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作用(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健康教育對糖尿病規范注射的影響
關鍵詞:
健康教育;糖尿病;規范注射
糖尿病是一種與遺傳基因相關的全身慢性代謝性疾病,可由于體內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1],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糖尿病患者需進行嚴格的血糖控制,其中胰島素注射是最有效、不良反應最小的治療手段[2],而患者對胰島素注射技術及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關系到糖尿病治療方案的執行效果。本研究開展多樣化系統的健康教育活動對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島素進行規范管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住院糖尿病患者共6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美國糖尿病協會規定的相關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41~81歲;觀察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40~76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組均采用飲食控制、運動療法、口服降糖藥、皮下注射胰島素等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健康教育,主要以口頭形式進行宣教,簡單介紹胰島素注射知識。觀察組則從患者入院開始就有計劃地采用多樣化方式進行系統健康教育,強化患者及家屬對胰島素注射知識及操作技巧的掌握。
1.3系統健康教育
1.3.1多種形式的健康宣教:①入院當天向每位患者發放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冊,內容包括胰島素類型、儲存安裝、注射部位、消毒方法、注射方法及步驟、如何防治低血糖反應等相關知識。②錄制胰島素注射相關視頻,在活動室循環播放,并定時組織患者及家屬觀看。③全體護士共同設計胰島素注射流程圖、筆芯裝卸示范圖及注射部位輪換圖,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一對一床邊指導與示范,并定期考核。④將操作流程編成口訣(一搖二看裝針頭,排氣完畢一滴流,調量定位六消毒,進針15mm卸針頭[3]),方便患者記憶。⑤科內每周一、三、五下午由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家屬進行胰島素注射知識授課,語言通俗易懂,避免醫學專業術語。對于一些細節和關鍵步驟應不斷強化,及時解答問題,糾正錯誤。⑥建立胰島素注射培訓登記表,詳細記錄操作者姓名、操作次數及操作情況,重點記錄患者未掌握的步驟,作為下次指導的重點。
1.3.2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知識培訓和考核:定期組織全科護士參加胰島素筆正確使用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培訓,培訓結束后由護士長組織考核,考核分≥90分為合格,方有資格對患者進行系統健康宣教。考核不合格的護理人員應加強培訓,提高認識,直至考核合格為止。制定晨會提問制度,由護士長提問護士胰島素注射的相關知識,加強護士對患者掌握自我注射胰島素重要性的認識。定期送護士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胰島素注射新理念,不斷提高全科護理人員的理論和業務水平。
1.3.3鼓勵患者自己注射胰島素:胰島素注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護理人員應通過健康宣教令患者在住院期間學會胰島素筆的安裝和注射方法,使患者出院后不因對胰島素筆注射的恐懼而拒絕治療,這是糖尿病護理的重要內容[4]。部分患者住院期間依賴護士注射,不敢自己動手操作,對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心理護理,鼓勵患者自己注射胰島素,操作全過程需在責任護士的指導下執行,操作前詳細講解操作步驟及注意事項,操作后及時評估,找出存在的問題,并示范操作要領,對于文化程度低、記憶力差、視力不好、動作協調能力差的患者,除反復練習外,還需對家屬進行指導,直到患者及家屬完全掌握胰島素筆的使用方法。
1.3.4做好出院隨訪工作:全體護士共同制定隨訪制度和隨訪記錄表,在患者出院后1周內進行電話隨訪,以后每2周1次,連續3個月,隨訪內容包括患者能否按規范注射胰島素、血糖監測情況、有無出現低血糖反應等不良反應,責任護士與患者詳細交談,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及時根據需要調整方案和計劃,提高患者自己注射胰島素的能力,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提高生活質量。
1.4評價指標
采用經內分泌專家指導后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調查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注射知識的掌握情況,滿分為100分,得分≥80分為合格。以《中國糖尿病藥物注射技術指南2011版》中的“胰島素規范注射”為胰島素注射操作標準,共9個步驟,計100分,操作得分≥80分為合格。在患者出院當日發放問卷調查表并及時回收,由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胰島素注射操作考核。本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60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回收率100%,患者胰島素注射考核共60次,考核率100%。
1.5統計學分析
