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院護理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對護理風險的認識
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高新技術的應用,使護理工作的難度和風險增高[4];在護理工作中,影響病人康復因素、工作人員自身健康因素、醫院感染危害因素等都可能成為護理工作中的風險因素[5]。而實際工作中人們對護理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往往易忽視。
1.1充分認識護理風險和所獲利益的關系
香港醫院管理專家認為,任何臨床活動,即使是極為簡單或看似微不足道的臨床活動,都帶有風險[6]。例如:護理人員雖然按護理常規給予癱瘓病人定時翻身,仍有家屬投訴由于翻身加重了病情。病人使用靜脈化療藥物時,并非護理人員操作技術不當導致的靜脈炎,病人及家屬則認定是護理差錯。因此,護理人員在決定進行某項護理操作時,必須根據專業經驗以及病人從中所獲利益和潛在風險所占比例等因素作出評估。如果預期的效益較風險為大,則建議病人接納風險,實施相關治療[6]。
1.2充分認識人為或系統因素所致的風險
大部分人為錯誤是由于思想和思維功能出現偏差。當疲乏、勞累、緊張等注意力不集中時可導致常用的操作程序產生失誤。在醫院系統中,醫療設備運行及醫療服務實踐實際上是一個動態過程,所有人員、設備、服務都存在著風險[7]。例如:手術時使用的電切刀、電極板灼傷病人;呼叫系統突然故障而延誤病人搶救;地面濕滑致病人跌倒等。針對人為因素和系統因素的風險,應采取相應措施,減少護理過程中的風險,確保安全。
1.3病人的就醫行為也是構成護理風險的主要因素之一
護理工作是一項護患雙方共同參與的管理活動,護理活動的正常開展有賴于病人的密切配合與支持。病人的求醫動機和行為,對病人能否與醫護人員密切合作、積極參與疾病治療具有重要影響[8]。如果病人明白自身的病情并與醫護人員充分合作,醫療過程中實際效益將大大增加。若病人有冒險的行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采取不合作態度,例如:自殺、自殘等,護理過程的風險將會上升。另外,老年病人及嬰幼兒因視、聽、觸覺等感知能力差也會產生不安全因素使護理過程中風險加大。
1.4充分尊重病人知情權,實現醫療風險醫患共擔據湖北、上海、北京等地專家報道,在目前所有醫療糾紛中,真正屬于醫療責任事故和技術事故的不足5%。絕大多數糾紛不屬于醫療過失,而是部分民眾對醫療風險不認識、不承擔的反映[9]。病人在就醫時享有知情同意權等10種權力,醫護人員應從法律的高度來明了及尊重這些權利,必須把醫療護理的風險告知病人及其家人,使他們有思想準備。以利于建立醫患互動風險共擔的新型醫患關系。
2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推行護理風險管理,對護理人員提高風險預測意識,增強風險的鑒別能力,減少服務過程中各類危險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起了重要的作用。最終目的是保障病人安全,把護理差錯及糾紛降到最低限度,提升護理品質。
2.1體現積極預防的護理管理原則
通過護理風險管理可使護士從“怕出錯”的意識,轉變為積極思考“哪里可能出錯”,管理者對差錯的處置行為改變為對風險的控制行為,將危險管理提高到安全管理的角度,注重質量管理,使各種潛在的風險得到控制,防微杜漸,營造一種安全氛圍。因此,積極而超前的風險管理,比消極的事后處理更全面、更科學。
2.2健全防范護理風險的主要制度
醫療護理具有專業技術性強和個體差異性大及疾病的復雜性等特點,客觀上造成了在實際臨床活動中,各項管理制度還不盡完善。因此,加強醫療風險管理的重點在于發現體制上的缺陷和漏洞,制定和施行確保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的標準和規范,而不在于譴責個人或追究當事人的過失和責任[10]。香港醫管局現行防范醫療風險的主要制度有:持續專業教育及培訓制度、臨床督導制度、臨床審核及質量保證制度、事故申報制度、臨床制度和工作的監察及指引、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制度及公眾意見匯集制度等[6]。
2.3體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
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首要目的是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減輕病人不必要的損失,確保護理服務的安全性和治療的有效性。醫院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全方位為病人服務,就應將病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體現人的生命價值和人格地位。
2.4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護理風險管理是護理質量改進工作的一部分,風險管理計劃應與護理質量保證計劃同步實施。通過積極改善服務態度和加強風險防范教育,重視對護理各環節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就能最大限度降低護理差錯的發生率,減少醫院的經濟損失及不必要的糾紛對醫院造成的間接損失,不斷提高護理內在質量。
