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口腔護理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療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腦卒中后吞咽障礙采用創新型護理方法的臨床效果。方法根據隨機雙盲法對本院2接收的78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進行分組(設為參照組和試驗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參照組(n=39)行常規口腔護理,試驗組(n=39)行創新型口腔護理。對兩個小組的護理效果、洼田飲水試驗結果、吞咽功能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進行對比。結果試驗組護理總療效94.87%高于參照組的76.92%,洼田飲水試驗Ⅰ級占比大于參照組(P<0.05);兩個小組吞咽功能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的對比區別十分突出(P<0.05)。結論創新型口腔護理用于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中,既能改善吞咽障礙,又可促進康復。
【關鍵詞】吞咽障礙;創新型口腔護理;并發癥;腦卒中
腦卒中患者最為多見的一個后遺癥即為吞咽障礙。此疾病存活患者中發生此后遺癥的約占22~65%[1]。吞咽障礙不但使患者無法攝取充足的水分及營養,而且還會使其生活質量大大下降,對患者的康復極其不利[2]。故盡早對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意義重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的研究對象均經顱腦CT或MRI明確診斷為腦卒中,合并吞咽障礙,納入時間由2017年4月開始,到2019年4月結束,分為兩組,各39例。其中,參照組的女、男分別為19例、20例,年齡為44~76歲(61.76±10.58)歲,腦梗死、腦出血分別為25例、14例,病程為15~60d(31.75±10.41)d。試驗組的女、男分別為17例、22例,年齡為45~75歲(61.93±10.67)歲,腦梗死、腦出血分別為24例、15例,病程為15~59d(31.05±10.34)d。兩個小組的一般資料對比區別較小,不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
1.2方法
兩組均采取常規吞咽功能訓練:①常規訓練:教會患者鍛煉頰肌和喉部內肌收肌,同時開展咀嚼肌及舌肌按摩運動。②吞咽運動:進行空咽、咽部冷刺激運動,對吞咽器官主動運動及咳嗽進行強化。③攝食訓練:在吞咽的時候對身體和頭部的姿勢進行適度的調節,對食物的形態、量以及食用的方法加以更改。參照組:同時接受常規口腔護理,即嚴苛遵從《護理技術規范》,教會患者如何對常溫銀荷漱口液加以運用,并開展慣常的口腔護理,2次/日,合計14d。試驗組:采取創新型口腔護理,在常規口腔護理前提下加用口腔點含液、冰刺激和K點刺激等干預,每日2次,合計2周,具體如下:①K點刺激:腭舌弓及翼突下頜帆中部、磨牙后三角的高度即為“K點”。以口護棉簽對K點進行觸碰,觀察到其具體的吞咽動作。②冰刺激:把銀荷漱口液放在冰箱里面進行冷藏,待需要之時再取出運用,將外科棉簽伸入漱口液中蘸濕,再擠干多余的水分。幫助患者擺好體位,以30~60°半臥位為宜,從而避免出現誤吸。護理工作者應以借助棉簽輕輕涂抹患者的口唇,使其濕潤,然而再慢慢進入到口腔之中,擦拭及清洗牙齒、兩側頰部、舌面及舌下的分泌物,輕壓舌前體1/3位置,迅速震顫5s,輕輕刺激咽喉壁及軟腭,然后以冰制棉球用力壓舌根部,一直到患者出現嘔吐或者咳嗽動作之后,最后在指導患者開展多次的吞咽鍛煉。③口腔點含液:將冰片、細辛、天麻、白芥子、防風、清半夏相混合制為口腔點含液,完成口腔護理之后分別在患者的兩頰內側、舌下、舌面中部各滴2滴。
1.3評價指標
(1)護理效果:吞咽障礙不復存在而且飲水試驗表明是Ⅰ級則可判定為顯效;存在輕度吞咽障礙且飲水試驗提示Ⅱ級為有效;存在重度吞咽障礙,且飲水試驗提示≥Ⅳ級為無效。(2)洼田飲水試驗:幫助患者做好,將30mL溫水飲入,認真觀察其飲水經過,對飲用時間及分飲次數詳細記錄,特別是要對嗆咳狀況高度注重,1次5s內飲完并且未出現嗆咳為Ⅰ級;1次飲完超過5s或者>2次飲完,并且未出現嗆咳則為Ⅱ級;1次飲完且出現嗆咳為Ⅲ級;>2次飲完,出現嗆咳為Ⅳ級;無法飲完,出現多次嗆咳為Ⅴ級。正常為Ⅰ級,異常為Ⅱ-Ⅴ級。1.4觀察指標觀察兩組吞咽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
