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鄉山洪災害預防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加強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按照《省年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方案》要求。經市政府研究決定,特制定市年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方案。
一、基本概況
我市是山洪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設區市之一,每年都發生不同程度的山洪地質災害。導致山洪地質災害的的主要因素:一是地質、地貌等自然環境。全市山地、丘陵、崗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9.5%,山丘區依山建房較多。二是降雨因素。全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高達1444.6毫米,暴雨集中強度大,最大1小時降雨量達108.9毫米,最大3小時、6小時、12小時、24小時降雨量分別達172.5毫米、246.5毫米、321.6毫米、511.8毫米。三是人類活動影響。隨著經濟建設的加快,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加劇,開山修路、切坡建房,臨河建房,人類活動導致山洪地質災害的影響加大。
山洪地質災害每年都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嚴重的時候還會產生人員傷亡。據我市~年災情統計資料,全市因洪災死亡24人,其中,山洪地質災害死亡20人,山洪地質災害死亡人數占洪災死亡人數的83.3%。
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府發〔〕9號),全市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區面積約16960.8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的89%,涉及全市16個縣(市、區、山),154個鄉、鎮。按照山洪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和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全市重點防治區涉及12個縣(市、區、山),面積4460.1平方公里,人口73萬人;次重點防治區及一般防治區涉及16個縣(市、區、山),面積12500.7萬平方公里、人口155萬人。
自年開始,省防總組織實施山洪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建設,至年,在全市9個縣(市、區、山)初步建立了山洪地質災害預警系統,新建自動雨量站185處,自動水位站11個。氣象部門初步建立了覆蓋全市大部分區域的綜合監測網,建成了由12個國家級自動氣象站和183個加密自動氣象站組成的自動氣象觀測網,建成了新一代天氣雷達,初步建立了市、縣逐級指導的暴雨等災害性天氣實時監測,以及短期、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業務和暴雨型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業務。國土資源部門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成立市、縣二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17個,所有縣(市、區、山)每年均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年度防災預案,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了專項應急預案并由當地政府,極大地提高了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能力。同時與市氣象局聯合了《市氣象—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指導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分縣(市)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臺已形成聯動機制,暴雨來臨,氣象與國土部門共同以廣播、電視、手機短信等傳播形式向社會防災信息,保證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及時、快速傳遞到縣、鄉、村、組防災責任人、群測群防監測員和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手中。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總指揮的市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實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和地質災害日報制度,建立了市、縣、鄉、村、組五級群測群防監測網絡,對險情重、危害大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立了警示牌,標示了警戒線,落實了專人監測措施,制定臨災處置方法。對所有受地質災害危脅的群眾發放防災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告知預警信號、撤離路線、避災安置地點等有關事項,全面落實防災責任制,組織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和防災工作督查,全面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和預警,發生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縣(市、區、山)防汛指揮部建立了山洪地質災害預警平臺,縣、鄉普遍編制了防御預案,建立了群測群防體系,加強了防御知識宣傳;氣象部門建立了暴雨型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業務平臺,初步構建了全市一體化的山洪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和服務體系,全市山洪地質災害防御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大大減少了人員傷亡。
二、工作目標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蘇榮書記提出的“兩個最大限度”為中心,堅持“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確保一旦發生山洪地質災害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三、工作思路
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通過建立山洪地質災害防御組織體系,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隱患排(巡)查,加強山洪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堅持提前轉移群眾制度,以及加強宣傳提高群眾防災意識等措施,全力做好今年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
同時,抓緊開展修水縣、武寧縣、瑞昌市的山洪地質災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設,力爭早日發揮作用。推進全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力爭全市所有山區縣(市、區)“十有縣”建設全部達標,加強對丘陵山區農村農民切坡建房的管理,使新建房屋不再受山洪地質災害的影響。積極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所有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的項目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加強重大地質災害治理。
