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口腔醫學通科培育模式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實踐教學是將之前學習的大量理論知識應用于臨床實習的階段,是醫學生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尤其對于以手工操作為主的口腔醫學專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1-2]?;诳谇蝗漆t師的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廣東省口腔醫院探索了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通科培養模式,現對此進行總結。
1資料和方法
1.1培養對象南方醫科大學2005級、2006級、2007級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安排至廣東省口腔醫院實習者,分別為17人、12人、8人,共37人。
1.2軟件及硬件配備2008年醫院新辟醫療大樓一樓層的中座和北座,裝修17個診位專門作為教學診室(綜合科),各診位按情況配備基本的牙體牙髓、牙周、牙槽外科、口腔修復醫療設備和器械。試運行1年后于2009年7月正式迎來2005級本科生。教師配備要求具備高級職稱、有較豐富臨床帶教經驗的醫生,其中牙體牙髓病學專業2名、牙周病學專業1名、口腔頜面外科學專業1名、口腔修復學專業1名,設教學組長1名。
1.3通科培養模式根據南方醫科大學實踐教學大綱要求,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總時間為10個月。其中口腔頜面外科病房、口腔正畸學、口腔放射影像學、預防口腔醫學共2個月的實習由相應的獨立科室承擔,其余均由綜合科承擔。學生在門診兩人配對進行四手操作,除醫療操作外,還需掌握相關護理操作,強化感染控制教育。在綜合科的8個月中,初期3個月將學生分為口內組(含牙體牙髓、牙周)、口外組和修復組3大專業組,每月輪換1次,旨在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強化某一??频睦碚摵蛯嵺`操作,從而能較快地掌握相關??频幕九R床操作技術,為下一階段順利進行通科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綜合科隨后的5個月期間進行通科培養,即除非病種分布極不平衡時,對每個學生接診患者的病種一般不再控制。總的要求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患者口腔情況進行個體化系統治療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同一位患者牙體牙髓、牙周、口外、修復的治療均由同一位實習生完成,注重治療過程的完整性。因為診室空間較大,在具體實踐中,為了確保帶教老師能及時掌握每一個診位進行的是哪一個專科的治療,要求學生在接診后根據診治疾病的不同于診位入口顯要位置掛上代表不同專科的不同顏色的指示牌(圖1~4)。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教師隨時結合臨床診治患者情況進行講解和分析。另外,科室每周三下午停診半日進行“三基”學習,每周一下午班后安排了緊貼臨床的專題講座。在教學質量監控方面,采取科室每周晨會、教學管理部門監管、院領導教學查房相結合的方式,及時解決教學運行過程中的具體問題。
1.4教學時間安排由于本科生實踐教學時間為10個月,即占用綜合科椅位時間為10個月(期間每個學生實際在綜合科時間為8個月,分批外派到其他科室實習2個月),為保證科室全年的運轉,該科室除承擔本科生教學外,還承擔包括研究生等其他層次的教學任務。研究生每年2月入科,次年1月底出科,共12個月。教學組圍繞本科生實習周期一年一換,每年6月到位,次年5月底隨本科生完成實習而結束該輪教學任務,教學組長時間又單獨安排。下面結合學生、教師的“大綜合”情況,以2010年1月~2011年8月時間段為例(圖5),說明教學工作的具體安排。首先,每一年新成立的教學組在6月份入科,因為本科生進科時間為8月份,所以有6月、7月兩個月的“磨合期”,這段時間主要帶教對象為已于2月份進科、此時已有一定基礎的研究生,帶教壓力相對較小。在“磨合期”教師熟悉彼此、熟悉帶教模式,為8月份本科生進科做準備。其次,采用本科生和研究生“綜合”實習的方式。本科生8月份進科之初,對診室環境、接診要求、治療技術等都比較陌生,與已學習半年的研究生混合安排,采用四手操作的工作方式:研究生既可幫助監督本科生臨床操作,減少醫療差錯風險,減輕帶教老師的壓力,又鍛煉了教學能力;與研究生一起上臨床,又可以激發本科生對口腔醫學專業的學習興趣。第三,在每年的2~5月份,特意安排下一組的組長早于教學組其他人員進科,跟隨上一組“觀摩”帶教,在上一組于5月份帶教任務完成后,6月份隨著下一教學組的入科,開始接手組長工作。這有利于帶教模式的傳承,并在此基礎上每一屆教學組不斷創新,保證每一屆學生教學質量的穩定與提高。
2結果
