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糖尿病并發高血壓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糖尿病、高血壓為多發性慢性病,發病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常并發。糖尿病與高血壓二者有共同發病基礎,發病機制有相關性,易形成惡性循環。糖尿病并發高血壓往往是糖尿病患者的致死原因,其危害遠大于其他并發癥。文章針對糖尿病與高血壓的發病機制及其影響因素進行闡述。
關鍵詞:
糖尿病;高血壓;發病機制;影響因素;發病率
糖尿病是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島素作用障礙導致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非傳染性內分泌疾病。DM和高血壓均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高發疾病,常并發。據了解,糖尿病病人之所以比非糖尿病病人患高血壓幾率大,是因為許多糖尿病患者存在著引起血壓升高的病理因素。糖尿病并發高血壓患病率高達20%~40%。高血壓是促進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發病機制可能與高血糖、高血黏度、高血脂、糖尿病腎病、胰島素抵抗有關。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有研究顯示,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本文針對糖尿病并發高血壓的機制與影響展開論述。
1發病機制
糖尿病并發高血壓的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據了解,糖尿病病人之所以比非糖尿病病人患高血壓幾率大,是因為許多糖尿病患者存在引起血壓升高的病理因素。
1.1高血糖當空腹(8h內無糖及任何含糖食物攝入)血糖高于正常范圍,稱為高血糖。高血糖的判斷標準: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負荷后血糖≥7.8mmol/L。排除大量攝入糖等一過性高血糖的情況,高血糖是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癥狀。長期慢性血糖濃度升高可引起血壓升高。高血壓的判斷標準:收縮壓/舒張壓≥140/90mmHg。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壓檢出率高于正常人。一方面,長期慢性高血糖刺激血管平滑肌收縮,血流阻力變大,血壓升高;另一方面,血糖濃度升高可增加腎小管對糖的重吸收,同時可造成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水鈉潴留、血容量增加,進而與血管收縮力增強協同血壓升高。
1.2高血黏度糖尿病病人常伴血黏度升高,血黏度升高也成為并發高血壓的重要因素。糖尿病造成的長期慢性的高血糖濃度增加了血黏度,血液黏稠,流速減慢,這樣血液中脂質便沉積在血管的內壁上,導致管腔狹窄,使血液流動異常,增加血流阻力并產生附壁壓力,從而引起血壓升高。
1.3高血脂高血脂促進糖尿病病人的高血壓進展。如果肥胖的同時伴有糖尿病,高血壓患病率更高,肥胖(BMI≥27kg/m2)的糖尿病患者54.0%并發高血壓。按照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2(m2)公式計算。大多數糖尿病病人均有超重或者肥胖的困擾。超重和肥胖者常常血脂代謝紊亂,導致高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血清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水平明顯升高。高血脂還可造成血管內皮活性物質的分泌增加,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全身小動脈發生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增厚,引起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血壓升高后可導致體內血管緊張素、活性胺等水平上升,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增加細胞間隙,使脂蛋白進入血管壁,導致血脂異常,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導致靶器官發生持續性損害。
1.4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敏感性和(或)反應性降低,導致攝取葡萄糖的能力減弱,減少了葡萄糖的代謝,代償性的使胰島素分泌增多,稱為胰島素抵抗。當機體內產生胰島素抵抗時,血中胰島素濃度升高,易發高胰島素血癥。長期高濃度胰島素的刺激下,交感神經系統(SNS)激活,促使機體分泌去甲腎上腺素(NA),當NA濃度達到一定劑量時,可引起外周小血管的強烈收縮。同時水鈉潴留,血容量增加,與血管收縮作用共同增大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壓升高。有研究顯示,胰島素抵抗時,葡萄糖的貯存和利用都下降,誘發脂質代謝異常,致使血管內脂質和糖類堆積,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纖維化,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外周阻力增加,血壓升高。過量胰島素可導致細胞電解質失衡,細胞外鉀離子向細胞內轉移,為保持細胞內外陰陽離子失衡,鈣離子被動運輸到細胞內,血管收縮,血壓升高。
1.5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常見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并發高血壓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腎病是微血管病變引起的腎病綜合征。糖尿病患者體內長期高血糖環境使糖基化終末產物增加,刺激腎小球入動脈擴張,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腎小球出球小動脈收縮,導致球內三高(高濾過、高壓、高灌注),損傷微血管內皮細胞。血管有學者提出研究,內皮損傷不僅可以引起腎組織損傷,還可以引起微血栓的形成,血液黏稠度增加,腎血流流速減慢,腎小球過濾受損。同時糖尿病腎病腎血流動力學異常,RAAS系統激活,腎素活性增加,血管緊張素Ⅱ和醛固酮水平升高,腎小球濾過率和腎小管重吸收增加,引起水鈉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壓升高。有研究者提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對糖尿病患者的降壓作用也提示了糖尿病腎病與高血壓的關系。
2影響因素
糖尿病并發高血壓趨于低齡化,我們必須關注先天不足以及環境因素對血糖血壓造成的影響,及時監測血糖血壓動態。
2.1遺傳因素高血壓病的確切遺傳方式目前還不太清楚,但是有學者認為,高血壓遺傳基因要在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下才能發揮作用。外界的環境因素包括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工作條件、居住環境以及氣候因素等。糖尿病有一定的家庭遺傳性,醫學家們還發現,糖尿病人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同胞兄妹)中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性較其他人群明顯增高。目前認為多數糖尿病是遺傳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遺傳因素在糖尿病各型和不同個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故對具體病例必須具體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專家認為,糖尿病腎病患者發生腎臟病變的主要因素是源于糖、脂代謝異常相關基因;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基因缺陷所導致的附加代謝異常引起的,多數糖尿病患者是因為并發腎臟病所導致的血管病變而死亡的。
2.2環境因素膳食總熱量及脂肪攝入過多,高鹽飲食,缺少體力活動而致肥胖超重,有吸煙習慣,這些都是造成機體出現病理因素的環境因素。個體之間存在差異,長期高鹽飲食可能在遺傳因素VEGF-C受體缺乏的基礎上,伴隨心理,應激等情況造成攝入的過多Na+無法存儲利用,同時,高血糖可致腎臟排泄功能下降,導致高血壓。
3結語
糖尿病與高血壓發病機制有相關性,其中糖尿病患者血液糖度黏度和脂肪密度的增高均會造成血管內皮的損傷,引發一系列病變,導致高血壓發生;糖尿病常并發高血壓,二者共同影響因素多,但未完全闡明。糖尿病和高血壓均為高發慢性病,應引起人們的重視,通過對發病機制的研究,能更好地避免疾病的發生和治療疾病。糖尿病患者必須及時調控血糖,監測血壓,避免并發高血壓。
作者:成曦爽 陳雪品 涂畫 石亞靜 呂志偉 韓淑英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基礎醫學院 藥學院 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