將2組患者胰島素注射知識掌握情況和注射操作考核合格情況進行比較,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掌握胰島素注射知識的合格率及胰島素注射操作考核的合格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目前糖尿病發病呈年輕化趨勢,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給個人、社會、國家增加了沉重的負擔[5]。糖尿病一經確診,需長期堅持治療,胰島素治療是實現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患者對注射技術掌握不到位可能是造成中國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率低的重要原因[6],不正確的注射方法還容易造成吸收不良或吸收過快、皮下組織增生和硬塊形成、疼痛、針頭折斷等一系列問題。現代護理已進入優質護理服務階段,多種形式的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責任護士采用多樣化方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系統健康宣教,及時跟蹤隨訪出院患者,形成指導-參與-合作的新型護患關系,幫助患者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監測疾病變化,可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和自行注射胰島素的依從性。此外,護理人員對患者提供多樣化系統的健康教育,可使患者掌握胰島素規范使用的知識與技能,大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患者的安全感以及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進而提高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系統健康教育活動后,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注射知識掌握率、胰島素注射操作合格率顯著提高(P<0.05),有效減少了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的發生,保證了患者的用藥安全。由此可見,系統健康教育能加強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島素的規范管理,改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喬瑞芬,張志芳,延建英,等.示范教育在糖尿病胰島素自我注射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10,3(22):68-69.
[2]胡新林,逄文泉,徐毅君,等.糖尿病患者自我注射胰島素消毒現狀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40-242.
[3]李海燕.品管圈在提高胰島素筆正確使用率中的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9):1550-1553.
[4]王靜雅,孔玲玲.提高住院患者家屬胰島素筆正確使用率的效果觀察[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6):102-104.
[5]彭淑華,沈雄山,劉玉萍,等.開展品果圈活動降低糖尿病護理缺陷[J].護理學雜志,2015,30(7):70-72.
[6]石紅麗,張曉曼,張開利,等.社區老年糖尿病病人胰島素筆胰島素筆自我注射相關知識和行為的調查[J].護理研究,2012,26(11):2913-2915.
作者:李燕 林玲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七病區
第二篇: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焦慮情緒的療效
摘要:
目的:對糖尿病患者分別采用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觀察比較兩種處理方式對糖尿病患者抑郁、焦慮情緒的療效。方法:以本院2015年接收的120例糖尿病患者為對象,采用回顧分析法,對全部糖尿病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分析,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將只接受健康教育的60例糖尿病患者分配到對照組,將接受心理護理合并健康教育的另外60例糖尿病患者分配到實驗組,觀察并對比兩組糖尿病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焦慮評分情況。結果:經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干預之后,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焦慮評分以及抑郁評分情況要顯著優于對照組,并且兩組糖尿病患者的焦慮評分以及抑郁評分差異(P<0.05)。結論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再對糖尿病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合并心理護理,能夠更有效幫助糖尿病患者改善抑郁、焦慮情緒,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焦慮;抑郁;心理護理;糖尿病;健康教育
為了研究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對糖尿病患者抑郁、焦慮癥狀的影響,筆者以本院2015年接收的120例糖尿病患者為對象開展如下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120名對象均為近年在本院就診的糖尿病患者,將全部患者劃分成兩個組別,對照組和實驗組各60例。對照組60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男女患者所占比例分別為46.67%和53.33%;該組糖尿病患者的年齡在60歲至78歲之間,平均(69±0.5)歲;最短病程為1年,最長病程為12年,該組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病程為(6.5±0.5)年;小學文化水平12例,初中文化水平13例,高中文化水平20例,大學文化水平15例。實驗組60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31例,男女患者所占比例分別為48.33%和51.67%;該組糖尿病患者的年齡在62歲至76歲之間,平均(69±0.3)歲;最短病程為半年,最長病程為12年半,該組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病程為(6±1.0)年;小學文化水平13例,初中文化水平12例,高中文化水平21例,大學文化水平14例。兩組糖尿病患者之間的性別差異、年齡差異、文化水平差異以及病程差異(P>0.05),可比。