2.1學生方面從目前已畢業的2005級和2006級兩屆學生的反映以及對畢業后用人單位的反饋來看,通科培養模式基本達到預期的效果。首先,有利于學生樹立口腔整體觀念。在臨床教學中,從一開始就要求學生在接診后對患者進行全口檢查和全面規劃,而不是僅僅關注主訴牙,同時適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由此不斷強化學生整體口腔的觀念。其次,有利于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學生對患者進行全口檢查后,就需要根據全口情況的輕重緩急制定系統治療計劃,并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計劃的制定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臨床思維鍛煉過程[3]。第三,有利于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整合。學生在理論學習階段是分不同學科來學習的,臨床實踐如分科太細,顯然缺乏一個各專業知識的整合過程。第四,有利于解決實習生診室患者少的問題。從大環境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醫療的要求亦有更高希冀,有時甚至達到苛刻的程度。實習生患者少的問題已成為各醫學院校學生實踐教學中難以回避的矛盾[4]。而通科培養模式從內部挖掘病源潛力出發,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此矛盾。例如,在綜合科完成根管治療的患者,進行下一步的全冠修復就順理成章了;而拔牙后的患者,約復診進行修復治療可彌補修復患者來源的不足。有上述各種類型的患者,至少牙齒潔治方面可比較容易地完成教學任務。最后,在就業方面,鑒于大環境對口腔全科醫生的需求高漲,經過通科培養的學生到工作單位后能更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5]。總之,通科培養模式使學生出科時能更好地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臨床操作更加規范全面,并能夠完成口腔常見病種的診斷和序列治療,對較疑難病例也能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診治。
2.2教師方面一般認為,教學相長是帶教對教師的積極意義。因此,從帶教老師的角度,可促進帶教老師對本專業的學習,防止知識老化。而參與通科培養模式的教師,由于和其他專業的教師共同帶教,還要經常進行科內會診,意外的收獲是促進了跨專業的學習與密切合作。特別是對于長期在口腔??漆t院工作的教師,長期從事自己的小專業工作,對口腔醫學其他專業的進展往往了解不夠,而參與通科培養模式的教學工作對教師而言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不少完成帶教后的教師感言:收獲大,愿意將來有機會再次帶教。這個過程有利于師資培養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3討論
3.1對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通科培養的考量廣東省口腔醫院作為以臨床為主的大型口腔??漆t院,培養臨床操作能力強、適合口腔臨床需要的臨床醫生是其醫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如何充分利用醫院優質的臨床教學資源(包括師資和病源)是醫院教學管理部門重點思考和探索的課題。傳統的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以分科實習為主。分科實習的益處很突出:學生在短時間內得到某一??撇僮鞯膹娀柧?,診療技術掌握快,如連續一周重復拔阻生牙操作,學生的拔牙水平可在短時間內有較大提高。這符合人類學習的規律。此外,多數口腔醫學院校有自己的口腔??漆t院,口腔醫院分科較細,分科實習模式符合口腔醫院的分科建制,方便安排,且有利于降低口腔??漆t院的教學成本。但分科實習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學中很容易受??扑季S的局限,對學生實習中各專業的知識整合不足,畢竟患者不是按課本的??苼砩〉?。而且目前的就業環境對口腔全科醫師的需求也較高[6-7]。提出對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進行通科培養主要是基于傳統分科實習模式的不足,同時充分發揮醫院各科室專業間良好的協作傳統[8-10]。當然,在具體實施中,并非完全所謂通科,而是兼顧上述人類學習的規律,在實習的前3個月采取了類似分科實習的分專業接診患者,盡量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得到某一??撇僮鞯膹娀柧?,且事實證明了這一做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否則,因口腔各專業的操作各具特色,可能今天做了口腔修復的操作,才有一些體會,之后較長時間沒有這方面操作,剛積累的經驗又被慢慢淡化了。
3.2通科培養模式的不足及彌補方法在通科培養模式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對于一些疑難雜癥,患者常常首診去專家診室,如果是分科實習,專家教授常常會召集學生講授,無形中擴大了學生的視野。為了彌補此不足,綜合科的教師采取了定期請各專業專家為學生進行針對性講座的方式,專家們通過大量的圖片資料拓展學生的視野。綜上所述,在目前口腔就業環境和需求變化的大背景下,雖然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實踐教學普遍采用分科培養模式,通科培養模式的探討亦有其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