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教體系下的校企深度產教融合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現代職教體系建設需要深化產教融合。以江蘇理工學院ICT技術專業的深度產教融合項目為例,探索和實踐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組建混編雙師型師資隊伍、共同建設高水平實踐基地、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共同推進項目化教學改革、共同進行學生職業管理的“六個共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構建深度產教融合的現代職教體系探索出更有效的路徑。
關鍵詞:現代職教體系;產教融合;職教發展;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業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依靠大力發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為了全面推進職業教育的發展,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頒發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9年國家又頒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這些文件從國家層面為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劃了建設路徑,其中特強調建立現代職教體系和堅持產教融合發展[1-2]。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要求在辦好現有中等職業和專科層次高等職業學校的基礎上,發展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培養本科層次職業人才,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要求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推進協同育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3-4]。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已經在國家、職業學校和企業等各個層面達成共識。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制度保障,產教融合、校企協同育人理念的落地并不順利,由于企業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人力和物力投入很難在短期內得到回報,甚至會影響正常的企業生產,所以產教融合很多情況下呈現的是企業實習合作、企業訂單培養等單一的合作模式,企業深入參與人才培養的意愿不強烈,并沒有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的深度融合。本文結合教育部———中興通訊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產教融合創新基地開展的中-本銜接人才培養試點項目,探索和實踐現代職教體系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內涵建設的途徑與方法,為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提供經驗借鑒。
一、校企深度產教融合的合作模式探索
產教融合的本質是生產(產業)、教育(教學)和科研的一體化,是在生產實境中教學,在教學中生產,生產中的問題推動教學提升質量,生產教學和研究密不可分,水乳交融。但一直以來,由于沒有構建有效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很多校企協同育人只是停留在接收學生到企業實習或訂單班的形式。校企合作主要靠企業和學校雙方談判達成,通常呈現為學校熱、企業冷的局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在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方面,要求“校企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探索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鏈條、網絡化、開放式協同創新聯盟。”然而由于目前的校企合作方式“合而不深”,很難實現企業深入到專業建設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職業能力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等細節層面上去[4]。江蘇理工學院多年來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模式,積極踐行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理念,不斷深化與行業企業的校企合作,拓展產教融合空間。緊密依托地方行業企業,成立了中興通訊信息工程學院、新能源汽車學院、常州市電梯產業學院等多個行業學院,探索構建面向行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不斷深化產教融合。但是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以及高校辦學機制和經費的限制,校企雙方合作很難形成有效的雙贏機制,企業對利用生產資源主動參與人才培養的熱情不高。為了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實現長期、穩定的行業企業支撐,加強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長期的深度合作,學校采取主動“搭臺”、引企業入校“唱戲”等方式,探索了基于校企雙主體的合作機制,共同進行專業建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深度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江蘇理工學院在2016年入選全國60所“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與中興通訊股份公司、北京華晟經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共建了校企雙主體的“江蘇理工學院———中興通訊信息學院”,面向電子信息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項目,服務ICT行業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確立了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建設師資隊伍、共同建設實踐基地、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共同推進項目化教學改革、共同進行學生職業管理的“六個共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圖1所示),與《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的相關要求相契合,實現了深度的產教融合。
二、校企深度產教融合的具體實踐
(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現代職教體系下校企共同制定面向行業企業用人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6]。通過對中興通訊等行業領先企業的調研,明確人才培養規格、結構和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精準定位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圖2所示),建設符合行業企業標準要求的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其中有合作企業開設的課程體系如圖3所示。