四、組織體系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對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嚴格落實防御山洪地質災害防御責任制,健全山洪地質災害防御體系,確保各項防御措施落到實處。
一是建立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工作責任制。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對本地的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負總責,落實政府領導分片包干責任制和部門負責制,為山洪地質災害防御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是建立和完善縣、鄉、村、組、戶五級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責任體系。山洪地質災害防御重心在基層,各地特別是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要嚴格建立縣、鄉、村、組、戶五級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責任體系,確保責任落實到村、到戶、到人。要重點落實村干部、村民小組長為主的聯戶防范責任制,健全山洪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三是加強基層防御隊伍建設。要加強鄉鎮防辦能力建設,尤其是要固定人員。積極整合水利、國土、氣象等部門基層防御隊伍資源,實現水庫安全管理員、地質災害監測員、氣象信息員等“多員合一、一人多責、多部門共享”,并加大培訓力度。各級水利部門要加強水庫安全管理員的管理,充分發揮小型水庫安全管理員在山洪地質災害防御中的作用,在加強水庫安全巡查的同時,發現山洪地質災害跡象,立即報告鄉鎮防辦。國土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員的管理,確保每個隱患點都有監測人員,做到險情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氣象部門要加強基層氣象信息員的管理,發揮基層氣象信息員在山洪地質災害防御中的作用。
五、部門分工
各級防汛抗旱指揮部負責山洪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
各級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負責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和救災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
氣象部門負責災害性天氣預報,及時向本級防指報告災害性天氣預報和實時暴雨信息,及時與國土資源部門聯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
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對地質災害易發區的調查,做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警,督促指導基層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防御工作。
水利部門做好實時雨情監測和江河洪水及山洪預測預報,做好水庫、山塘、堤防等水利工程安全的監督與管理,督促指導基層組織開展水利工程安全巡查,確保安全度汛。
當地政府負責做好山洪地質災害危險區群眾轉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
其它各有關部門應按照市防指成員單位職責分工,各司其職,認真落實部門責任制,密切配合,形成防災抗災合力,構建全市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機制,共同推進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六、防御措施
(一)加強暴雨洪水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
已建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的9個縣(市、區、山)要加強系統的運行維護,確保正常運行,加強暴雨洪水監測。氣象部門要加強短時臨近預報和暴雨監測,及時向防汛指揮部報告并暴雨預報和監測信息。水文部門要加強暴雨洪水監測和山洪預報,有關信息及時報告當地防汛指揮部。國土部門要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發現異常及時報告當地防汛指揮部,并立即采取處置措施,組織轉移群眾。
(二)加強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巡查
根據近年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特別是年發生的多處地質災害不在原重點區域,或隱患點。各縣國土部門要在原有調查資料的基礎上,按照市國土部門的統一部署再進行一次拉網式排查,建立臺帳,進一步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情況,汛期加強巡查,發現險情及時預警。
(三)發放安全轉移明白卡。縣(市、區、山)防汛指揮部根據掌握的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情況,要逐戶發放安全轉移明白卡,明確轉移聯系人、預警信號、轉移路線、安置地點等,讓危險區群眾做到心中有數。
(四)及時預警
1.山洪地質災害預警。縣(市、區、山)防汛指揮部、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負責山洪、地質災害預警。及時完成防御預案修訂、預警平臺的維護,根據換屆到位情況及時更新有關責任人、聯系人信息。當監測到暴雨洪水或接到氣象、國土部門暴雨和地質災害險情報告,達到轉移條件時,及時轉移預警。
2.手段
一是利用電視、廣播等媒體向社會公眾。
二是利用手機短信和傳真、電話通知等多種方式向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通過山洪地質災害防御體系,向有關責任人、聯系人、群測群防監測員、氣象信息員預警信息。
三是利用山洪末端預警廣播、電子顯示屏、銅鑼、警報器等各種方式向可能受山洪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預警。
(五)響應措施
各級防汛指揮部汛期要堅持24小時值班,加強實時雨水情監測。當氣象部門災害性天氣預報時,要密切監視和掌握雨水情。當轄區內雨水情達到預警指標時,要及時啟動山洪地質災害防御預案,預警,有關責任人立即到崗到位。
有關責任人接到預警信息后要立即將預警信息通知有關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的責任人和聯戶防范責任人。聯戶防范責任人接到預警后,及時通知所聯系的群眾轉移。
發生重大山洪地質災害,縣(市、區、山)防汛指揮部應立即組織現場救援工作。
(六)宣傳培訓與演練
山洪地質災害防御關鍵在防,要加強對群眾防災避險知識的宣傳教育,切實增強防災避災意識,提高民眾的避災自救能力。
換屆到位后,所有縣級防指要及時對新參加防汛工作的鄉級防指領導及防辦負責人進行崗位培訓,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的縣(市、區、山)要對山區群眾編發山洪地質災害防御知識公益短信,不斷提高防御能力。
國土部門要在某一山洪地質災害重點縣開展山洪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檢驗各有關部門職責分工落實、應急隊伍協調、技術裝備配置,使基層干部群眾熟悉預案,明確安全區、危險區的范圍,明確預警信號的傳遞,明確安全轉移路線和安置地點。
(七)總結評估和表彰
汛后,市、縣有關部門要及時對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評估,總結經驗和教訓,修訂完善防御方案,不斷提高山洪地質災害的防御能力和水平。同時,對在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基層組織和責任人進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