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骨科護理風險及解決方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的健康觀念也越來越強烈,群眾對醫療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對醫療服務的也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護理責任也日益加重[1]。來自社會各類行業的骨科患者,病情相對穩定,但是需要較長時間的精心護理,因此,患者和護理人員之間的摩擦和糾紛等各類風險發生的概率較高[2]。2010年2月~2011年10月,我們對70例骨科患者給予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經臨床觀察,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骨科患者140例,男88例,女52例;年齡19~75歲。將患者按照治療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0例。對照組男43例,女27例;年齡21~73(47.17±13.29)歲。觀察組男45例,女25例;年齡19~75(47.88±13.3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我院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加強對風險的預防。比較兩組患者護理風險的發生和患者對我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滿意度評價采用模糊數字評分法,分為0~10分,10分為非常滿意,0分為非常不滿意。
1.3統計學方法將數據錄入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取95%可信區間,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觀察組患者發生風險1例,為骨折患者臥床導致的便秘;對照組患者發生12例,其中便秘5例,臥床時間長導致起床時頭暈4例和皮膚潮紅3例。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7,P<0.05)。觀察組患者對我院護理工作滿意度為(9.91±0.02)分,對照組為(9.12±0.27)分,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67,P<0.05)。
3骨科護理風險防范
3.1將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中運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前瞻性分析、識別護理流程中潛在的危險因素,預防技術失效,提高患者護理過程中高危環節的安全性。在新工作流程設計及改造現行工作流程中運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解決患者所關心的問題,提高護理安全及患者的滿意度。
3.2提升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只有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及護理技術水平,才能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定期有計劃地組織專科護理技能培訓是規避護理風險的有效手段,科內的“傳、幫、帶”作用對新護士業務水平的提高具有顯著性的作用,不斷實踐鍛煉護理人員的操作能力和護理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3]。組織護士學習并熟練掌握,通過考試、提問等方式檢查護士應急能力,保證每位護士均能獨立應對各種護理風險。
3.3加強護理人員管理利用晨會、護士會、查房進行護理安全教育,學習落實規章制度與職業道德教育;護士長堅持嚴格事前控制,嚴肅事后處理,加強了不安全因素及差錯事故的管理;科學化的安排值班和排班,保證護理人員能有效地得到休息和調節;依賴于嚴格執行護理操作制度,創設有效的績效考評機制,培養護理服務的團隊理念[4]。從而不斷加深護理人員職業感和榮譽感,全面提高骨科護理管理工作水平,保障護理質量,遇到問題及時處理和發現,以便早期發現、處置護理風險。
3.4加強護理記錄及時與患者或家屬交流溝通,解決其疑問,用心呵護患者,注重細節護理,疏導其不良心理反應,滿足患者合理要求,確定把患者服務放到首位,強調主動服務意識,取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和信任。患者從入院到出院,護理人員都要盡心呵護,從每一個細節體現出關愛之心。只有用心對待工作,對待每一個細節,才能夠真正降低護理風險事故的發生。護理記錄是護理服務過程的直接和真實表達,也是發生護理糾紛時重要的法律文書。因此,護理記錄書寫必須及時、準確,客觀真實地反映患者的病情變化,應具有科學性、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3.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護理部門應幫助每位護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激發護士成長的動力,使護士認識到在護理崗位同樣可以有所作為,增強護士的工作滿意度和職業成就感,減少護士的流失。向護士提供更多的繼續教育和學歷教育的機會,尊重并重視護士在患者康復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創造支持性的工作環境,為護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晉升和發展的機會。
3.6加大護理設施投入需要加大投資,提高護理所需的條件,如各種護理設備設施。加強對急救器材、毒麻藥品的管理,使其隨時處于備用狀態,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對于神志不清、小兒、老年人及病情危重的患者應加護床欄重點進行交接班,并將危險物品遠離患者如暖瓶、銳器等,以防墜床、燙傷或意外傷害;對于行動不便者將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盡量保持衛生間、開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濕處放置防滑標識,以防摔倒。
3.7加強宣傳和溝通改善患者對醫護行業的看法需要依賴全體醫護人員一起努力,一方面需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另外一方面,還要樹立醫療衛生的良好形象,為醫護人員營造更加健康、和諧的工作環境。溝通與交流是增加信任、減少誤會的有效途徑。護理人員與患者接觸多,主動詢問、認真傾聽患者的需求,及時幫助患者解決住院期間的困難,以利于患者安心養病,緩解心理危機,降低護士和患者之間發生摩擦和糾紛的機會。
4討論
骨科護理工作中存在的風險因素:①設備不足:科室的防壓瘡設施較欠缺,護理輔助用具不足,由于種種原因,導致用具的購置有一定的困難。②健康教育缺乏:健康教育是骨科護理中的重點。骨科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壓瘡的預防方法,早期的功能鍛煉指導,拐杖的使用,強調肢體不負重鍛煉法,防止再一次的跌倒外傷,如何防止人工假體的脫位等。健康教育不及時、不完整而引發護理風險。解決健康教育缺乏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強護士的人力資源配置,使護士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給予患者健康教育[5]。③溝通不到位,導致摩擦發生:由于護士觀念沒能及時更新,忽視了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所以,更新護理服務的理念,加強溝通是減少摩擦的重要因素。④年輕護士技術水平不高:我們將風險防范對策引入科室,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護士在護理期間,對患者可能發生的風險提前進行預見,并及時給予預防,有效地防止了風險的發生。同時,護士在工作中,加強了專業素質,以患者為中心,不斷增強了其責任心,使護士能夠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通過這些防范對策,患者護理風險發生率明顯降低(P<0.05),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及信任度明顯提高(P<0.05),護士的自身價值得到體現,醫護形象也越來越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