(二)校企共同組建混編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實現專業建設目標和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隨著“互聯網+”在產業經濟轉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斷促進傳統產業結構的優化與不同產業協同發展,從而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因此企業對人才的崗位技能與職業素質要求也隨之發生變化,推動著職業教育必須建設具有先進行業技術背景的師資隊伍,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為了打造一支教育教學理念先進,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工程實踐經驗,具有國際化視野、富有創新精神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創新基地師資隊伍由ICT行業企業工程師6-8名、江蘇理工學院相關學院教師混編組成。學校教師主要負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企業工程師主要承擔專業核心課、職業素質課及雙創課程。學校為混編教師團隊提供固定的辦公場地,常駐學校辦公,按照行業企業的要求進行管理和績效考核,在共同開展專業教學的同時,還負責課程建設、學生職業素質培養和創新創業指導等工作。并且通過校企聯合教研、聯合培訓、一課雙師、資源建設等方式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能力,真正實現了企業工程師團隊與學校教師的協同育人。在直接引入企業工程師組建混編師資隊伍的基礎上,為了建設一支人員穩定、雙師比例高、技術技能保鮮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學校通過派遣相關專業教師有計劃的到行業領先企業參加鍛煉和培訓,通過企業文化素質培養、工程師素質培養以及培訓技巧培養,提升其綜合工程實踐能力,獲取企業培訓師資格證書。并且讓參培教師將所學專業內容與工程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將項目實訓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理論升華,開展聯合教材與課題開發訓練,從而使教師具備設計工學結合、產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實施方案和課程體系的能力。混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組建,充分發揮了企業工程師和學校教師的長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促進,讓學生學習的知識、技能、職業素質和行業企業實際需求相吻合。
(三)校企共同建設高水平實踐創新基地面向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建設基于行業先進技術的產教融合創新實踐基地,是培養面向行業企業實際需求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新一代信息技術如4G/5G移動通信技術、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對ICT技術類專業及專業群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實踐創新基地的實訓室設備要與行業先進技術進行融合。學校充分利用行業領先企業的技術資源優勢,面向行業先進技術,聯合中興通訊、華為等國際知名企業,通過產教融合引入國際行業標準,以“基礎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的架構實現“4/5G移動通信、光傳輸技術、三網融合”+“云計算、大數據應用開發”+“移動互聯協同創新、大數據創新應用”的融合,校企雙方共同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了面積1500平方米,具有“數據中心+運營中心+聯合教研中心+在線資源建設中心+創新創業中心+業務體驗中心”的符合國際ICT行業標準的專業群實訓基地。實踐創新基地的實訓環境要與企業工作環境進行融合。創新基地不但要滿足共建專業課程的需要,還要滿足企業未來快速增長的發展需求及ICT技術的快速演進,因此必須具備可拓展性和可演進性。因此平面布局完全模擬公司工作環境和公網設備運行特點,本著科學、實用、美觀、領先的設計思路進行整體規劃布局。實踐創新基地的人文環境要與企業文化進行融合。基地的環境建設根據中興通訊的要求進行了形象設計,并引入中興通訊企業文化,營造企業管理和工作的環境,融入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要素,建設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互融合的實訓文化環境,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
(四)校企共同構建雙主線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改革產業升級和行業先進技術的不斷發展,要求在現代職教體系下,充分利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但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也要重視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在當前的職業教育環境下,雖然各類職業學校都很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但由于產教融合深度不夠,缺乏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過程和行業企業實際的教學案例,人才培養模式仍以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為主,企業工作經驗欠缺的教師對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也只能紙上談兵。江蘇理工學院與中興通訊、北京華晟等企業在共建行業領先的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的基礎上,以行業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了注重專業核心技能培養和職業素質能力培養的雙主線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優質培養。
1.基于模擬實際工程現場的實訓環境,工程師實施自主項目教學。企業工程師所教授的課程均在校企共建的ICT創新基地進行,基于模擬實際工程現場的實訓環境,在教授相關理論知識的同時,授課過程中工程師充分利用其在行業內積累的工程知識和經驗,實施自主項目教學,進行相關經驗和知識的傳授,從而實現緊密結合工程實際的理實一體化教學。
2.推進面向工程項目業務流程的任務驅動式項目化教學方法改革。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的理念,以業務流程為主線,開展項目化教學。以任務驅動的授課方式組織教學,教學過程包括任務分解、學生分組、任務分配、任務實施、任務交付與評價。通過這種教學和學習方式,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如圖4所示,將電信工程項目業務流劃分成一系列任務,讓學生扮演實際工作崗位的員工角色并完成具體任務,可以促使學生在生動的實踐環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更深刻的理解專業知識的基本原理,提高專業技能,也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質。
