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品德教育論文:品德自我教導的實現與思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黃偉軍單位:杭州市桐廬縣青少年活動中心
我們認為,只有把道德要求變成青少年的自我要求,讓青少年自覺依照道德規范去做時,他們才會體驗到自由和愉快,才能使德育真正落到實處。而要使道德要求轉化為青少年的自我要求,則需要青少年對道德要求有一個自主思考、質疑、選擇的過程。也即,德育不只是要求青少年服從某項規范,而應該去激發青少年內在的道德情感與實踐的理性能力。為此,我開展“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與自主發展的實踐與思考”這一研究,旨在從道德自我教育這一重點突破,引領深入開展形勢國情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改革開放教育、國防教育,更有效地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質,提升他們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的由來與發展
關于青少年自我教育,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通過研究指出:“必須積極開發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活動,把它作為教育過程最優化的手段。”蘇霍姆林斯基對自我教育更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把自我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認為:“只有能激發青少年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教育。”近年來,我國不少學者與教師對自我教育這一課題也進行了研究,如魏書生通過探索總結出了一套“寫說明書”、“自己開藥方”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促進青少年進行自我教育的辦法。
我們提出的“道德自我教育”是德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體,它既屬于德育的范疇,又和自我教育息息相關。因此,許多自我教育的研究以及學校德育的理論與實踐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然而我對青少年自我教育的研究實踐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從研究重點來看,許多校內教育或是籠統地研究德育,或是從某一道德品質入手著重培養,注意到道德自我教育的也只是把它作為德育途徑之一給予簡單一提,對道德自我教育的認識及操作措施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力度。本題研究實踐將以道德自我教育作為德育的重點進行突破,對此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二,從研究目標來看,目前自我教育研究多著眼于促進青少年內化行為規范和社會道德,即促進青少年的“社會化”——校外教育。而本課題研究旨在滿足青少年合理的道德需要,發展青少年健康的個性,為青少年的終身發展奠基,更強調青少年的“個性化”。
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與自主發展的實施
實現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與自主發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則需形成教師的教育指導、青少年的自我反思、同學的伙伴互助三者協同配合的操作樣式(見圖一)。其中青少年教師的教育指導是基礎,力爭做好營建良好氛圍、構建內容體系、尋求實施途徑三篇文章;青少年的自我反思是關鍵,重點做好創立自我教育反思型模式一項工作;同學的伙伴互助為支撐,努力形成靈活輔助機制。
3.1營建良好的道德自我教育氛圍。加強青少年文化建設,優化校外育人環境,營建良好氛圍,是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與自主發展的前提。青少年環境氛圍作為圍繞在青少年周圍的客觀存在,對青少年道德發展的動向、態度等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它主要包括物理環境與人際環境兩方面。
3.1.1物理環境建設。使校外活動場所環境力求體現“活動育人為首,發展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主題。
3.1.2人際環境建設。其一,建立寬松的、開放的“社會育人、育社會人”的管理制度,是營建良好校園氛圍的組織保證。其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師生交往變權威式、命令式、批評式為民主式、協商式、激勵式,讓青少年形成積極的自我認識。其三,形成團結協作、和諧競爭的生生關系。加強青少年間的情感交流,讓他們在愉快的交往中和相互的感染中優化環境。其四,家長的觀念、道德水準、選擇導向對培養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能力也具一定影響,需注意積極引導。
3.2構建道德自我教育的內容體系。構建貼近各段青少年道德發展水平、幫助青少年掌握道德自我教育方法、提高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為重點的內容體系,是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與自主發展的基礎。
3.2.1對青少年道德品質現狀進行調查、統計、分析,根據共性問題和突出問題確定德育自我教育內容的重點。
3.2.2根據未來社會和時展對未來人才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方面的要求來更新、豐富德育自我教育內容。
3.2.3參考德育的各類理論與實踐資料,篩選、整合、重組、創造性的設計內容。如青少年兒童。
3.2.4鼓勵師生積極參與道德自我教育內容的設計與討論,使之更具有生活性與針對性。
3.3尋求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從青少年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出發,尋求各種道德自我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是將道德自我教育落到實處的有力保證。(1)強化少工委和團組織功能,在學習中注重引導青少年進行道德自我教育,使自主學習的實踐過程同時也成為青少年對自己進行道德教育、自主發展道德品質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從預備隊員、少先隊到參加少先隊主題教育活動中,引導青少年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監控、自我檢測、自我評價,增強發展自己的內驅力;(2)運用少先隊陣地,創建青少年喜聞樂見、自愿參與的各種活動形式(自主性活動、實踐性活動、展示性活動等),寓德育于青少年的自主體驗之中,讓青少年在自覺自為的活動中培養自我教育能力。如開展的“陽光少年”、“雛鷹爭章活動”、“暑期快樂總動員”、“夏令營”和“志愿服務活動”等。讓青少年自愿選擇活動、青少年獨立自主開展活動、青少年積極參與實踐鍛煉并勇于探索;(3)發揮榜樣的作用,喚醒青少年道德自主發展意識。俗話說:“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榜樣的力量無窮的。向青少年提供有價值的榜樣,可以促進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發展,使以自我意識為基礎的自我教育不斷深化。“童年向黨”兒歌演唱比賽和少年領袖營等活動。(4)營造積極進取的班風,在集體的引導作用下不斷完善自我。積極引導青少年參與各類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團隊精神,健全思想道德修養。在集體主義氛圍下,潛移默化地進步。在每年12月9日開展“十八而志、青春起航”成人禮活動中,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修養。
3.4創立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反思型模式,形成同伴互助的輔助機制。道德自我教育反思型模式是指依據社會對青少年道德規范要求,結合青少年自身發展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青少年的親身體驗、自我反思,增強善行的內驅力,自主選擇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方式的教育模式(用圖表示見圖二)。這是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與自主發展的關鍵。(1)情境激發。通過將青少年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再現,激發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起點;(2)自我體驗。通過將情境中問題的揭示,引起青少年感情的共鳴;(3)自我反思。在獨立思考、評價的基礎上,對照自己進行反思,選擇自己認同的道德價值觀;(4)自主行動。通過前三環節的認識,促使青少年在現實的學習生活中選擇符合自己道德認知的行為。這是一輪道德教育自我反思的結束,又是下一輪的新起點。
同時,發揮青少年間的同齡共振效應,借助伙伴群體的巨大向心力,讓青少年成為道德教育者,通過各種活動與交往,對其他青少年產生積極的影響。(1)各班成立德育互助小組(暫定),通過觀察和調查,發現同學中存在的德育問題,探究相應的解決方法,幫助同學擺脫困擾;(2)小組成員通過對同伴德育問題的幫助解決,并對照反思自己平時的言行,自我評價,自我調控,增強自我教育與自主發展的能力;(3)《桐廬青少年》宮報、設“12355”青少年服務臺等,讓青少年從中交流自我教育的體驗和收獲,促進自我調節。
3.5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青少年姓“小”,生理心理發育皆不成熟。為此,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與自主發展的能力培養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這一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中,評價是關鍵的因素,因為青少年是在評價中不斷認識自己、激勵自己、實現自己、調控自己的。我們將盡量運用激勵性評價,做到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教師評價與青少年評價三結合,最終擬形成青少年道德自我教育評價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