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氣象災難預報監測方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貫徹落實《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工作的實施意見》精神,進一步提升我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水平,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統一、分級負責,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根本,以提高預警信息時效性和覆蓋面為重點,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層,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網絡,加快推進信息系統建設,積極拓寬預警信息傳播渠道,著力健全預警聯動工作機制,努力做到監測到位、預報準確、預警及時、應對高效,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二、組織機構
組長:(市政府副市長)
副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
潘家利(市氣象局局長)
成員:4個區政府,市發改、財政、規劃、國土資源、環保、民政、農業、林業、水務、海洋和漁業、統計、三防辦等部門。
三、實施步驟
(一)成立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2012年完成)
市政府成立以分管氣象工作的副市長為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氣象局局長為副組長,公安、民政、環保、國土資源、交通運輸、教育、水務、農業、衛生、安監、林業、海洋漁業、民防、三防、海事、通信、供電等相關部門為成員的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全市氣象災害防御工作。
牽頭單位:市政府辦公廳牽頭,市氣象局配合。
時間節點:2012年12月前完成。
(二)加強氣象監測網絡建設(2013年完成)
1.加快推進交通、旅游景點等的氣象監測設施建設。在本市23個鎮自動氣象站的基礎上,在假日海灘、觀瀾湖高爾夫球場、海文高速路、萬綠園、南港碼頭、龍橋高速、永莊、火山口公園等地新建8個能見度、降水、氣溫、風向、風速、濕度等六要素監測站。
2.加強農村、旅游景區、重點項目及雷電多發區域的雷電災害監測預警。在東山、長流、三江、大坡四鎮,觀瀾湖高爾夫球場、假日海灘、火山口公園、五公祠、萬綠園等旅游景區,美蘭機場、大學、桂林洋高校區等重點項目及雷電多發區域布設雷電監測儀,開展雷電監測業務,為臨近預警預報業務提供資料保證。
責任單位:市氣象局承辦,市發改委、財政局配合。
時間節點:由市政府協調安裝場地,相關單位和部門給予配合,2013年3-4月完成選點;5-6月,由市財政局組織設備采購招標工作,市氣象局協助;7-9月完成安裝場地建設(包括場地清理、鋪設地下管網、防雷網、預埋件等);10-11月,市氣象局安裝調試儀器,信息資料實現各部門共享;12月,組織驗收。
資金預算:195萬元
六要素監測站:5套×18萬元/套+3套×9萬元/套=117萬元
雷電監測預警儀:6.5萬元/套×12套=78萬元
(三)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風險評估
1.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2013年完成)
由市氣象局牽頭,水務、民政、統計局、三防、4個區、23個鎮、249個村委會等配合,以村委會為單元提供臺風、暴雨、雷電、低溫陰雨、干旱等災害性天氣發生時的詳細災情數據和人口、耕地面積,種養殖業和中小河流等詳細情況,為市氣象災害時空分布特征研究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提供原始數據,在此基礎上開展氣象災害影響評估,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明確市主要氣象災害的特點和防御重點,制定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指導未來十年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責任單位:市政府協調市發改、財政、水務、民政、統計、三防等部門以及4個區,23個鎮、249個村委會配合,市氣象局承辦。
時間節點:
(1)2013年1月,編制實施方案,明確具體任務分工。
(2)2—5月,開展市氣象災害普查,收集編制氣象災害防御規劃所需的基礎性資料,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完善。
(3)6—7月,分析資料,進行市氣象災害分布、氣象災害風險評價和區劃研究,編制相應的圖表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技術報告。
(4)8—10月,應用前期分析研究成果,組織編寫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形成《市氣象災害防御規劃》送審稿。
(5)11—12月,邀請專家對《市氣象災害防御規劃》進行評估,送市政府審定印發。
資金預算:81.2萬元
2.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2013—2015年)
在城鄉規劃編制和重大工程項目、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建設前,嚴格按規定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責任單位:市政府協調市發改、住建、規劃、法制、政府服務中心等部門,市氣象局承辦。
時間節點:
(1)2013年2月底前,將氣象可行性論證審批工作納入我市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在城鄉規劃編制和重大工程項目、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建設前,嚴格按規定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
(2)加強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2015年前,爭取市人大通過《市氣候資源管理條例》立法。
(四)提高預警信息覆蓋面(2014年完成)
重點針對旅游、農業、海洋和交通行業等氣象災害高影響行業,由市氣象局牽頭,與移動、聯通、電信等運營商合作,旅游、農業、海洋和漁業及交通港航等單位密切配合,開展氣象服務。
主要內容:開發氣象災害預警短信平臺軟件和收集相關人員信息。
責任單位:市氣象局牽頭,市發改、財政、交通港航、旅游、農業、海洋漁業及移動、聯通、電信等部門配合。
時間節點:2014年完成。
資金預算:開發短信平臺20萬;相關人員共約2萬多人信息,20000人×365天×0.1元/天·人=73萬/年。
(五)加強基層預警信息接收傳遞(2014年完成)
1.建立氣象預警信息傳遞機制。完善氣象災害防御協理員和氣象信息員制度,建立鄉鎮到村的氣象預警信息傳遞機制,形成市-區-鎮-村-戶直通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渠道。
2.加強基層預警信息接收。各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行政村、自然村、全市各中小學校及企事業單位指定專人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傳遞工作。市氣象局要對以上人員進行登記造冊,確保氣象預警信息及時、準確傳遞給基層預警信息接收員。
資金預算:4000人×365天×0.1元/天·人=14.6萬元/年。
3.明確工作職責。給氣象信息員配備必要的裝備,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將氣象信息員維持經費納入市財政常規預算,日常工作質量納入鎮政府績效考核。
責任單位:市政府協調市發改、財政部門,市氣象局、各區(鎮)政府承辦。
時間節點:2014年12月完成。
(六)積極推進市氣象監測預警中心建設(2014年完成)
加強與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溝通,加快推進市氣象監測預警中心建設,力爭2012年完成項目立項、規劃選址、施工圖設計等前期準備工作,2013年項目開工建設。
責任單位:市政府協調市發改、財政、規劃、國土資源、環保、住建、水務、民防、園林等部門以及秀英區政府,市氣象局承辦。
時間節點:本工程建設期定為2年,擬分三期實施完成:
第一期(籌備期):2012年7月—2012年12月完成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征地、初步設計;
第二期:2013年1月—2013年5月完成項目施工圖設計、招標等工作;
第三期: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房建工程施工。
資金預算:9060.55萬元
(七)強化組織保障(2013年完成)
要切實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的組織協調工作,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要求綜合運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經濟等手段,大力推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工作。要認真落實氣象災害防范應對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定期組織開展預警信息及各相關部門應急聯動情況專項檢查,做好預警信息、傳播、應用效果的評估工作。
責任單位:各級政府牽頭,市氣象局配合。
時間節點:2013年5月前完成。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各相關單位要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明確工作職責,發揮職能作用,密切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我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工作。
(二)經費保障。市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預算中安排項目和資金,保證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及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升級和運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