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開放式管理對精神病外走行為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為了給精神病患者創造更理想的治療環境,開放式這種人性化管理模式越發受到重視。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間往往會因癥狀、環境、管理模式的影響而發生出走現象,開放式管理的應用,使患者可以與家屬和其他患者進行接觸,能夠自由活動,且通過定期的技能培訓,提高了治療效果,減少了精神病患者的出走行為。
關鍵詞:
開放式管理;精神病患者;出走行為
目前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方式一般為兩種:開放式管理和封閉式管理。封閉式管理雖能通過限制精神病患者的行動確保其安全,但在一定程度上則影響了治療效果。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各領域均在追求一種新的理念———人性化[1]。因此,在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模式上,開放式管理取代了封閉式管理。開放式精神病房作為家庭化的病房設施得到廣泛使用,患者住院期間也可以接受家屬的照料,過上正常的家庭式生活。相關調查顯示,六成以上的精神病患者對傳統的封閉式病房管理持抵觸態度,并提出了增加開放的要求,希望住院期間活動范圍擴大,并增加與家屬見面的時間。經對各地實施開放式管理的精神病院調查發現,開放式管理深受患者和家屬的歡迎,不僅提高了患者的康復效果,更重要的是減少了精神病患者出走行為的發生[2]。
1精神病患者出走的原因
1.1精神癥狀導致患者出走精神病患者表現的精神癥狀有很多,如大多數患者并不承認自己患有精神病,由于缺少自制能力,在認為自己無病的情況下往往選擇不住院而選擇出走。大腦由于病證的干擾,很容易產生妄想并受其支配,認為住院是家屬或其他人對自己的迫害,因此會想方設法逃離醫院。有些患者則患有命令性幻聽,表現為經常會聽到有聲音讓他出走,患者則會聽從命令支配,并付之于行動。一些精神病患者存在某種病態心理,如上訪或告狀,因此急于離開醫院去實施。還有的精神病患者會因疾病的困擾而產生消極心理,有的極易產生自殺想法。如果醫院防范過于嚴密,則會導致其想法難以實現,便會尋找機會逃離醫院,然后自殺。
1.2周圍環境導致精神病患者出走環境也是影響精神病患者出走的因素,如住院期間精神病患者可能會感到生活過于苦悶、單調乏味、受到拘束和限制,因處處不自由而產生不適感,所以會想到出走;也可能是對治療方法過于恐懼而選擇逃離。比如電休克的治療,如果治療前醫護人員不能解釋清楚或患者對醫護人員的解釋選擇無視,很可能因為感到恐懼而選擇出走。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精神病患者,也會因不能夠忍受嚴重的藥物副反應而選擇出走。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模仿型精神病患者會模仿其他出走的患者而選擇出走;或是與病友產生矛盾,害怕受到病友的傷害而選擇出走[3]。
1.3其他原因導致精神病患者出走
1.3.1病情好轉不想繼續住院一些精神病患者在感覺自身病情有好轉后,由于對將來的工作、學習、生活、婚姻等問題過分考慮,對自身在精神病院住院這一事實產生一種“羞辱感”,所以想要盡快離開醫院,擺脫精神病患者這個身份。
1.3.2有重要的事情要到院外做卻又不能出院有些精神病患者可能只是要回家為家人過個生日,或是遇到重大節日想與家人一起過,也有的是想要探望其他住院親人。無論何種理由,都表明患者有強烈外出的愿望,但又因需繼續住院觀察而不能實現,最終選擇出走。
1.3.3厭惡心理導致出走由于個別醫護人員態度過于生硬、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對精神病患者造成了劣性刺激,從而使精神病患者產生厭惡心理而最終選擇出走。
2精神病患者出走的方法
精神病患者出走的方法很多,具體有如下幾種。強行出走,如采取暴力撬門或者窗欄桿,翻墻出走;外出參加檢查、治療、散步和洗澡時,故意隱藏起來或悄悄離隊出走;平時表現良好,以此贏得工作人員的信任,趁工作人員放松警惕時乘機出走;趁夜班工作人員較少、護理人員工作松懈時,設法偷取工作人員的鑰匙然后出走;平時在醫院各處尋找不牢固的門、窗、地板、通風口,遇到機會就出走;尾隨工作人員或者前來探視的家屬,偷偷出走等[4]。
3開放式管理的應用