1.5統計學方法
數據的分析運用SPSS21.0軟件完成,%、x±s分別代表計數資料、計量資料,且其分別運用x2檢驗、t檢驗,P<0.05則區別具有統計學價值。
2結果
2.1護理效果
參照組的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7例、13例、9例,護理總療效為76.92%,而試驗組的相應數值依次是22、15例、2例,94.87%。兩個小組的對比區別具有統計學價值(P<0.05)。
2.2洼田飲水試驗
參照組Ⅰ級14例,Ⅱ級16例,Ⅲ級4例,Ⅳ級3例,Ⅴ級2例;試驗組Ⅰ級26例,Ⅱ級10例,Ⅲ級2例,Ⅳ級1例,Ⅴ級0例。兩個小組洼田飲水試驗Ⅰ級占比對比區別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
2.3臨床指標
參照組吞咽功能恢復時間為(8.89±3.06)d,住院時間為(18.42±8.20)d;試驗組上述指標分別為(6.20±2.12)d、(14.62±6.49)d。兩個小組的對比區別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
3討論
有研究指出[3],吞咽障礙是一種出現于口腔期、咽喉期的異常現象。通常情況之下,上述的兩期是正常吞咽必經的過程,其中的口腔期是由唇部、頰部、舌、軟腭一同來完成的,舌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且和吞咽功能之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聯性;而咽喉期通常為綜合運用,主要由舌骨、喉復體合體一同參與,從而使環咽肌打開、會厭反折、喉口關閉等變化得到確保,進而使正常的吞咽動作得以完成。卒中吞咽障礙發病后兩周內恢復最為迅速,六周后恢復速度逐漸減慢,若不及時干預,就會引發重度并發癥,再加上難以攝入充足的食物及水分,故而出現營養不良的幾率比較高。K點是由日本語言治療師提出的。冰刺激能通過采取咽部冷刺激干預,提升觸發吞咽反射區域的靈敏度,患者做吞咽動作之時的力氣更大。有學者提出此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咽部、軟腭的靈敏度,增強感覺輸入,而且還能夠使運動通路各級神經元保持興奮的狀態,促使突觸閾值、樹突側枝長芽變化,進而對神經功能網絡進行重新構建,使患者的吞咽功能及早復原。口腔點含液是由多種中藥制成的,其中防風、天麻能熄內風、潛降肝陽;石菖蒲、冰片、清半夏和細辛等開竅醒神、清化痰熱,諸藥共奏,能起到醒神開竅豁痰、鎮肝熄風的作用。本研究提示,試驗組與參照組的護理后總療效分別為94.87%、76.92%,前者遠高于后者;洼田飲水試驗Ⅰ級占比66.67%大于參照組的35.90%;吞咽功能恢復用時、住院用時與參照組對比均明顯縮短,由此可見,試驗組運用的新型口腔護理方案實用性更高,能起到輔助性治療的目的,有利于吞咽功能恢復。綜合,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施以創新型口腔護理作用可靠,對于疾病的恢復極其有益,同時還能夠使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較好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高蓓蓓,張霞.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人冷熱交替沖洗式口腔護理的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8,32(18):2962-2964.
[2]逄冬,邰春玲,王璐思.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飲食營養干預的護理體會[J].黑龍江醫學,2018,42(05):492-493+495.
[3]崔玉梅.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規范化護理臨床效果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18):191-192.
作者:吳娟 劉秋玲 楊艷清 單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