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胃癌患者的病理學特性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提高胃鏡活檢對印戒細胞癌的檢出率,應注意以下幾點:(1)仔細觀察胃黏膜色澤、皺襞極向及大小、光滑度等變化;(2)必要時多點及深度取材活檢;(3)結合內鏡超聲診斷,可大大提高檢出率。胃印戒細胞癌的臨床診斷過程不能僅依賴某項檢查結果,更應重視病史、體格檢查、血清CEA水平檢查、胃鋇餐造影和胃鏡檢查結果等綜合分析。
CEA主要存在于胃、腸、胰、肺等腫瘤中,是一種廣譜的腫瘤標志物,現在較廣泛地應用于胃癌的診斷。據文獻報道,胃癌中CEA水平檢測敏感度、特異度和有效性分別為42.1%、93.1%和60.8%,是胃腫瘤中相對較特異的腫瘤標志物。
CEA水平的高低與淋巴結轉移及預后也有關,其敏感性可高達51.2%。而對于胃印戒細胞癌患者術前CEA水平的檢測尚未見報道。本研究15例患者術前血CEA平均水平為8.42ng/ml,正常參考值為0~5ng/ml,其中4例高于12.0ng/ml,CEA檢出敏感度為27.0%,略低于CEA對所有胃癌檢出敏感度。
病理診斷要點
胃印戒細胞癌的鏡下特點為癌細胞彌漫生長,伴有廣泛的纖維化和炎癥,常累及整個胃壁,癌細胞多為圓形,細胞質內充滿黏液空泡,細胞質透亮,核偏位,當被擠壓到細胞一側時,即呈現典型的印戒細胞樣,故又稱印戒細胞癌,同時可混雜一些強嗜酸性且細胞質含有微小中性黏液顆粒的小細胞及退行發(fā)育的無黏液或少量黏液的小細胞。對于胃印戒細胞癌的手術標本診斷不易漏診,而胃鏡活檢組織及淋巴結轉移較少時,癌細胞量少及分布松散,可能給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當遇到此類可疑細胞時可做免疫組織化學檢測以茲鑒別,CEA、低分子細胞角蛋白指標陽性時即可診斷。
臨床特點及預后
文獻報道胃印戒細胞癌青年女性多見;臨床多表現為上腹隱痛、飽脹不適、消瘦、黑便等,血CEA水平有時可明顯增高,發(fā)病部位多位于胃竇小彎側,病理類型以潰瘍型多見,其次為胃壁僵硬型,發(fā)現時無論黏膜面起始病變區(qū)域多小,業(yè)已發(fā)生全層浸潤者多見。本研究3號男性患者,77歲,發(fā)現時即有網膜轉移,由于身體狀況較差,術后支持治療,僅存活1個月;6號女性患者,81歲,發(fā)現時即為臨床Ⅲ期,術后及時化療,存活7個月,所以化療可能適當延長患者生命;而2號女性患者,42歲,發(fā)現時同為臨床Ⅲ期,術后同樣及時化療,現已生存24個月,一般情況尚可,所以年齡可能是影響胃印戒細胞癌患者術后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胃癌的TNM分類系統(tǒng)提供了重要的預后信息,Roder等研究發(fā)現,存在1~6個淋巴結受累的患者5年生存率為44%,7~15個淋巴結受累的患者5年生存率為30%,而>15個淋巴結受累的患者5年生存率只有11%;文獻報道顯示,胃印戒細胞癌患者的預后與其他各種類型胃癌患者預后無明顯不同,本文隨訪截止日,15例中有2例術后僅存活1個月和7個月,說明此類型胃癌預后較差。因此,我們認為患者的術后生存期不僅與有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有關,還可能與患者的年齡、術后有無及時化療有關。對于該病的進一步認識尚待大樣本臨床數據的收集及統(tǒng)計分析。
作者:房忠女張洪蘭白玲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科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