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精神病醫院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狀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精神病專科醫院臨床一線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狀況。方法:抽取昆明市兩家精神病專科醫院臨床一線醫護人員共360名,采用自制一般情況調查表和職業倦怠調查普適量表(MBI—GS)進行綜合調查。結果:精神病專科醫院臨床一線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發生率為91.2%,不同年齡段、性別、職業類別、職稱的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分布均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初職人員的職業倦怠得分要顯著高于其他職稱人員(F=2.720,P<0.05)。結論:精神病專科醫院臨床一線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發生率高,且發生職業倦怠的人群分布與醫護人員的年齡、性別、職業類別、職稱間無顯著性差異,初職人員的職業倦怠程度較其他職稱人員更顯著。
【關鍵詞】精神病專科醫院;臨床醫護人員;職業倦怠;職業倦怠調查普適量表
近年來,隨著國內各種重大惡性傷醫事件連續報道,加之整體醫療行業工作量大,工作負擔過重,職業回報感較低等諸多因素,作為治病救人的臨床一線醫護人員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有學者研究發現,超過95%的醫護人員在工作中認為職業壓力較大,在職業壓力長期持續影響下,往往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睡眠障礙等各種心理問題[1]。而對于需要經常直接面對各種精神和心理疾患的精神病專科醫院臨床一線醫護人員來說,職業緊張水平和反應強度具有更高的風險性[2],因而也更容易發生職業倦怠等各種各樣健康問題。在臨床工作中,醫護人員的情緒勞動受職業倦怠影響,工作壓力增加,生活滿意度降低,生活質量下降,而低生活質量又反過來影響了醫患關系[3-4]。Freuden-berger[5]自1974年最早提出職業倦怠概念以來,對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相關的研究內容更多集中于綜合性醫院臨床科室[6-7]。本研究針對昆明市兩家精神病專科醫院臨床一線醫護人員共360名進行研究,采用自制一般情況調查表和職業倦怠調查普適量表進行綜合調查,旨在了解精神病專科醫院臨床一線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發生率、分布特征、嚴重程度以及與性別、年齡、職業分類、職稱間的相互關系,為有效降低精神專科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完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昆明市兩家公立精神病專科醫院臨床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作為調查對象,其所屬單位均無除精神科之外的其他臨床學科。隨機抽取420名在職在崗一年以上臨床醫師和護士,排除因病因事請假一月以上或當前正在罹患重大疾病或者正在產褥期者,發放調查問卷并要求簽署知情同意書,收回有效調查問卷360份(90%),其中男性138人(38.3%),女性222人(61.7%);年齡19~54歲,平均(35.6±10.8)歲;醫生104名(28.9%),護士256名(71.1%);初級職稱186人(51.7%),中級職稱122人(33.9%),副高職稱38人(10.6%),正高職稱14人(3.9%)。
1.2方法
1.2.1自制一般情況調查表收集一般人口學資料(姓名、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聯系方式、受教育程度、職業類別、職業狀態、職稱情況、個人收入情況等)。
1.2.2職業倦怠調查普適量表(MBI—GS)采用李超平[8]翻譯和修訂后的中文版,共包含情緒衰竭、去人格化和成就感低落3個維度,采用0~6分7級評分法,總分=0.4×情感衰竭均分+0.3×去人格化均分+0.3×成就感低落均分,總分0~1.49分為無倦怠,1.50~3.49分為輕中度倦怠,3.50~6分為重度倦怠[9]。資料均由精神科醫師收集和整理,實施研究前接受相關量表的集中培訓,并經過統一訓練。研究人員向受試者說明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并向受試者承諾資料保密及無風險性。
1.3統計處理
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對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方差分析,取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的發生率及程度分布
根據MBI—GS評分原則,對360份有效調查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中無倦怠人群占8.8%(32/360),輕中度倦怠人群占83.1%(299/360),重度倦怠人群占8.1%(29/360),總體職業倦怠得分為(4.48±1.42)。由此可見,超過90%的精神病專科醫院臨床一線醫護人員發生過職業倦怠情況,并以輕中度倦怠為主。
2.2不同年齡段、性別、職業類別、職稱醫護人員職業倦怠分布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段、性別、職業類別、職稱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2.3不同年齡段、性別、職業類別、職稱醫護人員職業倦怠得分情況
以不同年齡段、性別、職業類別、職稱作為自變量,以醫護人員職業倦怠得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段、性別、職業類別得分無顯著性差異,在進一步應用LSD方法進行兩兩比較后發現,初職人員職業倦怠得分顯著高于其他職稱人員,但中職、副高和正高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見表2。
3討論