1.2方法
對照組糖尿病患者只接受健康教育,實驗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的同時還接受心理護理,詳細內容如下:健康教育:①飲食健康教育:飲食健康對于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對糖尿病患者進行飲食健康教育。醫務人員需要將每日攝入食物熱量的計算方法教授給糖尿病患者及其親屬,并且將定時、定量飲食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及其親屬,使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依從性得到提高[1]。除此之外,醫務人員還需要將糖尿病的飲食禁忌告訴患者,譬如禁止食用糖果、甜品、碳酸飲料等等,除此之外,還需叮囑糖尿病患者不得過量攝入高淀粉食物,譬如土豆;應適當食用一些綠葉蔬菜以及粗纖維食物。醫務人員還需將每日攝入的鹽量、油量告知患者及其親屬,飲食盡可能以谷類以及薯類為主。與此同時,醫務人員還需叮囑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飲食的同時,還需要均衡營養,并且將膳食搭配的知識教授給糖尿病患者及其親屬[2]。③運動教育:運動能提高對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控制體重,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糖代謝,是血糖維持在一定的穩定水平。由此可見,運動教育對于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以及抑郁癥狀、焦慮癥狀的消除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醫務人原需要為糖尿病患者制定一個長期、合理的運動計劃[3]。與此同時,鼓勵糖尿病患者積極實施運動計劃,堅持鍛煉身體。醫務人員在為糖尿病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運動計劃時,需要以糖尿病患者的體力、實際病情、性別、年齡以及運動愛好為依據,為糖尿病患者選擇最佳的運動方式。醫務人員需要將運動鍛煉的最佳時間告訴患者,即飯后半小時或者1小時,這一時間段進行運動能夠有效避免糖尿病患者因消耗血糖而發生低血糖。除此之外,醫務人員還需要將運動鍛煉的一些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及其親屬。一是,不能在飯前以及注射胰島素后進行運動鍛煉;二是,如果在運動鍛煉的過程中出現頭暈、呼吸費力以及面色蒼白等癥狀,必須立即停止運動,在必要時需進行對癥處理;三是,如果是外出運動鍛煉,需要隨身攜帶糖果,以防血糖消耗過多出現低血糖癥狀[4]。④藥物治療教育:由于糖尿病屬于不可治愈疾病,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來實現對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在這情況下,醫務人員需要將按時、按量使用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告知糖尿病患者,使糖尿病患者對藥物治療的重要性有正確認識,并且嚴格遵守醫囑用藥,減少擅自停藥、增減用藥劑量的現象發生。與此同時,醫務人員還需將藥物治療期間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及其防治方法告知患者,加強糖尿病患者對藥物治療并發癥的認識,更有利于幫助糖尿病患者在面對糖尿病并發癥的時候,保持良好心態,不僅可以避免出現抑郁、焦慮癥狀,還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緩解焦慮、抑郁情緒[5]。另外,醫務人員還需叮囑糖尿病患者,不能長期以一個部位作為注射點,必須要經常更換注射部位,并且在兩天內不能使用同一個注射部位重復注射。還需要注意注射藥物前的皮膚消毒工作,避免發生感染事件。⑤血糖監測教育:血糖監測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自身病情,因此,血糖監測教育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醫務人員需要將血糖監測的重要性、作用告知糖尿病患者,并且將血糖測量的方法教授給糖尿病患者及其親屬,叮囑糖尿病患者每天定期測量血糖,并且將血糖水平記錄下來。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出現明顯改變,則應該及時回院復診,找出血糖改變的原因,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除此之外,血糖監測還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了解自身的病情,有利于患者抑郁以及焦慮情緒的改善[6]。心理護理內容如下:目前臨床上還未發現根治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終身接受治療,再加上并發癥的出現,使得糖尿病患者對臨床治療失去信心,從而產生抑郁、焦慮等癥狀。因此,在糖尿病患者的過程中,除了常規治療之外,還需要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以此來幫助糖尿病患者改善治療期間的抑郁以及焦慮情緒。醫務人員需要密切觀察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的情緒改變,讓糖尿病患者將內心的困惑以及感受傾訴出來,并且耐心傾聽。醫務人員通過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找出造成糖尿病患者產生抑郁以及焦慮的原因,并且幫助糖尿病患者消除疑惑,給予鼓勵與安慰,使其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來接受治療。除此之外,醫務人員還需將自我心理護理方法教授給糖尿病患者。叮囑糖尿病患者在寢食難安的時候,需要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對身心進行控制和調節,通過回憶美好的事情,調節低落、焦慮以及抑郁的情緒。盡可能多參加社交活動,充實自己的日常生活,避免將注意力過于集中在疾病身上,從而加重抑郁以及焦慮癥狀。與此同時,醫務人員還需要將糖尿病的治療方法、并發癥及其預防措施告知患者及其親屬,并且加強糖尿病患者及其親屬對糖尿病的危害認識。指導患者親屬參與到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護理中,給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支持,使糖尿病患者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樂觀、穩定的情緒[7]。
