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年輕與老年乳腺癌病理學特征對比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年輕乳腺癌患者與老年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學特征和預后差異,以及影響年輕乳腺癌患者的預后因素,為臨床精準診治提供指導意義。方法選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之間,在長治市人民醫院和山西大醫院診治的170名乳腺癌患者,其中年輕組為70名乳腺癌患者(≤40歲),老年組為100名患者(≥60歲,<80歲)。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差異,以及影響年輕乳腺癌患者的預后因素。結果年輕組比老年組的腫瘤體積更?。≒=0.025),Ⅲ級乳腺癌所占比例明顯低(8.6%比30%)。出現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情況明顯少(36.8%比57%,P=0.003)。但選擇保乳術的比例高(P=0.011<0.05)。三陰性乳腺癌的比例更高(P=0.025),有更多的Ki67高表達(≥14%)和ER(-)。5年總生存率和無病生存率均低于老年組(P<0.05)。在組織學分類、組織學分級等指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通過分析,腫瘤大小、分子分型、淋巴結轉移數目的情況是影響年輕乳腺癌預后的主要因素。結論與老年組相比,年輕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學特點和腫瘤生物學特點有更多的不良預后因素。年輕組患者較老年組患者總體預后較差。影響年輕乳腺癌預后的主要因素是腫瘤大小、分子分型、淋巴結轉移數目的情況。在臨床治療中應該提高對年輕乳腺癌患者的臨床個體化綜合治療,提高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乳腺癌;分子分型;臨床病理特征;年輕女性;老年女性
引言
近年來隨著全球乳腺癌整體發病率的增加,世界各國的年輕乳腺癌患者在乳腺癌患者中所占比例也越來越高,在美國年輕(≤40歲)乳腺癌的比例為5-7%[1],而亞洲國家年輕乳腺癌的比例是西方國家的兩倍以上。35周歲以下的年輕乳腺癌患者約占歐美國家乳腺癌總體的2%,而亞洲這一比例明顯增加,約占10%[2]。雖然這只占乳腺癌的一小部分,但與年長者相比年輕病人一般被認為是具有分化較差,低激素受體表達,更多脈管侵犯,高的增殖分數,因此具有浸潤性更強的生物學特性,但是年輕患者是否一定具有這些特點仍有許多爭議[2-6]。本文回顧性分析了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在長治市人民醫院和山西大醫院診治的170名乳腺癌患者的相關資料,對年輕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學特征,預后特點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之間,在山西省長治市人民醫院和山西大醫院接受治療的170名女性乳腺癌病人的相關信息,年輕組為≤40周歲的乳腺癌患者(70例),老年組則為≥60周歲、<80周歲的乳腺癌患者(100例),本次研究中將對照組定為≥60周歲,<80周歲的患者,是因為60周歲以后患者處于絕經期,激素水平大大降低,對腫瘤特性方面的干擾會大大減小。年輕組患者的中位年齡是36.2歲(年齡范圍在28-40歲之間),老年組病人的中位年齡是67.6歲(年齡范圍在60-79歲)。
1.2臨床分期標準
臨床分期參照美國癌癥聯合會(AmericanJointCommitteeonCancer,AJCC)合作制定的第7版腫瘤TNM分期。
1.3分子分型判定標準
參照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乳腺癌診療指南2018版。本研究中將ER、PR陽性定義為免疫組化≥1%的細胞核染色陽性;Her-2過表達定義為免疫組化“+++”或FISH檢測陽性;Ki67<14%定義為低表達,Ki67≥14%定義為高表達。
1.4納入及排除標準
本研究的納入標準包括:患者的臨床病理學相關資料完整,預后隨訪資料完整。本研究的排除標準包括:原發腫瘤信息不明確,患者并發其他惡性腫瘤。隨訪資料不全,或者失訪。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數據統計軟件對所有臨床資料數據進行處理,應用卡方和t檢驗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單因素組間差異使用Kaptan—Meier分析,統計量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病理特點
(表1)本次研究分析了170名乳腺癌患者,年輕乳腺癌患者(≤40歲)70例,老年患者(≥60,<80歲)為100名。如表1所示:在原發腫瘤大小方面,年輕組平均為2.8cm,而老年組達到了3.7cm。老年組要明顯大于年輕組(3.7cm比2.8cm,P=0.0035)。老年組中T3的比例占到了30%,明顯多于年輕患者,但兩組的病理分期無統計學差異(30%比8.6%,P=0.1644)。在腋窩淋巴結狀況方面,老年組患者出現轉移的比例多于年輕患者,但也未出現統計學差異(58.6%比36.8%,P=0.6963)。以上特點與一般文獻中描述的情況不一致[3-6],可能是我省乳腺癌患者特點之一,亦可能系樣本量較少所致。兩組患者在分子分型方面出現了明顯區別(P=0.0006):老年組中管型類的患者占到所有病人的70%,要明顯多于年輕病人(70%比44%,P=0.0006)。很少的管型A(10%)在年輕患者中出現,而在老年組中管型A的比例卻達到35%。預后較差的三陰性乳腺癌在年輕患者中的比例卻要明顯多于老年患者(20.0%比9%),這與大多數文獻[2-4]報道中的情況相同。兩組患者在組織學分類上無統計學差異(P=0.5175),在兩組病人中占絕大多數的組織學類型是導管癌,這與一般文獻中描述的情況一致,容易出現多發病灶的小葉癌的比例,在兩組中也十分相近(4%比7%)。雖然組織學分級兩組之間也沒有統計學差異(P=0.4662)。
