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課程內容的整合
在生命科學館整個場館內,學生可以在學習正常人體解剖結構的同時就在同系統標本的旁邊安排一套病理大體標本;同樣,在學習正常組織學的時候在同系統切片的旁邊安排一套病理組織切片。目的只有一個:比較學習才可以產生聯想,記憶才不能磨滅。低年級學生可以知道下階段要學什么,高年級學生可以回顧前面學習的意義,實現學習的融會貫通,建立整體思維。針對3年制實際情況,突出機能實驗到底在臨床工作中有什么用這一核心。教學過程分為3個階段:
(1)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階段:主要讓學生掌握機能實驗的基礎知識和了解實驗動物的特點,重點進行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如動物的捉拿、給藥,血管的分離、插管等操作),以及常用儀器的正確使用。
(2)綜合性機能實驗階段:本校保留了部分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經典傳統實驗,如神經干動作電位的引導和興奮傳導速度的測定、實驗性動物缺氧模型的建立、藥物受體激動劑和阻斷劑親和力的測定等。在此基礎上,本校進一步將3門學科實驗方法相似、理論知識相關聯的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正常動物整體實驗、建立實驗動物疾病模型以及用藥物進行實驗性治療等方法,觀察和探討疾病的發生以及藥物對機體各系統功能的影響,實驗操作難度加大、觀察指標增多,體現了學科間的交叉與滲透,使學生在實踐中能夠多學科、多系統、多方位的觀察、領悟實驗現象,學習、領會理論知識,達到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3)機能學實驗設計、觀察、分析階段:由教師設計基于臨床典型工作任務的基本情境,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行復制臨床任務模型,觀察實驗過程、記錄實驗結果、完成最終的實驗設計整個方案。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建立臨床思維能力和防范誤診誤治的基本意識。以機能實驗為例,單獨的急性肺水腫實驗和單獨的失血性休克實驗并不能給學生產生深刻印象,但如果在實驗課程設計活動中模擬臨床工作誤診誤治情境,優化實驗內容,先制作休克動物模型,在搶救過程中一組給予中心靜脈壓控制在正常條件下補液與升壓藥物治療,一組給予過量、快速的大于中心靜脈壓的補液,并同時給予腎上腺素等升壓藥物治療來誘發急性肺水腫的發生,讓學生明白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常用的補液與滴速之間的利害關系,達到走入工作崗位后避免在患者身上發生類似錯誤的目的。實驗結果會讓同學們印象深刻且節約了實驗動物資源。又比如針對臨床醫學專業,采用人為制造實驗動物骨折模型的方式,觀察骨折愈合過程發生的變化。根據骨折的程度隨機分組,有進行合理復位與固定組,也有自然愈合組,由同學分組進行飼養,觀察X光下骨折愈合以及延遲愈合或者骨不連發生的情況,再同步配合進行骨折局部解剖,制作病理切片,記錄每周過程發生的變化,由學生自己總結骨折以后為什么需要復位、固定與功能鍛煉。這樣完全模擬骨科工作實際的實驗,才是真正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2教學效果的評價
教學結束后,設計問卷調查聽取學生對課程的評價。總體來看,學生對該課程的評價是積極的、肯定的,學生實驗課的熱情和主動性極大地提高了。從教學督導角度來看,教師上課跨學科實踐動手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只要堅持培訓,教師的實驗操作示范性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大量的時間留給了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反而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教學相長的局面一旦建立,教學的效果就可以體現。
3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實驗室資源配置條塊分割的多年歷史原因,很難在短時間之內扭轉,資源整合需要探索符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基礎醫學綜合實驗教學課程內容完全開發和設計出來,這將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系統工程。傳統課程設置的局限以及課時利益之間的矛盾導致改革阻力較大。師資之間學科界限思想頑固,很難在老教師之間推行跨學科技能操作,只能在年輕教師當中培養既有專業化發展能力又有跨學科學習能力的雙師型教師,但這也需要時間。另外,分配制度的改革滯后是一切改革不具有可執行力的根本原因。總之,借助重慶教育大發展的歷史機遇,推行以臨床需要為目標,強化基礎醫學實驗教學針對性的改革還處于探索階段,本校會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解決學以致用和優化資源降低成本的辦學目標。
作者:黃春李潤琴龍云單位: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醫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