3.構建了貫穿培養全過程的職業素質課程體系。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在學生的職業素質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產教融合辦學模式下的職業素質培養,注重提煉企業用人職業素質標準要求,以準職業人培養為目標,著重培養學生職場禮儀、表達溝通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構建了貫穿學生在校培養全過程的三階段課程體系,逐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最終培養出企業所需要的準職業人才。職業素質培養課程體系的三個階段為:一是準職業人導向訓練與工作坊,以準職業人的職業素質要求為目標,培養學生的職場禮儀、表達與溝通能力、目標制定與計劃能力;二是職業發展與定位,幫助學生正確認知ICT行業的技術發展和用人要求,從而正確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目標;三是求職能力訓練,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求職心態,培養簡歷制作和面試技巧等求職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學生管理和職業管理相融合,培養學生“準職業人”能力。在系統的職業素質培養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將“學生管理”升級為“職業管理”。校企合作的專業在學校輔導員負責學生管理的基礎上,配備了行業企業工程師擔任職業素質和就業指導教師,從而實現學生管理和職業給管理的融合。將學校傳統學生管理制度和企業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績效考核制度融合,引入KPI過程性評分制度,對準時出勤、上課禮儀、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活動參與等方面進行目標考評,作為準職業素質的量化依據。此外還通過企業名家講座、職業裝體驗日等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融入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通過以上措施,在職業形象與禮儀、溝通方式與技巧、團隊組織與合作、計劃執行與管理等方面,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逐步實現從學生到準職業人的轉變。
5.建立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長效運作機制,探索創新創業實踐方法。現代職教體系建設鼓勵探索開展本科以上的職業教育。與中等和專科職業教育相比,本科以上職業教育需要更注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而校企深度產教融合為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支撐平臺。依托校企共建的ICT創新基地,通過成立虛擬公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團隊梯隊建設體系和運作機制。虛擬公司完全模仿現有信息技術公司的組織架構,以緊密對接行業崗位的研發部、市場部、工程部以及眾創辦公室為主體,以部門經理為核心的學生團隊,協作完成公司的整體運作。通過虛擬公司持續的建設,以平行開發、企業頂崗實習、校企工程師聯合培養的模式進行學生鍛煉和培養;以師徒的形式,完成項目團隊梯隊建設;以深度定制、人力或項目外包的方式,對接行業企業需求,完成項目需求交付和人力外包服務,提升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社會服務功能的同時,實實在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校企深度產教融合的成效與展望
通過上述“六個共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江蘇理工學院與行業領先企業進行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和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校企共建,進行了深度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是對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的有效響應和積極探索與實踐。通過融合學校與企業的管理、師資、設備及項目資源等要素,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合理嵌入了企業主導開設的職業素質類、專業方向類和實習實訓類等課程,使課程體系緊跟行業技術的發展和企業用人需求。通過融合校企人力資源優勢,校企共建了混編師資團隊,團隊中有項目經理、人力資源經理、工程師和本校教師,優化了師資結構,全員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合作開展項目化教學方式研究和教學資源建設,提升了教師團隊的教學研究和課程開發能力,以及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教學水平。通過融合學校學生管理理念和企業員工職業管理理念,構建了適用于學生管理的KPI績效管理制度、周報管理制度、職業裝管理制度、述職管理制度,結合系統的職業素質課程,使學生在職場禮儀、溝通表達能力、職場規劃和就業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面對“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和“創新創業”三大戰略的全面布局,中國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也需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為了更好的推進校企的深度產教融合,需要進一步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探索與實踐。一方面,需要進一步依托行業領先企業,深入了解行業、擁抱行業,整合行業資源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將其轉化為適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為了適應“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趨勢,將行業領先企業先進的信息化管理技術和理念,引入到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改變現有的專業運營模式、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教研方式,實現教育大數據的量化統計預分析,創新專業管理方式和評價方式,將有助于產教融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度變革。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
[3]張元寶,宋瑾瑜,黃曉赟.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實施路徑研究[J].職教論壇,2018(4):40-44.
[4]汪鋒,陳剛.一般系統結構理論視閾下的江蘇現代職教體系構建[J].江蘇高教,2017(12):104-109.
[5]田暉.基于現代職教體系的中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與提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4):92-96.
[6]王文,陳東蓮,方雷.基于產教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6(5):25-27.
作者:俞洋 羅印升 郭占濤 單位:江蘇理工學院電氣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