1.3療效評定標準
本次研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測量兩組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情況和抑郁情況。與此同時,對兩組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的血糖情況進行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相關資料以SPSS18.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x±s)表示,以t檢驗,均取平均值,以P<0.05表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8]。
2結果
2.1兩組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抑郁情況分析
干預前,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SAS評分為(54.2±1.3)分,SDS評分為(58.3±2.6)分;對照組糖尿病患者的SAS評分為(53.3±1.8)分,SDS評分為(57.6±2.8)分;兩組糖尿病患者在治療前的SAS評分以及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干預后,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SAS評分為(23.4±1.2)分,SDS評分為(8.2±2.1)分;對照組糖尿病患者的SAS評分為(38.8±1.4)分,SDS評分為(29.6±2.3±2.8)分;實驗組糖尿病患者干預后的SAS評分和SDS評分要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兩組糖尿病患者的SAS評分以及SDS評分差異P<0.05,數據統計見表格1、2。
2.2兩組糖尿病患者干預前后的血糖分析
干預前,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為(9.0±2.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為(13.8±3.2)mmol/L;對照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為(8.9±2.3)mmol/L,餐后2小時血糖為(13.9±2.8)mmol/L;兩組糖尿病患者干預前的空腹血糖水平差異以及餐后2小時血糖差異P>0.05。干預后,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為(5.6±2.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為(7.8±2.8)mmol/L;對照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為(7.0±2.8)mmol/L,餐后2小時血糖為(9.8±2.4)mmol/L;實驗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以及餐后2小時血糖水平要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P<0.05),數據統計見表格3、4。
3討論
糖尿病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代謝疾病,該疾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快,使得我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數不斷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了廣大臨床研究者的關注。由于糖尿病病程較長,需要長期接受降血糖治療,再加上治療期間的并發癥,使得糖尿病患者極易產生抑郁以及焦慮情緒[9]。單純進行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影響效果并不是非常明顯[10]。所以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在給予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再對糖尿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經研究數據顯示,接受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的糖尿病患者,其焦慮評分以及抑郁評分要明顯低于單獨接受健康教育的糖尿病患者,并且前者的血糖控制水平也要優于后者。由此可見,對糖尿病患者實時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能夠有效幫助糖尿病患者改善在治療期間所產生的抑郁、焦慮癥狀,并且還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控制,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任啟芳,史菲菲,張艷麗,等。健康教育對糖尿病伴焦慮抑郁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中華全科醫學,2013;(07):1092-1093.
