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內科護理教學思考: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護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消化性潰瘍是內科常見疾病,也是護士執業考試的重點內容,及時有效的內科護理不僅可以消除潰瘍病因,緩解潰瘍癥狀,還可以防止潰瘍復發及防治各種并發癥,降低潰瘍病人手術的風險。因此,學生必須認真學習、掌握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護理知識。而教師則需要有良好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以便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習學習效率。
一、教學對象和教學準備
(一)教學對象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對《內科護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然而有些基礎稍差的同學對自己沒有信心,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學生在學習本次課程之前已學過消化系統疾病概述和《胃炎》疾病,對胃腸道疾病病因、發病機制和常見癥狀、體征已有大概了解,若教師能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則能促使學生完成部分自學與討論。
(二)教學準備《內科護理學》是臨床護理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與其他臨床護理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是臨床各科護理學的基礎。本節課內容選自全國中等衛生職業教材《內科護理》第四章第三節。本版教材突出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發展技能為核心的職教理念,結構合理,知識點全面且能較好地與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接軌。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一)教學方法現代的教育教學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要起到導向作用、設置教學情境,使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研究,所以,教師要選擇能突出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要以病例分析教學法為主,滲透講授法、演示法、設問法、討論法、鼓勵法等多種方式教學,提高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
(二)教學過程1.啟發學生討論:同學們有沒有在秋冬交替的季節感到過上腹部疼痛?如果有,腹痛有什么特點?周圍的親戚朋友有沒有患潰瘍病?如果有,他們是如何治療的?潰瘍對患者會帶來哪些危害?通過啟發討論,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對本次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導入本次課的教學目標。2.創設情境,設疑引入。利用多媒體課件,請學生觀看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出血的大病例:患者男性,48歲,上腹部燒灼樣疼痛伴反酸5年,多在餐后1小時出現,至下一餐前疼痛緩解。5年來,每于氣候變化、飲食不當、勞累時有類發作,自行服雷尼替丁和硫糖鋁等藥物后腹痛緩解。3天前飲酒半斤后,上述癥狀再發,伴惡心、嘔吐,嘔吐為胃內容物。6小時前嘔血4次,呈暗紅色,總量約900ml,排黑糞2次,約500g。體檢:T37℃,P120次/min,R24次/min,Bp80/50mmHg。神志恍惚,皮膚蒼白,四肢厥冷。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病人的癥狀和體征,并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習:(1)該病人消化性潰瘍的類型是什么?(2)現在出現了哪一種并發癥?(3)護理診斷及合作性問題是什么?(4)對此病人現應如何護理?
3.設疑并列出消化性潰瘍發病機制示意圖,讓學生獨立思考后進行小組討論得出結論:當攻擊性增強,防御性減弱時就會出現潰瘍。在與學生的共同探討中,教師要強調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消化性潰瘍最主要的病因、胃酸在潰瘍形成中起關鍵作用。此外,教師還要結合圖片簡單介紹幽門螺桿菌的發現與研究,幫助學生理解潰瘍的病因和病機,為后面用藥護理的學習做準備。
4.重點講解消化性潰瘍的身體狀況,包括癥狀體征及并發癥的觀察兩部分內容,其均為護士執業考試的重點,其中,并發癥的觀察和判斷是難點。教師可以主要采用講授與多媒體演示相結合的方法精講知識點,在講解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出典型的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特點為“慢性-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痛”,之后組織學生討論、比較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上腹痛特點,并讓學生注重不同類型潰瘍在疼痛部位、時間、性質和節律性上的區別,使學生在比較中理解消化性潰瘍的身體狀況,幫助學生掌握好“胃潰瘍常在1/2-1小時發生,為飽餐痛;十二指腸潰瘍常在餐后3-4小時發生,為饑餓痛,且有夜間痛”等知識。這有利于學生對病情做出正確的判斷。另外,教師要注意及時反饋,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回答大病例的問題(1)。潰瘍的4大并發癥需要學生重點掌握,更應精講。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注意設問與質疑,引導學生回憶在《健康評估》中腹部評估章節的相關知識,使其能將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相結合。引導學生回答大病例的問題(2)。
5.結合多媒體演示講解潰瘍的輔助檢查,利用大量圖片,使學生對胃鏡檢查、龕影等知識點有形象、直觀的認識。
6.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對潰瘍病的護理評估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已基本掌握了潰瘍病的特點,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學護理診斷及護理目標部分,讓學生總結歸納出問題(3)的答案。之后,教師給予評價,并及時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7.護理措施部分的重點內容是飲食護理、用藥護理和并發癥的護理,對于這部分的講解,教師可以主要采用學生集體討論及設問質疑的方法,并結合多媒體演示講解部分小知識點。如用藥護理部分設問:用“已經分泌出過多的胃酸怎么辦”引出第一類抗消化性潰瘍藥即抗酸藥;用“能不能讓胃酸少分泌些”引出第二類抗消化性潰瘍藥即胃酸分泌抑制藥;用“可不可以把已經形成的潰瘍藏起來”引出第三類抗消化性潰瘍藥即黏膜保護藥;用“導致潰瘍的罪魁禍首是誰”引出第四類抗消化性潰瘍藥即抗幽門螺桿菌藥。這樣,通過設置問題、開拓思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有啟發性的討論模式,從而營造了積極學習的氛圍。本部分內容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回答大病例問題(4)。8健康指導部分,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學。教師扮演病人,學生扮演護士,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對已學知識的總結能力,使學生鞏固知識點,同時要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構建臨床整體思維。
(三)課堂小結及教學評價通過以上教學環節的學習,全體學生對學習目標已經掌握。為了使學生強化記憶、鞏固知識并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提供反饋,教師要改進教法,同時學生要改進學法,進行當堂練習。教師可以結合病例分析題評價學生,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2]。對此,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4個不同的臨床病例(4個病例針對潰瘍的4個不同并發癥編寫),并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A3型題的形式提問。學讓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討論并總結。之后,教師給予評價。
三、教學效果
以病例為中心、邊學習邊反饋的教學方式打破了以往先講授知識、最后檢測反饋的常規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實踐、勇于創新的能力。同時,教師利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使學生能自主學習,還結合護士執業考試的要求用大量A2、A3型題對教學效果評價,這為學生的個體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空間。筆者將上述方法引入“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護理”章節教學中,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學生反映良好,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四、教學反思
護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能夠處理衛生保健問題的護士,護理教師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忽視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利用以病例分析教學法為主的多種教學方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使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病例討論不僅學會了傾聽、總結,還學會了思考、表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增加了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了溝通能力,增進了情感,活躍了課堂氛圍。通過教師分析、總結和點評,學生懂得如何充分利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通過學習、鞏固、升華所學理論知識,體驗到了學科內容的實用性,學習效果明顯提高。另外,以病例分析教學法為主的多種教學方法對教師的要求較高,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要注意收集大量適合教學的臨床病例,并在課前設計好各個環節的合理安排,還要全面深入地掌握課程內容,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做好對學生的指導、協助和評價,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作者:張利蘋 楊波 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