引入“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赫拉克利特)和“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德謨克利特)這兩個經典命題;在學習哲學“矛盾”時,可引入老子的經典哲學命題“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以及盧梭的經典命題“在我們的生命的每一個時刻,我們都在死亡和誕生”;在學習“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時,可引入笛卡爾的經典命題“我思故我在”及王守仁的經典命題“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等等。此類哲學素材的積累和運用需要教師自身哲學素養的提升。哲學教師要成為一個善學、好學的有心人,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積累和提煉素材。諸如莊子的“方生方死”、公孫龍的“白馬非馬”、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畢達哥拉斯的“萬物都是數”、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馬克思的“懷疑一切”……這些經典的哲學命題凝聚了古今中外哲人的思想與智慧。教師如能在教學中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定能與學生一起不斷收獲智慧人生。
三、善用傳播媒介,服務哲學教學現場
今天,現代信息技術在中小學已經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數字化智慧校園建設,諸如電子書包的開發與使用,移動終端教學平臺云端共享;微課程學習方式的運用和翻轉課堂實驗等,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哲學教學中,教師要善用媒介資源,使之服務于教學現場,不斷轉變教與學的方式。例如,在引入康德的思想時,教師可與學生一起,在課堂上借助網絡搜索引擎,呈現康德的人物生平、個人生活、個人著作、重要思想(包括其哲學、宗教、倫理學、天文學以及政治構想)、人物評價以及新康德主義運動等,從中篩選精華作為教學的輔助材料。教師在備課時,可調閱網絡上哲學模塊的教學課堂實錄和教學課件,從中獲得助益;學生在學習時,也可查閱網絡上哲學主題微課程學習資料,從中解決學習中的重難點和疑點;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還可利用移動終端教學平臺,實現資源的交互共享,利用云端實現教學資源的海量儲存和即時運用;網絡中還不乏哲學學習的視頻資料、課件資料、練習資料以及趣味故事、經典哲學命題等。借助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采集和運用變得更為方便與迅捷,讓我們可以即時拓展并延伸教學。中學哲學教學資源的開發途徑遠非以上這些所能窮盡。筆者期望以此拋磚引玉,引發大家就中學哲學教學資源的開發與運用,進行更為廣泛與深入的研究,改變目前哲學教學的現狀,在改革與創新中不斷提高中學哲學教學的效率和效益。
作者:王錦飛單位:南通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