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紡織職業技能教程的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孔育國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教學資源緊缺,教學模式陳舊。首先是師資不足:《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規定職業學院教師與學生比例應不低于20:1,雙師型教師的比例應達到50%。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與教師的比例為25:1,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僅為20%,而且從學院未來三年的招生規劃可以看出,學生數量將增加19%,另外隨著專業方向的增加,課程種類、實訓項目的進一步細化,師資不足的問題會更嚴重。其次是實驗實訓設施數量不足,且實訓設施落后,不能滿足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實踐教學要求。
職業教育自身存在著許多問題。教學內容相對陳舊,教學手段相對落后;政策不配套,培訓與就業銜接不緊,就業準入落實不到位,職業資格證書在勞動力市常中的“通行證”作用沒有充分發揮;職業技能鑒定基礎工作薄弱,職業證書含金量不夠等問題。
對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改善教學策略
①確立新的教學思想,不管是改革還是嘗試,也不管是中專向技工靠還是技工向中專靠,有一點我們必須明確,即圍繞世界職教新熱點,確立新的教學思想行為教學法。
②實施學分制、彈性學制及素質教育。為了體現國際職業教育以人為本的觀念,根據學生個體情況的不同,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習的專業(不是進校后不許變更),學習的時間(不是固定的四年),學習的方法(不是按照全員一致的固定課表上課),學習的階段性(不是必須連續讀書,可在中間間斷學習,然后在允許的時間內恢復學習)。也可由本人的水平決定每個學習階段(以學期為界)學習幾門課程。學習能力強的同學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比正常安排的學習課程多修幾門課程;學習能力弱的同學也可不修滿正常安排的課程,延長學習期限,保證能夠學得懂,學得會。這樣形成的彈性學制,不僅保證了學生學習的權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質量,也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創造了條件。學分制的建立也可將“職”、“普”融通落到實處,高中階段教學化成學分,相互承認,使學生具有更廣闊的學習天地。
③進行教材、教法的改革。紡織職業教育要在行業協會的指導下,設立專門的教材編寫機構。組織各學校專業教師,緊跟本行業的科技發展,編出講義,讓學生學到最新的知識和技術。在教法上,應注意多采用實訓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具備足夠的實際操作能力。要采用靈活、有趣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愿意學,有追根尋底的欲望。總之,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和管理力度,調動廣大教職工參加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使課程體系、教材、教法的改革和素質教育做到人人參與。
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
①專業設置。專業設置是建立強有力的辦學機制的重要條件。為了適應市場需求,紡織職業教育必須摒棄過去按學科設置專業的思想,而要按照職業崗位群來設置。將企業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一一分解,注重它們之間共性的東西,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強調學科的完整性。不僅使學生具有某一個崗位的基本技能,而且注重崗位群共同要求的能力培養,使學生將來具有職業變通的能力。因此,專業設置應更具綜合性、通用性。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培養通才的目標。
②教學計劃開發模式。職業技術學院在產學結合方面可以利用加拿大原CBE教學模式制訂教學計劃,首先由學院開發部門對行業需要崗位群進行調研,對每個崗位群進行職業分析,分析其所需綜合能力,然后從綜合能力中細化出所需進行培訓的各專項能力,形成一個一個的教學模塊,將理論性質的模塊和實踐性質的模塊分別交給教學專業科和校辦工廠或生產廠家,由校辦工廠根據技能培養實踐模塊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由專業科室根據課程對模塊制定相應的理論計劃。計劃實施由校辦工廠和專業科共同完成,校辦工廠側重于實踐,專業科側重于理論教學,除了班級授課外,還專門設立專業教室和實驗室,將所學理論知識見于實踐。
③模塊式課程設計。根據職業教育目標的延伸要求和新的教學思想,傳統三段式(文化課-專業課-實習課)課程體系急需做出調整。從這幾年我國職業學校學習借鑒國外先進課程模式的實踐來看,新的課程體系比較集中在寬基礎、活模塊上。寬基礎--課程設置面向一個職業(崗位)群,使學生具有較為寬泛的普通文化知識、職業(崗位)群通用知識和技能基礎,課程設置強調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注意奠定繼續學習的基礎,以引導其學會發展。活模塊———構建在職業(崗位)群基礎上,針對某一職業或崗位的專門化課程模塊,通過這些模塊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取得一個或多個職業資格證書。模塊核心強調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影響科學技術普及應用的不止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大程度上受制于能夠掌握先進技術并具備一定操作水平的勞動者。結合陜西紡織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現狀,運用職業教育的理論方法和職業教育的教學策略,從教學思想、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的開發和實施、課程設計和產學結合辦學模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合理有效的教育與培訓對陜西紡織技術技能性人才的培養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是陜西紡織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保證,將為陜西紡織業的發展提供大量的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