3.1開放式管理的應用方法開放式管理具體的應用方法是由專人進行負責和管理,定期組織精神病患者進行讀書、看報、體力勞動、娛樂活動,定期組織聯歡會及球、棋類比賽,患者穿病員服在室內和院內進行自由活動,財務和購物都由自己來支配。另外開放式管理還要附加一些綜合技能的培訓,如生活技能培訓,即首先由護理人員幫助精神病患者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生活作息表,憑此來指導患者每天都按時起床、洗漱、整理床鋪,并且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來增減和更換衣物,指導精神病患者自行修剪指(趾)甲、洗澡和打飯,培養患者個人興趣愛好的發展,發揮特長并及時給予鼓勵;另外還要進行社會角色訓練,這種訓練先從最簡單的社交禮儀開始,如教導患者如何與其他人進行打招呼,交談時應該先從互相問候入手,然后尋找話題以做進一步交談。還可以利用公共設施來約好朋友去逛街購物;技能培訓還包括社交技能培訓,即組織患者進行讀書繪畫、知識競答、體育競技等一般的社交活動;藥物的自我處置技能訓練,首先由護理人員對家屬和患者進行健康知識宣教,講解抗精神病藥物的相關知識,通過簡單易懂的話語讓家屬和患者了解藥物的副作用和疾病復發的表現,使其能夠學會處置癥狀的常規技能[5]。
3.2開放式管理對精神病患者出走行為的影響精神病患者在康復過程之中實際上是一種對社會的再適應以及健康行為的重建過程。過去大多數的精神精神病防治機構的環境、設施以及管理模式都停留在封閉狀態,住院患者的病種并不區分,全部在病室之中活動,不可以隨便外出。這樣的方式不僅不能減少外出行為,反而會由于處于病態中的患者進入陌生環境后,產生焦慮恐懼心理,甚至感覺自身受到歧視,社會功能發生障礙,康復能力受到影響。而通過應用開放式管理中專人負責組織活動以及進行各種附加綜合技能培訓,很好地將護理人員、家屬、精神病患者融為一個整體,相互之間可以隨時溝通,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在為精神病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服務的同時,也極大地減少了精神病患者的出走行為發生的概率,充分體現出醫院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6]。
4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服務要求也隨之提高,良好的護理管理模式不僅能夠改善患者和醫療工作者之間的關系,還能夠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精神病患者由于伴有一些行為、智能或思維障礙,且大多對自身疾病缺乏認識,在診療過程中常表現出較大的抵觸情緒,甚至發生過激行為。故在對這類患者進行治療及護理時,有著較高的要求。而歷年來,精神病防治機構對于如何管理精神病患者一直有很大的爭議,開放式管理和封閉式管理也各有其支持者,但是由于近幾年醫療界所提倡的人性化服務被奉為了真理,開放式管理越來越受到了認可,采用開放式管理以及綜合技能培訓之后,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癥基本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通過定期組織活動,使得醫院的人文環境有所提高;家屬的探望也減少了患者因為擔心家人而外出行走;患者的主動性、社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服藥依從性和康復效果都有了顯著的提高;精神病患者的自卑心理、悲觀情緒、焦慮、恐懼、出走行為也大幅度的降低。因此,實施開放式管理對于糾正患者的出走行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湯妙瑜,陳春紅,吳樹躍,等.精神病醫院完全開放式病房管理與護理對策[J].臨床護理雜志,2008,7(1):66-67.
[2]李麗平,李遵清,李留芝.半開放式管理及康復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5,20(7):44-45.
[3]賈建平,王蔭,華楊莘,等.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六):癡呆患者護理[J].中華醫學雜志,2011,91(15):1013-1015.
[4]李菲菲,李志新,吳艷.精神科醫護人員與住院患者對優質護理服務評價的差異性研究[J].中國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9):2295.
[5]郭南軍,李志勤,金朝暉,等.護理風險管理在精神科封閉病房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4(3):148-150.
[6]黎麗華,陳汝蘭,黃慈芬,等.家庭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醫院,2014,2(1):154-156.
作者:金麗霓 鄧麗云 單位:浙江省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