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職業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職業教育由結構、功能、發展和競爭力等要素構成,產業發展中也形成了集群、融合、轉移和競爭力等要素。新時期,我國職業教育與產業的關系變化以具體要素間的聯系體現。為加快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應當從變革教育結構、創新教育發展方式、定位教育服務功能、提升教育競爭能力等路徑出發,采取具體措施調諧兩者關系,形成相互促進的發展局面。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業融合;創新
一、序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期,產業集群化、產業融合等成為新的發展趨勢。職業教育院校是為產業發展提供優秀人力資源的主體之一,承擔著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隨著產業發展趨勢的變化,原有的職業教育難以與其融合。通過分析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內在關聯,探尋將兩者有效融合的實現路徑,成為當前職業教育發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二、新時期加快職業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實現路徑
通過對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要素的分析,可以將兩者的融合歸納為如下關系:教育結構與產業集群關系、教育發展模式與產業融合關系、教育服務功能與國際經濟形勢關系、教育與產業的競爭力關系。因此,應當針對不同關系分別制定合理路徑,以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1.加快教育結構變革。為促進職業教育結構適應產業集群,需要加快結構變革,以塑造多元化主體結構、集群化專業結構、多重教育空間結構為具體措施。首先,改變過去職業教育一元化主體結構。職業教育院校與產業集團共同組成教育集團,從而形成多元主體的新結構。多元化主體有利于加強教育與產業間的聯系,是教育借助產業資源發展、產業借助教育培育目標人才的基礎。在多元主體結構的構建中,應當注重交易成本,通過制定減少機會主義、降低不確定性的交易機制實現成本控制,同時以交易頻率的提升為雙方提供更多的合作計劃。其次,對接產業集群調整職業教育專業機構,形成能破解復雜技術難題的集群化專業結構。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需要與區域產業結構相適應,隨著新時期產業集群的出現,專業結構也應當做出調整。集群化的專業結構由核心專業、相關專業組成,其中核心專業應當根據本區域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結合職業教育院校的優勢和特色構建。而相關專業建設應當圍繞核心專業進行,以集成創新形成協同優勢,從而實現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整體性優化。最后,建設產學基地與學校形成分離與耦合的教學空間結構,以功能分工促進教育與產業融合。在形態選擇方面,既可以將產學基地作為辦學主體,也可以采取基地、學校并重的方式。基地為主的形態更適合產業聚集且發展水平更高的特定區域。一般區域建議采用基地與學校并重的方式,可以平衡資源獲取渠道,發揮教育與產業的紐帶作用。
2.創新教育發展方式。在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日趨進步的新時期,職業教育對發展方式的改革創新成為順應時代進步的關鍵。產業融合的創新本質決定了教育發展必須借助創新實現與產業發展的協調關系。因此,職業教育應當由校企合作向校企一體發展的新方式轉變,采取動態化的專業調整機制,從過去培養掌握單一技術人才向培養掌握多元技能的復合人才轉變。校企一體化要求職業院校和企業利用機制創新融為一體,實現共同發展。隨著產業融合形勢加劇,職業教育的邊界也逐漸消融,組織層面上學校和企業間不再具有邊界,雙方圍繞共同目標,以契約或資產為紐帶,通過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等合作活動結成利益共同體。在校企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需要發揮互補優勢、平衡利益并提供發展保障。首先,注重學校與企業的資源互補。企業作為資源集合體,需要掌握更多稀缺、不可替代的資源或能力,從而保持競爭優勢。在產業融合過程中,企業對資源的需求增加,單一組織難以保持競爭優勢,在市場和內部獲取所需資源的同時,企業將主動與職業院校尋求合作。其次,應當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作為利益結合點。企業追求經濟效益,職業院校肩負公共服務職責,兩種組織存在訴求差異。而復合型人才培養既能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又符合職業院校的目標,成為平衡二者訴求的關鍵。最后,以建立責任共同體的方式為校企一體化發展提供保障。政府應當完善相關政策,對積極推進一體化發展的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同時,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享受政策支持的企業劃定明確責任,促進企業與學校共同為教育發展履行職責。
3.定位教育服務功能。新時期,國際經濟形勢發生重要變化,全球性產業轉移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明顯。近年來,淘汰落后產能、“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使我國職業教育的服務功能有所轉變。當前,發達國家跨國企業在我國的投資呈現出技術含量高、技術人才需求大的特點。因此,職業教育可以將服務功能定位于培育符合跨國企業需求、打造專業服務產業的新方向。在對接發達國家跨國企業時,職業教育應當找準企業需求,突出服務重點。首先,跨國企業對知識經濟的認識更深,更加注重學習型組織的建設。職業教育應當積極參與學習型企業的建設活動,為企業提供課程開發、知識講座、技術輔導等服務,與企業的培訓部門開展深入合作。其次,跨國企業往往將部分培訓課程外包,專注核心業務。職業教育院校可以發展第三方培訓功能,為跨國企業提供外包服務。再次,跨國企業考慮到成本、文化和自身的長期發展,會采取人才本土化策略,企業管理人員和關鍵技術人才主要由中國員工擔任。當前,我國高級技術人員的匱乏成為制約跨國企業人才本土化戰略的主要因素。我國職業教育可以借助跨國企業的資源優勢,在幫助勞動者實現進入優秀企業就業的同時,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最后,產業標準國際化過程中,職業教育院校必須將產業標準作為自身開展服務的基礎,從而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4.提升教育競爭能力。我國職業教育在社會重視學歷教育、輕視技能教育的環境下,急需提升自身競爭力。同時,產業競爭的加劇也對職業教育的競爭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國職業教育可以從組建知識聯盟入手,強化教育與產業的融合,促進共同發展。知識聯盟是指職業教育院校與企業保持一致性的戰略目標,通過提供特色資源將自身建設為企業的人力資源供給庫,支持企業完成戰略轉型。首先,在組建知識聯盟時,學校與企業應當準確把握總體方向,以實現整體利益為前提尋找雙方兼容的目標。資源投入和合作應當圍繞雙方訂立的共同目標展開,使職業院校以知識聯盟為載體為企業轉型提供支撐。其次,職業院校需要設置對接特色產業的專業,在一定區域內尋找生產技術或服務具有獨特性的產業,以增強自身的辦學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同時,以錯位競爭和差異化發展作為專業建設理念,充分調研本區域的特色產業,從中汲取特色技術等資源,進而形成優勢技術積累,并將其注入知識聯盟,豐富聯盟內部的知識資源。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之間有密切聯系,兩者的融合應當從具體關聯出發。注重當前環境對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進而探尋出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方向。在融合發展過程中,政府、職業院校、企業應當共同努力,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冉云芳,付衛東.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助推我國制造業強國崛起的策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72-176.
[2]徐莉亞.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適應性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6,(03):5-8.
[3]趙昕,張峰.基于產業集群的職業教育專業集群基本內涵與特征[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04):36-40.
[4]桑鳳平.日本職業教育促進產業發展的經驗及其借鑒[J].教育研究,2012,33(06):150-154.
作者:李廣明 單位:青海柴達木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