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手帶菌感染的兒科護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護理人員手衛生情況:三個點90名護理人員手細菌的不合格率為17.8%(16例),其不合格手細菌總數均值為35.2cfu/cm2,數值范圍為6.2~202.4cfu/cm2。各科室護理人員手衛生不合格情況見表1。
2.多重耐藥菌的分布情況:A點、B點、C點手衛生合格的護理人員分別有6例、4例、8例培養出細菌,培養出細菌的手均攜帶2種以上的細菌。一共檢出8種細菌(121株),多重耐藥菌占78.5%(95株),其中多重耐藥表皮葡萄球菌(26例)、多重耐藥大腸埃希菌(27例)、多重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12例)、多重耐藥枯草芽孢桿菌(11例)、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10例)、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6例)、多重耐藥鏈球菌(2例)、多重耐藥陰溝腸桿菌(1例)分別占檢出同種菌株數的76.5%、81.8%、73.3%、90.9%、85.7%、100%和50.0%。3個點檢出多重耐藥菌的情況見表2。
本次結果顯示,護理人員操作前手衛生合格率為82.2.8%(1-17.8%=82.2%),這和馬永紅等報道醫務人員手衛生情況相似。但比深圳報道的51.2%高。不合格手細菌總數均值(35.2cfu/cm2)介于深圳市中醫院醫務人員洗手前和洗手后的水平,數值范圍(6.2~202.4cfu/cm2)也一樣,提示本院護理人員在操作前除了有些按規定洗手,還有些不按規定洗手或不洗手。R×C表的χ2檢驗結果顯示三個點的手衛生差異無統計學,說明本院護理人員的手衛生總體上無差別,而2×2表的χ2檢驗結果和表1的結果提示,新生兒病房(Ⅱ類環境)的護理人員操作前手衛生略好,兒科門診最差(Ⅲ類環境),這和新疆報道的一致。這可能因為Ⅱ類環境要求高,從而引起護理人員重視有關。
表2結果顯示,手衛生無論合格與否,都有可能培養出細菌,兩者區別在于量和種類的多少。本院護理人員操作前手攜帶最為常見的細菌是表皮葡萄球菌(34例),其次是大腸埃希菌(33例),這和深圳市報道的相似,但和山東萃縣報道以桿狀菌屬最為多見不同,提示護理人員手攜帶細菌的種類存在著地區差異,應加強手衛生的監測從而減少甚至避免交叉感染的發生。三個點的細菌的種類以新生兒病房最少,兒科病房與兒科門診無大區別,但本科護理人員手攜帶的細菌均2種以上,而且有些護理人員的手攜帶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說明本科護理人員操作前的手衛生不容樂觀,應采取措施,加強手衛生。在121株細菌中,78.5%是多重耐藥菌,比深圳報道的66.7%高,其中2株鏈球菌全是多重耐藥菌,其次是90.9%的銅綠假單胞菌是多重耐藥菌,其他的細菌中多重耐藥性均占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衛生合格的手與不合格的手攜帶的多重耐藥菌無明顯區別,提示護理人員手攜帶的細菌來源于醫院的可能性大。
綜上所述,本科護理人員手衛生的情況不容樂觀,護理人員應進行手衛生相關知識的學習,強化護理人員手衛生的意識,從而杜絕因為護士忽視手衛生給患兒帶來不必要的感染。
作者:何小仁廖凱明吳曉蘭單位:廣東省湛江婦幼保健醫院廣東省湛江第一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