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的精神病基礎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方法
1.1治療方法采用美國醒脈通MECT治療儀。治療前常規禁食、禁水8h,治療當日禁止吸煙,前1h監測呼吸、血壓、心率、脈搏及體重正常,指導病人排空大小便,協助其去枕平臥,去除義齒等,兩肩胛間墊一沙枕,使頭部過伸、脊柱前突、四肢伸直[2];將MECT治療儀調節為治療狀態,連接多參數監護儀,給予250mL0.9%氯化鈉注射液后,靜脈注射1mg阿托品,2.0mg/kg~2.5mg/kg丙泊酚致睫毛反射遲鈍,呼之不應時用面罩加壓給氧,靜脈注射2mL0.9%氯化鈉沖管,1.0mg/kg~1.5mg/kg琥珀膽堿靜脈注射,觀察確認病人全身肌肉松弛、自主呼吸停止、腱反射消失后停止吸氧,于病人上下臼齒之間置一牙墊,將涂有電膠的電極片緊貼于病人頭部兩顳側通電3s~4s后給予加壓吸氧至自主呼吸恢復,生命體征平穩送觀察室觀察30min,做好保護性措施,防止病人出現急性譫妄和躁動不安時發生意外。病人回病房后注意觀察進水進食情況,同時觀察有無惡心、嘔吐、頭痛、記憶障礙等副反應。
1.2護理方法對照組病人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病人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治療前首先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在治療前多與病人溝通,向病人和家屬詳細介紹MECT的治療原理、治療方法及對疾病的作用,糾正病人和家屬認為MECT治療是“電擊”的錯誤認識,同時介紹治療后的副反應,包括暫時性頭痛、對記憶力的短暫影響及惡心嘔吐等,強調頭痛、惡心嘔吐均是短暫的,對記憶力的影響也是可逆的,無需特殊處理,可自行恢復正常,不會留下后遺癥。并讓接受過MECT治療的病人現身說法,打消病人和家屬的顧慮,以消除治療前的緊張恐懼感,同時鼓勵病人和家屬說出心中的疑慮,表示理解并一一解答。其次,組織病人觀看國內外MECT治療的相關錄影片,在病人對治療有一定認識后再護士的帶領下熟悉MECT治療室環境,并觀看全部治療過程,消除其陌生感。第三,病人初次治療時,由護士陪伴進入治療室,一路熱情介紹治療設備、安全性,過于緊張的病人指導其通過深呼吸消除緊張感,并通過交談轉移病人的注意力。治療結束后在耐心聽取病人的感受,對病人進入治療室的表現給予表揚和鼓勵,對出現的副反應進行耐心解釋,理解病人不良反應的心情,并給予個性化的心理干預,盡量滿足其心理需求,鼓勵病人繼續治療,早日康復。
1.3觀察指標①精神及配合度指標:根據病人治療過程中緊張恐懼程度分為三級。0級:治療過程無不適、緊張和恐懼感;Ⅰ級:治療過程中有輕微不適、恐懼感,但不回避治療;Ⅱ級:治療過程中有不適、恐懼感,并試圖回避治療;Ⅲ級:治療過程中有明顯不適,有強烈的緊張和恐懼感,盡力回避治療,需醫生護士協助才能繼續治療[3]。②效果指標:護理前后由1名經驗豐富的醫師采用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對精神癥狀進行評價,由P、N、G3部分組成,采用7級評分法,從無到極重分別計1分~7分,P、N總分值為49分,G總分值為112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4]。③脫落率:未完成療程的病人所占比例。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病人首次治療過程精神狀況及配合度比較觀察組病人首次治療過程精神狀況及配合度優于對照組(P<0.05)。
2.2脫落率比較觀察組1例病人脫落,脫落率為0.65%,對照組15例病人脫落,脫落率為9.7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性(P<0.05)。
2.3PNGC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后P、N、G評分及總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護理后P、N、G評分及總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MECT是在傳統電痙攣(ECT)基礎上進行改良的一種精神病物理治療方法[5]。原理是使病人在肌肉完全松弛狀態下,用適量短暫的電流刺激大腦,引起皮層廣泛性腦電發放,暫時性意識喪失,從而控制精神癥狀的一種方法。由于適應證廣、安全性較高,目前已廣泛應用于精神科的臨床治療,《中國精神疾病治療指南》也將MECT推薦為精神疾病危機干預和精神疾病治療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6],經過連續治療可使精神癥狀迅速得到控制,從而改善生活質量,使病人早日回歸社會,減輕家屬和社會負擔[7,8]。但MECT治療的效果與病人的依從性呈正相關,部分病人由于不能堅持治療,使療效無法鞏固而復發。我們走訪了部分脫落及依從性差的病人,深入了解治療脫落的原因發現,病人和家屬對MECT治療普遍有抵觸心理和恐懼心理,認為MECT治療就是“電擊”,是非常危險的,怕留下后遺癥等,因此拒絕或中斷治療,而且治療前的緊張恐懼心理也會加重治療后的副反應,放大對MECT治療的恐懼心理,更加不愿意繼續治療。針對上述原因,筆者認為對MECT治療的精神病病人有必要進行全程心理護理。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病人首次治療過程精神狀況及配合度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1例病人脫落,脫落率為0.65%,對照組15例病人脫落,脫落率為9.7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P、N、G評分及總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護理后P、N、G評分及總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可使病人心理、生理達到最愉快的狀態,并降低病人治療過程中不愉快的感受。我們在治療前通過心理干預,提高病人的認知,糾正病人的認知誤區,讓他們通過聽、看和親身體驗,逐漸消除和減輕心理顧慮。治療后肯定病人的表現,針對病人不同程度的副反應,給予個性化心理干預,從而確保病人堅持完成療程。心理護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本次研究還存在不足,治療前的心理護理缺乏針對性,為了持續改進,使心理護理達到有的放矢,還應在治療前進行心理評估,掌握病人的心理需求,進一步提高護理效果。
作者:肖雁鄭小泳梁麗卿呂恩瑜單位:廣東省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