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中學語文中的“東西”文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 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掌握文化常識對準確理解文本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古詩文教學中,文化常識往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和習慣用法,有助于學生把握思想情感。本文以“東西”文化為切入口,從樂悲、男女、季節、主客、方位語文教學五個維度透析其背后俗成的理據。
【關鍵詞】“東西”文化;中學語文;文化常識
關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老師在中學課堂中的講解基本只是表達了詩人怡然自樂,超脫世俗的精神追求,不再做其他講解,可是否有過這樣的思考:詩人為何在“東籬”采菊,而不是“西籬”?其實這是因為“東”和“西”除了古今相同的表方位的意義,在歷史上還形成了許多與文化相關的象征意義和習慣用法,不僅體現在權威字典里,在中學教材中也多有例證。
一、樂悲之東西
在我們開頭提到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何是“東籬”而非“西籬”這一問題中,反映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樂東”?!墩f文》“東,動也。從日在木中”,引申為“日出的方向”,東方主生,進而引出“樂東”情感因素。這也正是“東籬”而非“西籬”的原因。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描寫了生意盎然的春景,對“湖東”的描寫正是“樂東”的體現。《說文》:“西,鳥在巢上也,象形。”鳥進巢,表示日已沒,《淮南子•天文訓》中“至于虞淵,是謂黃昏”,進而引申出與“東”對應的表示方位的“西”。西方主死,進而引出“悲西”的情感因素。中學教材中“悲西”的主題也很常見。比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天凈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描寫了凄涼動人的秋景,表達了旅人的凄苦心境。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山坡羊•潼關懷古》“望西都,意躊躇”,詩人駐馬遠望舊朝故都長安,感慨橫生,昔日的奢華灰飛煙滅不復存在,只剩下一片凄涼,躊躇傷心?!兑褂昙谋薄贰昂萎敼布粑鞔盃T,卻話巴山夜雨時”,詩人用“共剪西窗燭”表達希望秉燭夜談的美好愿望以及此刻的思念之情、羈旅之苦??梢?,幾處出現了“西”的詩句中都有“悲”,佐證了“悲西”并不是偶然的情況。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東”和“西”在使用上往往帶著濃厚的情感因素,多有“樂東而悲西”的鮮明主題出現在古詩文中。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己亥雜詩(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詩中既有“浩蕩離愁夕陽西下”的離別愁緒,又有“吟鞭東指”的回歸喜悅。這一句中正是“樂東而悲西”的體現。
二、男女之東西
“東”“西”除了反映“樂東而悲西”的情感,我們從“東”主“生”、“西”主“死”這一點出發,就使“東西”與“男女”有了聯系。歷史上的一些習慣用法中能夠發現,“東”和“西”常常與男性和女性對應使用。比如“東宮”通常指太子,《詩•衛風•碩人》:“衛侯之妻,東宮之妹”,毛傳:“東宮,齊太子也”,孔穎達疏“太子居東宮,因以東宮為太子”。正因為把太子稱呼為“東宮”,所以才把嬪妃稱作“西宮”,如王昌齡寫有《西宮春怨》:“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在中學教材中也有這樣的用法,比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陌上?!罚骸皷|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其中“東方”與“夫婿”相對使用?!稌x書•王羲之傳》:“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b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后稱婿為‘東床’”。又有阮籍《詠懷詩》:“西北有佳人,皎若白月光”?!皷|”和“西”常常與男性和女性對應使用,這一點是值得在課堂中提一提的,其中的關系容易理解,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文,便于學習。
三、季節之東西
古人常用“東”“西”與季節相配,東配春、西配秋。如《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里的“東風”“西風”即是“春風”“秋風”。中學教材中亦有出現。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從“百花殘”可知已是暮春時節,這里“東風”即指“春風”。再如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使用西晉張翰的典故,《世說新語•識鑒篇》記載了張翰在外做官,秋季西風起時,想到家鄉的菜肴,立即辭官歸鄉。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的上片提到“佳節又重陽”,重陽佳節正值秋季,可見下片的“西風”亦是“秋風”?!皷|”“西”與“春”“秋”相配的這種情況在中學階段出現較多,是能夠給學生理得清、說得明的知識點。
四、主客之東西
古代習慣居室向南,接待賓客時,有主人居東、客人居西的禮儀。后來往往用主、客所處的方位代替主、賓,把主人稱為“東”,把客人稱為“西”。如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鴻門宴》:“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盡捻書籍賣,來問爾東家”,詩句中“東家”即指主人。現在進一步把用酒食請客也稱作“東道”或“做東”。在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燭之武退秦師》中得到佐證,“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一句,教材注釋“東道主”譯為“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提到“西廂”一詞,我們便知是女兒家的閨房,這不僅與上文“男女之東西”印證,其實這里的“西廂”更多體現在“主客之東西”上,古時一般安排次子、賓客等住在西廂房。
五、方位之東西
方位之東西是我們最常見到的,也是最熟悉的,但在地理上,“東”“西”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分界標志。有時以河為界,比如,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寡人之于國也》:“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教材注釋“河東”為“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有時以山為界,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過秦論》:“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教材注釋“山東”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戰國以迄秦漢,“東”“西”常以“華山”“崤山”為界。在其他文章中也多有出現,《戰國策•趙策》:“六國縱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關以害山東矣”;《史記•太史公自序》:“蕭何填撫山西,推計踵兵,給糧食不絕”;唐代張守節《正義》:“山西謂華山之西也”。后來因為政治形勢改變,以太行山為屏障,所以“山東”“山西”就是指太行山以東、太行山以西。而如今的“山東”“山西”是省名。有時以水為界,“江東”是指長江下游以東,“江西”即是長江下游以西。《史記•項羽本紀》“江西皆反”,又有“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去無人還??v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其中的“江西”“江東”指的就是上述的地理概念。地理之東西在中學教學中是要格外注意的一點,因為古今有差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混淆,老師關于這部分的講授顯得十分重要。即使對“東”“西”的使用情況進行了以上分析,我們認為仍然要用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看待具體問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在中學教學中,古詩詞的講解十分重要,講授的深淺是老師應該掌握的,可“淺講”但必須“深知”。
【參考文獻】
[1]王虎.中學語文中的左右文化[J].語文建設,2010(05).
[2]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3]楊琳.漢語詞匯與華夏文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作者:翟晶 單位:沈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