2.2乳腺癌腫瘤生物學特點
兩組患者在體現腫瘤細胞增殖、分化能力的腫瘤生物學指標上(Ki67)出現了統計學差異(P<0.001):年輕組中Ki67高表達(≥14%)的比率是88.6%(63/70),老年組中Ki67高表達的比率只有57.0%(57/100)。兩組患者在ER陽性率比較上也有統計學差異,年輕患者中ER(+)的患者的比例要明顯少于老年組的病人(34.3%比66%,P<0.001);在年輕組中Her-2(+)的病例占到了36%,明顯多于老年患者的21%(36%比21%,P=0.0003)。兩組患者之間在PR陽性率的比較中沒有出現統計學差異(P=0.7689)。以上特點進一步也證明了年輕患者腫瘤的復發、轉移率要明顯高于老年病人的原因(詳見表2)。
2.3手術方式
年輕組與老年組兩患者在手術方式的選擇方面有明顯區別(P<0.001),年輕患者中行保乳治療者為27例占到38.6%,老年患者中保乳比例為11例占11%,年輕患者的保乳率是老年病人的3倍以上(詳見表3)。
2.4預后情況及分析
2.4.1運用Kaplan-Meier法分析2組乳腺癌患者5年的DFS和OS,結果顯示年輕組5年總生存率(OS)低于老年組患者(64.3%比85%,c2=12.3194,P=0.0004);5年無病生存率(DFS)亦低于老年組患者(21.4%比69%,c2=40.3977,P≤0.00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詳見圖1、圖2)。隨訪期間,年輕乳腺癌患者中,5年內發生復發或者轉移的患者共有55例,21例發生頸部淋巴結,鎖骨上淋巴結、腋窩或胸壁腫瘤復發,29例出現遠處轉移:其中骨轉移13例,肝轉移6例,肺轉移5例,腦轉移4例。
2.4.2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腫瘤大小、分子分型的情況是影響年輕乳腺癌預后的主要因素(P<0.05,見表4)。Log-rank檢驗:c2=40.3977,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以認為FDS兩組生存率有差別。
3討論
年輕乳腺癌被認為是特殊類型的乳腺癌。在大型臨床試驗的數據分析中,一般采用40周歲為分界對患者進行分析,故本研究以小于等于40歲來定義年輕乳腺癌。許多研究顯示年輕乳腺癌分化差,低激素受體表達,有更多的脈管浸潤,生物特性更具有侵襲性[7,8]。本文選擇≥60歲,<80歲的患者作為對照組是為了探索年輕乳腺癌患者的臨床流行病學特點,因為60歲被定義為絕經的標準,患者進入絕經期后激素水平大大降低,對腫瘤生物學特征方面的干擾會大大減小。Anders[9]甚至選擇大于65歲的患者作為對照組來研究年輕乳腺癌患者的生物學特點。絕經狀態被證明是一個獨立的預后因素[10]。年輕乳腺癌的死亡率和復發率相對于老年患者更高,在一項包括3722名患者的大型試驗中,Chung等[11]得出小于40歲的年輕患者有著更差的5年乳腺癌特殊生存率為69.7%,而大于等于80歲以上患者5年乳腺癌特殊生存率為71.45%。在Elkhuizen[12]研究中,小于45歲的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復發率是大于65歲患者的4倍。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年輕乳腺癌患者有著較高的復發轉移率和死亡率,因此在瑞士圣加倫(St.Gallen)會議上的國際共識得出結論:年齡是影響預后的獨立因素。所以,年輕患者在進行全身系統學治療時,特別是化療時,采用更為積極方案,而不論其他的人口統計學、臨床和生物學特征,但是仍然有許多爭議的聲音出現。我國大陸年輕(≤40歲)乳腺癌的比例平均為12.5%[13],山西長治市人民醫院和山西大醫院在2014年1月到2014年6月間經治的乳腺癌中年輕患者(≤40歲)的比例占到15%,為什么我國年輕乳腺癌的比率會大大高于歐美國家,可能原因是:(1)我國年輕女性對于乳腺健康常識比較匱乏。(2)年輕女性乳腺腺體密度致密,不容易早期觸及腫瘤,鉬靶等檢查不易早期發現腫瘤[14-16]。(3)年輕女性即便發現腫物也不會認為是嚴重的問題。(4)因為工作忙,家庭壓力大等原因較少到醫院檢查。這些可能是造成我國年輕乳腺癌患者的比例高于歐美年輕患者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目的是通過分析年輕乳腺癌患者在臨床病理特點、治療方法,影響預后的因素等方面的差異,進一步了解年輕患者的臨床流行病學特征,為年輕乳腺癌的預防和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參考文獻[15] 張軍強,孫智國,王登強,等.青年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預后情況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5,30(04):527-530.
作者:任云 張晉丹 徐建忠 楊海波 單位:長治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