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職生德育現狀改善辦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些中職教師對于德育課程教育存在誤區,普遍認為中職階段,包含德育課在內的一些基礎理論課程都是可有可無的。加之,部分學校過于強調進行學生的操作技能訓練,從而忽略了德育教學課程,甚至出現停掉基礎理論課程的情況。如此,實質上是在誤導中職生忽略專業技能以外的能力培養,從而對培養社會就業能力帶來不利影響。
中職生存在的思想問題
人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的一些關鍵時期,在心理、生理方面會發生大轉變,這一時期需要加強引導和教育,使得轉變更為順利,轉變結果更為符合社會規范以及教育預期。青春期的中職生正處于人生過程當中第一個重要的轉折期,亟需引導和教育。然而,由于諸多方面的原因,中職生在學校學習過程當中,普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思想問題。①不良習慣的養成,沉溺于網絡其一,習慣養成教育是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者、班主任最為頭疼的事情。中小學時期是形成良好習慣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當中,一些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不良習慣延續到了中職學習生活。例如,對于講究公共衛生這一日常生活當中的基本行為準則,抱有不屑一顧的心態,并拋之腦后;越來越多的中職生沒有養成基本的讀書、自習、集會、衛生等良好的習慣。其二,沉溺于網絡,網絡生活高速的發展對中職生的學習方式和課余娛樂消遣帶來巨大改變,但也衍生出諸多道德問題與社會問題。中職生是網絡的受益者,同時也是網絡不良信息受害者。網絡帶給學生快捷豐富的信息資訊,也讓許多學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網絡游戲對于中職生的危害十分突出,中職生因為迷戀網絡而出現的逃課、偷盜、翻墻外出、斗毆、上當受騙等事故層出不窮。②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為中心一方面,心理脆弱是當前多數中職生的特點,表現為經受委屈、挫折、打擊的能力差。中職生多數沒有能正視學習上遇到的困難、教師的批評教育和生活的打擊,導致離家出走等極端事件頻頻見諸于報刊、網絡等媒體,同時也使得學校的德育工作壓力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多數中職生在家備受溺愛,使得個人自我意識強烈。例如,對于反映學生集體精神的集體活動,雖然不是所有活動都能夠適合每一個學生,但如果對于那些必須參加但個人不喜歡的集體活動,多數學生只抱著冷漠的態度而消極應對。據調查顯示部分學生僅僅看中個人利益而不顧集體利益,存在自私、任性等等不良心理。③傳統道德的缺失當前中職生素質缺失的最大弊病在于道德缺失,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現時期中職生身上難以體現。在社會公眾的心中,中職生常與誠信缺失、道德缺失等現象劃等號。例如,給老師起綽號,直呼老師名字,課堂上隨意吃喝玩手機,頂撞甚至于辱罵老師;撿到他人財物占為己有,偷盜同學錢物的事情也屢見不鮮,甚至存在部分學生拉幫結派,向同學收取“保護費”;存在以恃強凌弱為傲、以破壞公共財物為榮等錯誤思想。
1、營造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德育環境
校園的物質文化是教育資源的一個部分,是依據一定的教育目標來建設的。它是特殊文化景觀,是職業學校形象的載體,是校園文化之基礎。其一,校園物質文化有助于激發學生內在的美好道德感情。校園物質文化應當為學生提供體驗與感悟的平臺,發揮中職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劑和內驅力作用。其二,豐富的校園物質文化對于呈現學校的理想和人文精神,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有著推動作用。建設和社會的價值理念相符合的校園物質環境,使主流價值觀時刻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有助于激發學生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會物質文明體驗中形成優良的生活審美情趣。
2、適時改進制度文化,發揮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
學校是為一個微觀社會,存在著各類規章制度,并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校園制度文化。作為對國家法律規定的延伸,宣傳、強化、履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是進行中職生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中職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對中職生起到強制性的作用,同時有助于督促中職生加強自我約束管理。通過實施各類集體要求,并對學生個體實施行為約束,校園制度得以實現自身的功能。德育工作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相應改變,校園制度也應當緊跟時代的步伐,依據社會和學生心理的發展不斷地改進,從而實現人性化校園管理理念。
3、發揮校園的精神文化德育功能
將校園的精神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的展開相互結合,有助于發揮精神文化的德育功能,推動學校的健康穩健發展,同時是社會發展的要求。校園的精神文化是深層內核,滲透于校園的各個方面,是學校獨有精神的高度集中和聚合,其包括傳統、歷史、學風、校風、辦學理念、價值觀等等內容,校園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將對中職生的思想意識產生深刻影響,有助于培養中職生符合社會主義制度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培養中職生高尚可貴的道德情操。
4、提升教師的素養,進行師德建設
師德教育是學校搞好德育工作的關鍵和前提,德育工作者應當加強學習和培訓,了解德育新動態,掌握新知識,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與管理水平,在提升自身素養的基礎上,進行中職生的道德教育。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注重挖掘德育課程的實用功能,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從而重視德育課程。德育課程應當傳授學生為人處事之理,培養學生分析社會經濟、政治現象的能力,使得學生懂得運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利,并運用哲學原理指導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例如,在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中,針對部分學生目光短淺、心態浮躁,愛打德育課擦邊球,缺乏學習動力,只為混個文憑的心理,進行特殊輔導,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使之認識到自身意識上的不足,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其次,深化中職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提升課程的實用性。根據中職生的專業特色,以專業社會實踐這一契機深入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在專業課的課堂教學和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了解本專業人員需要具備的職業道德。模擬具體的職業環境氛圍,并將道德教育貫穿其中,使得德育工作有針對性的展開,更具有實效性。
結語
在當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社會道德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我國傳統道德和西方個體主義道德、各種宗教道德觀念并存發展,多元化道德觀是社會開放發展必然之趨勢,是世界文化、經濟一體化的結果。這一社會背景下,更應當正視中職生存在的思想問題和中職教育課堂現狀,從而加強德育教育,促進中職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其綜合職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本文作者:譚林平單位:廣西銀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