2.張亞芳,劉海娟。心理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不良情緒的影響。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4;(12):2065-2068.
3.李彩英,高哲,高占紅,等。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情緒障礙的影響。臨床護理雜志,2014;(06):28-30.
4.秦艷玲,鞏越麗,吳超,等。糖尿病合并抑郁癥患者的心理護理對策。中國實用醫藥,2015;(17):214-215.
5.朱淑青,張利霞,趙姜楠,等。糖尿病前期病人焦慮、抑郁情緒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護理研究,2015;(19):2364-2366.
6.梅群超,劉菊,賀艷。心理護理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現代臨床醫學,2015;(04):300-302.
7.楊坤,胡義秋,崔景秋。糖尿病抑郁綜合征的研究進展。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01):90-94.
8.張展籌,國效峰,朱薇薇,等。伴與不伴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癥生活質量的比較。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2;(01):10-12.
9.張紅,施慎遜,李晨虎,等。上海龍華街道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抑郁和/或焦慮的發生率調查。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04):63-66.
10.王高華,魏艷艷,王惠玲,等。nesfatin-1與2型糖尿病共病抑郁癥的相關性研究。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5;(05):1-4.
作者:楊月蘭 張海云 李曉英 王汝萍單位:青海省中醫院
第三篇: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以糖尿病護理家園的形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方法將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0例分為糖尿病護理家園組與對照組分別進行健康教育,每組30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血糖控制情況,對以糖尿病護理家園的形式開展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作出評價。結果糖尿病護理家園組的空腹血糖為(8.20±1.42)mmol/L、餐后2h血糖為(10.04±3.06)mmol/L,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9.26±2.54)mmol/L、(11.36±1.95)mmol/L,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糖尿病護理家園組的正確飲食為(6.81±1.04)分、合理運動為(6.08±1.03)分、正確服藥為(6.99±2.31)分、低血糖癥狀及防治為(6.24±1.01)分、末梢血糖監測為(6.98±1.77)分;對照組的正確飲食為(4.16±1.46)分、合理運動為(4.16±1.44)分、正確服藥為(4.23±1.48)分、低血糖癥狀及防治為(4.05±0.41)分、末梢血糖監測為(4.21±1.53)分,兩組比較差異均顯著(P<0.05)。結論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用糖尿病護理家園的形式可行性很高,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關鍵詞:
糖尿病護理家園;糖尿病;健康教育
作為全球4大慢性病之一的糖尿病,其發病率仍處于不斷上升的勢頭,目前對其的防控已成為研討的熱點之一。糖尿病教育是整個糖尿病治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是糖尿病治療的核心,是完成監測、飲食、藥物、運動的基礎[1]。糖尿病是需長期堅持治療的終身性疾病,患者只有具備堅持治療的恒心,血糖的控制效果才會達到理想程度,但由于一些糖尿病患者及家屬對本病的認識度并不高,治療依從性差,所以往往難以達到比較滿意的控制效果。因此,加強這類患者的健康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糖尿病護理家園的形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內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0例,根據健康教育的途徑不同將其分為糖尿病護理家園組與對照組,各300例。糖尿病護理家園組中,男143例、女157例,年齡46~82歲,病程1~21年;對照組中,男162例、女138例,年齡43~79歲,病程2~2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
①符合1999年WHO推薦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2];②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協議;③空腹血糖水平不低于7mmol/L或餐后2h血糖水平不低于11.1mmol/L[3];③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可正常讀寫,無精神障礙;⑤積極配合治療,依從性好。
1.3護理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藥物治療,對照組患者僅以常規形式進行健康教育,而糖尿病護理家園組患者采用糖尿病護理家園的形成進行護理:①成立級別、規范、系統的糖尿病護理家園小組,其中組長由護理部主任擔任,副組長由內科護士長擔任,2名責任護士以及1名主管護師為小組基礎成員,首先設計出糖尿病護理家園活動月計劃方案,內容涵蓋每次講課的人員、地點、內容、形式及時間等,每月定期為糖尿病護理家園的對象授予糖尿病的一些基本知識及有關的用藥、飲食、運動指導,如何監測血糖以及防治低血糖等多個方面的知識講座,對積極發言的患者予以相應的表揚與獎勵。②在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向其解釋開展糖尿病護理家園的目的與意義,并告之具體的活動內容、形式與時間。患者在了解后,自愿加入糖尿病護理家園,并登記個人一般資料,尤其是明確詳細的聯系方式及護理前的血糖監測數據。③每月按計劃定期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每月測定一次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