3護理風險管理的程序
醫療風險管理是指醫院有組織、有關系的消除或減少醫療風險對病人的危害和經濟損失。它是通過醫療風險分析,尋求風險防范措施,盡可能減少醫療風險的發生[11]。借鑒醫院風險管理的方法,護理風險管理的過程主要包括4方面:護理風險的識別、評估、處理、管理效果評價。
3.1護理風險的識別
護理風險的識別是護理風險管理的基礎,其主要任務是分析、識別護理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由于護理服務過程中病人流動、設備運轉、疾病的護理等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風險的識別,實際上是對風險的一個動態監測過程[12]。風險識別的方法主要有3種:①通過以往積累的臨床資料入手,分和明確各類風險事件的易發部位、環節、人員等;②設計專門的調查表,調查關鍵人員,掌握可能發生風險事件的信息;③對各項護理工作的流程進行分析,全面綜合地分析醫院總體的護理風險分布情況。
3.2護理風險的評估
風險評估是對各類風險發生的頻率和可能造成損失的程度進行評估[12]。護理風險評估是通過風險識別發現護理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確認風險的性質,獲得有關數據。如高風險病人的跌倒評估,化療病人靜脈炎的評估等。并通過對資料和數據的處理,得到關于損失程度和發生概率的信息,為選擇處理方法,進行正確的風險管理決策提供依據。
3.3護理風險的處理
風險處理是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13]。它是針對風險識別、風險評估之后的風險問題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①風險預防:即采取積極預防措施防止風險事件的發生,如對容易導致工作人員和病人身體危害的環境,應予以行為引導;加強醫療設備的維護;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②風險轉移:將風險責任轉給其他機構,如保險公司,或采取“護理質量風險基金”管理制度。③風險回避或取消:即停止提供可能產生某種風險的護理服務項目。④風險處理中的法律事項準備:對有風險性的診療措施,應嚴格履行與病人簽約制度[14]。如靜脈化療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并發癥及危險性,要詳細向病人及家屬說明,并讓病人及家屬簽字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醫療事故爭議的發生。⑤風險教育:在病人權利日益擴大的今天,應強調護理人員要對病人權利和護士義務有正確認識,加強護士風險意識教育[15]。曾經發生過的風險事件是最好的教育素材,利用它向護理人員進行風險意識教育,吸取教訓,防范于未然。
3.4護理風險管理效果評價
風險的效果評價是指對風險處理手段的適用性和效益性進行分析、檢查、修正和評估[11]。風險處理方案是否為最佳,其效果如何,需要有科學的方法來評估。看風險管理效益的高低,主要看其能否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4護理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
護理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包括:護理業務工作、護理組織機構、環境安全、處理公眾意見和投訴[6]。
4.1護理業務工作
制定專業技術責任制度;實施臨床程序守則及急診分流制度;制定藥物安全使用手冊;加強對臨床部門的業務支援;制定護理記錄管理標準及手冊等。
4.2護理組織機構
進行風險管理教育;制定涉及法律責任的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對護理人員加強溝通能力的培訓;制定醫療資料保密和維護隱私權手冊;信息數據保護和信息安全管理培訓;護理人員的違紀管理;推行護理人員行為守則。
4.3環境安全方面
呼叫系統安裝;防火安全教育及培訓;醫療、化學、放射性及院內廢物處理;病人及治療的安全管理;護理人員的職業安全等。
4.4處理公眾意見和投訴
設立藥物咨詢電話熱線;制定投訴和反饋機制等。
總之,護理風險管理在我國剛剛起步,無論是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是陌生的。隨著我國醫療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化及加入WTO后,醫療衛生行業逐步與國際接軌,在醫院實施風險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應認識到護理風險管理是醫院護理管理的一個方面,它貫穿于護理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應與現行的護理管理制度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護理風險管理的作用和意義,最終達到提升護理品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