精神病專科醫院一線醫護人員由于工作性質特殊,一方面人員普遍緊缺,高端人才稀缺,不僅需要長時間超負荷工作,承受高強度工作的重壓,還要不斷學習“充電”,完成醫、教、研等各項工作任務;另一方面在面對諸多高患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時,因工作環境的高風險性、社會的偏見與歧視、社會地位和工資、福利待遇偏低、學習深造和晉升職稱的機會較少等多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一線醫護人員感覺情感耗竭、個人成就感低,對自己的工作產生厭倦情緒[10-11]。與非精神科相比較,在精神科一線工作壓力更加明顯和突出,更需要關注其心理健康[12-13]。趙旭東[14]提出,職業倦怠的發生可能與個體的情感因素、社會組織因素都有關系,建議醫務人員加強道德感和倫理意識,學會壓力管理和情緒自我調控,倡導助人者先自助,這應該更適用于精神科專業人員。本研究針對未設置其他臨床學科的精神病專科醫院一線醫護人員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91.2%的被調查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其中主要以輕中度程度職業倦怠為主(83.1%)。此外,不同年齡段、性別、職業類別、職稱的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分布均未見顯著性差異,初職人員的職業倦怠得分要顯著高于其他職稱人員。據魏國英[15]等人的研究報道,精神科護士職業倦怠檢出率為48.91%,且以輕中度為主,檢出率的差異考慮與不同的地域和經濟水平有關,但程度分布一致。此外,楊淑紅[16]等研究提示,精神科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分明顯高于常模,醫護比較、年齡段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且以中級職稱職業倦怠較明顯,與本文研究結果不同。而薛欣杰[17]等人在對122名精神科臨床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調查中發現,初級職稱者對工作現狀滿意程度低,抑郁程度較高,更容易發生工作倦怠,此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考慮相比于國內先進發達地區,昆明市精神衛生人力資源狀況更加緊缺,醫護經濟收入和待遇差別較小,各年齡段醫護人員均有較多的工作、家庭、社會壓力,如執業醫師考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婚生子、安居購房、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但大都面臨職稱晉升較難的問題。相比較年齡段、性別、職業類別等因素而言,職稱水平與收入待遇、工作崗位、社會地位等關系更加密切,對職業的主觀滿意度具有更大的影響力。綜上所述,精神病專科醫院臨床一線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發生率高,且發生職業倦怠的人群分布與醫護人員的年齡、性別、職業類別、職稱間無顯著性差異,初職人員的職業倦怠程度較其他職稱人員更顯著。本研究以昆明市兩家未設置其他臨床學科的精神病專科醫院為例,從醫護人員的職業倦怠發生率、分布特征、嚴重程度以及與年齡、性別、職業類別、職稱間的相互關系角度進行分析,為有效降低精神科一線醫護工作者的職業倦怠程度,有針對性的采取有效干預和預防措施,進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完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實踐依據。本研究主要不足表現在,未進一步針對職業倦怠3個因子分別進行相關分析和討論,這將會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3]王宜靜,黃靜輝,詹興杰,等.醫護人員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度關系及情緒勞動的調節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7):1007-1010
[4]雷紅敏,馬紅霞.心理干預對提升精神科醫院護士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6):829-831
[6]謝國軍,WendyLi,徐彩霞,等.醫務人員職業倦怠與工作滿意度現狀調查[J].四川精神衛生,2017,30(6):551-555
[7]元帥,馬蘇娟.醫務人員職業倦怠研究現狀[J].四川精神衛生,2013,26(4):332-334
[8]李超平,時勘.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3,35(5):677-684
[10]賀定翠,張新風,涂哲明,等.荊州地區精神科護理人員職業倦怠的現狀及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3):404-407
[11]岳玲梅,王聰哲,馮倩,等.精神科男護士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3):340-342
[12]孫華風.精神科護士職業壓力源與自我控制的相關報告[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4(12):1809-1811+1812
[13]王李元柯,趙幸福,李虹,等.不同級別醫院精神科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水平與應對方式[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6(3):396-399
[14]趙旭東,厚皎皎,黃蕾.醫務人員的職業倦怠預防和心理健康促進[J].上海醫藥,2017,38(24):3-6
[15]魏國英,曾麗娟,周桂成,等.精神科護士職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的相關性[J].四川精神衛生,2017,30(5):466-469
[16]楊淑紅,李聰慧.精神科醫護人員職業倦怠調查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2(22):2791-2792
[17]薛欣杰,廖湘交,孫洪波,等.精神科醫護人員職業倦怠、社會支持及抑郁情緒調查[J].四川醫學,2015,36(12):1688-1691
作者:周莉 張炳奎 康建華 張志雄 邱爾仙 林濤 張帆 單位:云南省精神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