1.4觀察指標
護理結束后對患者血糖進行測定,同時進行糖尿病知識掌握程度的檢測,采用該院自行設計的糖尿病知識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5個方面:正確飲食、正確服藥、合理鍛煉、低血糖癥狀及防治、末梢血糖監測,每項問題含有10個子問題,正確得1分,錯誤得0分,部分正確得0.5分。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調查6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軃±s表示,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糖尿病護理家園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顯著(P<0.05,表1)。
2.2兩組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糖尿病護理家園組的糖尿病知識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顯著(P<0.05,表2)。
3討論
糖尿病是當今社會十分多見的一種終身性疾病,并且還是繼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之后全球第三大惡劣疾病,致殘率、致死率較高,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已成為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4]。由于糖尿病目前仍無法根治,加之糖尿病患者及家屬對本病的認識度并不高,治療依從性差,所以往往難以達到比較滿意的控制效果,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糖尿病患者都對糖尿病健康教育有著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5],而臨床醫務工作者應對其予以高度的重視。糖尿病的現代治療法是一套綜合療法,包括降糖藥物治療、飲食指導、運動療法、健康教育以及自我監測等,其中任何一項都是不可或缺的[6]。相關研究證明,形式多樣化的健康教育比單一形式更有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7]。根據患者的個性、習慣及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情況來進行個性化的健康宣教,同時把握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據此予以有意義的指導。本研究采用糖尿病護理家園的形式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其中的亮點就在于這種方法的原則是“因人施教,因病施教”,能夠從患者的實際出發來進行個性化指導,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方法,并實現了圖文并茂的授課方式,也為患者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這種方法的組織性強、計劃性強、有效性高,所以大大提高了糖尿病患者對糖尿病的一些知識的掌握程度,能夠有效利用所學防范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從而將血糖水平控制在一個較好的狀態,提高了生活質量。近幾年,糖尿病護理家園的護理形式已在各個醫院陸續開展起來,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護理家園能夠計劃性地、系統性地對糖尿病患者展開健康教育,與常規健康教育相比,可更為有效地培養患者的健康行為,使血糖維持在一個相對良好的水平[8]。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護理家園組的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的控制情況及對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用糖尿病護理家園的形式的可行性很高,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陳曉芬.糖尿病患者采用糖尿病護理家園健康教育的護理體會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3):165.
[2]韓云萍.糖尿病患者應用糖尿病護理家園的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2(26):193-194.
[3]張春惠.糖尿病患者進行糖尿病護理家園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5,10(22):1369-1370.
[4]孫敏.探討糖尿病護理家園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4,15(35):47.
[5]瞿娟.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方法研究[J].現代養生,2015,2(33):251-252.
[6]韓云萍.糖尿病患者應用糖尿病護理家園的健康教育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2(10):193-194.
[7]李秀青,鄭麗嫦,鄧燕秀,等.建立社區糖尿病護理家園對糖尿病患者健康宣教的影響[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5,3(4):123-125.
[8]楊思紅,朱絢麗.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微信平臺應用效果評價[J].中西醫結合護理,2015,1(1):123-125.
作者:劉艷梅 單位:陜西省安康市寧陜縣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