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危險性行為的精神病基礎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資料與方法
1.1嚴格按照醫囑要求督促患者治療,必須當面確認患者已用藥,防止出現私自藏藥。出院時叮囑患者以及患者家屬要繼續對患者進行院外護理,嚴格監督患者用藥治療,防止因出院后斷藥而出現的疾病惡化復發。若患者有危險性行為發生的預兆,應及時聯系醫院,若有必要,可采用必要的保護性約束措施,并請求派出所協助,減少危險性行為造成的傷害。在整個護理操作中,醫護人員應保持溫和、熱情的態度,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或與患者進行溝通,避免不當語言對患者產生刺激,讓患者保持一個穩定的情緒,可有效減少危險行為發生。
1.2觀察指標統計干預前1年內、以及出院后隨訪1年患者的危險性行為發生情況,進行比較分析。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統計分析干預前后1年內患者的危險性行為發生情況,研究表明,干預后患者的危險性行為發生率明顯少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精神病是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情感、認知、意志、動作等心理活動表現為持久的明顯異常,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學習,在病態心理支配下,表現為傷害、攻擊他人或自殺等行為。該疾病為一種慢性精神性疾病,需長期實施抗精神病類藥物維持治療。若未持續用藥,或在不良環境的影響刺激下,會導致精神病患者病情反復發作。因精神病為一種精神異常疾病,需在他人的長期監督下用藥治療,這給患者家庭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且發病后患者性情大變,多表現為固執、暴躁、易怒等,使患者家屬喪失治療信心,引發疾病的惡化發展。精神病患者因自控能力不良,若無有效的監督管理,用藥依從性不良,疾病治療效果不佳。一些患者容易出現幻聽、幻覺等精神癥狀,受精神癥狀支配極易發生危險性行為。此外,加上一些擁擠環境、嘈雜、生活打擊挫折等影響患者的精神情緒以及心理狀態,這些也會誘發危險行為發生。院內通過實施必要的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用藥護理等一系列綜合護理,控制穩定患者的病情。在患者出院后繼續實施綜合護理,監督患者及時用藥治療,通過隨訪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若有危險性行為發生征兆,便于及時應對處理,提高患者用藥治療依從性,防止危險性行為發生。
醫院以及家庭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監督患者用藥治療,提高臨床用藥治療依從性,控制患者病情,防止病情的惡化發展,可有效減少危險性行為發生,有利于患者精神狀態早日恢復。同時,醫護人員有必要叮囑患者,本次研究中,患者實施干預后,其危險行為發生率明顯少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精神病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危險性行為發生,對于促進患者精神康復效果顯著,值得應用推廣到臨床治療中。
作者:梁玉霞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