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健康教育路徑護理手部外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有報道指出,在手外傷患者的術后功能恢復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康復治療積極性,有利于手功能快速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我院從2013年6月開始研究全程健康教育路徑對手外傷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從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65例手外傷患者做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82例與對照組83例。觀察組患者男45例,女37例;年齡20~65歲,平均(35.25±18.25)歲;損傷部位:左手28例,右手25例,雙手29例;損傷因素:機器碾軋致傷20例,交通事故致傷17例,砸傷17例,高處墜落致傷18例。對照組患者男44例,女39例;年齡21~64歲,平均(34.25±17.25)歲;損傷部位:左手29例,右手27例,雙手28例;損傷因素:機器碾軋致傷19例,交通事故致傷18例,砸傷18例,高處墜落致傷18例。上述患者排除合并心腦腎肝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損傷部位及損傷因素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分組具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手外科術后常規護理,方法如下:對患者實施常規術后麻醉護理,囑患者平臥5~8h,將患肢抬起至稍高于心臟平面30°左右位置,防止腫脹發生,注意患者患術后切口有無滲血及手外傷處血供有無影響,對癥抗生素等藥物支持治療,注意藥物副反應監測,患者合理的飲食安排,石膏固定常規護理,適時安排患者手部功能練習。觀察組患者應用全程健康教育路徑方法護理,方法如下:入院后為所有患者建立臨床護理路徑表,并責任護士按照護理路徑內容給予臨床護理,每個時間點均需對患者治療與恢復情況進行評估。住院首日:專人負責接待病患及家屬,安排病房及完成術前各項常規檢測及臨床病情診斷。術前準備日:包括備皮等;心理輔導,患者在放松的心情下準備手術。手術日:心理輔導護理,患者以平和心態配合完成手術。術后第1日:預防感染及手部血供恢復的臨床護理。術后第1周:輔助患者對傷指關節實施運動鍛煉,患指肌肉收縮訓練,逐步從輕微收縮逐漸加大收縮力度,每日反復練習10~20次。術后第2周:患指開始外展功能訓練。在功能訓練的過程中,要加強飲食的合理搭配,增加營養、多攝入維生素與蛋白質,果蔬搭配要合理。患者術后出院:制定家庭功能恢復訓練方案,包括手部日常功能恢復訓練、飲食調理等,囑患者功能鍛煉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牽拉二次損傷與過勞練習,對患指按摩護理,避免肌肉萎縮發生。
1.3臨床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變化情況。正常總分100分,60分以上者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為中度功能障礙,生活需要幫助;40~20分者為重度功能障礙,生活依賴明顯;20分以下者為完全殘疾,生活完全依賴。出院后隨訪6個月,患者填寫護理的滿意度調查表,表中對護理情況進行分級評價,共分三級: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滿意患者數/患者總數×100%。
1.4統計方法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Barthel指數評分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后滿意度情況對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手承擔著人體重要的活動功能,手外傷后手部活動功能發生改變,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手外傷術后的功能恢復訓練可以改善手外傷的活動功能,減少因手外傷導致手部殘疾現象發生。手外傷發生后患者手部骨、神經、血管、肌腱與軟組織均可受到損傷與影響,通過手術復位、固定后,愈合期時間較長,患者體質與損傷輕重程度恢復期約3~6個月。由于手外傷后,患者恢復期間手部肌肉無法自主收縮,反射影響減少,神經、血管及軟組織均處在恢復期,肌肉組織代謝功能減弱,易導致肌肉萎縮現象發生。
有報道指出,手外傷術后初期肌肉中部分酶蛋白快速分解,肌肉收縮蛋白分解速度相對變慢,導致肌肉萎縮速度加快,該過程通常是可逆的,適當的康復訓練,早期的屈伸牽拉運動均可提高肌肉收縮蛋白分解速度;如無早期康復訓練,肌纖維則發生透明變性,細纖維崩解后消失,肌肉出現纖維性改變。通過對患者術后的手部功能強化訓練,人為的改善手部肌肉收縮,提高創傷位置血液供給、體液循環、消除腫脹,釋放的生物電,促進鈣離子蓄積在骨骼接口位置,加速愈合,減少骨鈣流失,保持肌收縮活動功能,降低廢用性肌萎縮現象發生,恢復手部原有靈活度,活動關節牽引關節囊與韌帶,避免受損位置關節變形現象發生,使關節中滑液分泌增多,防止出現粘連,消除腫脹,減少液體外滲,減輕水腫與粘連。通過心理干預護理,穩定患者情緒,通過飲食調節,增加維生素與蛋白質食物的食用量,食物中果蔬搭配,改善機體代謝功能,加快骨癡生成,恢復肌肉自主收縮能力。有學者研究發現,通過對手外傷患者的術前術后各時間點有計劃的護理干預,不僅拉近了護患與醫患之間的關系,又能使患者與家屬積極配合功能恢復訓練,顯著加快了術后手部功能恢復速度,減少患者治療與護理成本支出,患者的滿意度高。
我院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應用全程健康教育路徑護理方法,對手外傷患者從術前到術后每個階段,給予不同的康復訓練指導,患者經特殊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Barthel指數評分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317,t=4.1876),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212,2=10.1872)。綜上所述,手部外傷患者術后應用全程健康教育路徑護理方法,有助于提高術后手部功能恢復,顯著改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作者:黃曉瑜 諸運青 路芳 單位:深圳市龍華新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