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治療經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總結分析中藥燙熨療法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臨床療效及經驗。方法將吳茱萸、肉桂、干姜、香附、延胡索、木香、陳皮等中藥按照3∶5∶6∶5∶3∶6∶6的比例,研細粉,取150g,加入海鹽250g,裝入20cm×30cm的藥袋中,將藥袋置于微波爐內,加熱約1min,溫度適宜時以臍為圓心敷于患兒腹部,每日1次,1周一個療程。結論中藥燙熨療法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療效顯著、方法簡便、綠色安全,為臨床治療本病開辟了中醫外治的新途徑,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兒腹痛;腸系膜淋巴結炎;中藥燙熨;腹痛;經驗總結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屬中醫“小兒腹痛”范疇,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升高,臨床多以腹痛為主要表現。本病常并發于上呼吸道感染或于腸道炎癥感染之后[1,2],腹痛反復發作,并可伴發熱、嘔吐、腹瀉等癥,遷延難愈,極大影響了患兒生活質量和生長發育。我科室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使用中藥燙熨療法治療本病的外治方法,臨床療效確切,總結經驗如下。
1病因病機
本病病因很多,外可為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內可因內傷飲食、熱結、蟲積、氣滯、血瘀等。首先,小兒臟腑嬌嫩、經脈未盛、形氣未充、衛外功能不足,常因調護不當、衣被單薄,風寒之邪侵入,結于腹部。同時,小兒本身脾常不足,加之小兒飲食不知自節,多貪涼飲冷,過食生冷瓜果,腸胃傷冷,中陽受戕,復感外寒。寒主收引,寒凝則氣滯,氣滯則經絡不通,以致氣機不暢,氣血壅阻。小兒稚陽未充,中焦虛寒,脾陽不振,腹痛因于寒凝氣滯者居多,從而導致食郁于胃腸,聚濕生痰,寒凝氣滯,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是以腹痛。正如《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幼幼集成•腹痛論治》亦云:“小兒腹痛,多由冷熱不調,冷熱之氣與臟腑相擊,故痛也”。再者,臍下少腹屬肝經,小兒肝常有余,易致疏泄失常,阻滯氣機,導致臍下、臍周、少腹疼痛。同時,臍部乃神闕穴,任脈要穴,匯聚小兒任脈之精氣[3],并與沖、督、脾、胃等經聯系密切,有“臍通百脈”一說,因而,如若神闕氣機不通則會影響身體多處經絡臟腑。總體來講,本病病機為外邪侵襲中焦,或內傷寒邪、飲食不調、肝氣不舒等,令氣機不利,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而致本病。
2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前多先有上呼吸道的感染或者腸道感染等疾病病史。本病的主要表現為腹痛,以臍周或少腹疼痛為主,可為隱痛或痙攣性疼痛,疼痛程度輕重不一,時間長短不一,多呈陣發性疼痛,疼痛多可耐受,上呼吸道感染時本病易發作或者加重,特別是本病患兒出現發熱時,多會伴腹痛或者腹痛癥狀加劇。部分患兒常伴有發熱、惡心、嘔吐、腹瀉或者便秘等。其他輔助檢查:高頻超聲提示同一區域腸系膜上有1個以上淋巴結顯像,長軸直徑>1cm或短軸直徑>0.5cm,縱橫比>2,或者淋巴結成簇排列,彩色多普顯勒血液顯像(CDFI)顯示淋巴結內血流增多。
3治療方法
本病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氣機不利,不通則痛,治以調暢氣機、行氣通絡止痛,我科室使用的中藥燙熨療法作為中醫外治療法,相比較西藥抗生素靜滴或者口服、以及中藥內服,治療本病療效好、患兒接受度高、治療方便(可帶回家治療)。藥物處方為:吳茱萸、肉桂、干姜、香附、延胡索、木香、陳皮等中藥按照3∶5∶6∶5∶3∶6∶6的比例,研細粉,取150g,加入海鹽250g,裝入20cm×30cm的藥袋中。使用方法:將配好的中藥袋放置于微波爐內,中火加熱約1min,以臍為圓心敷于患兒腹部,并將手放在藥包上輕輕用力按揉,剛開始中藥包溫度較高時,可放置被單等做適當間隔,避免燙傷,溫度合適時直接以肚臍為圓心放于患兒腹部皮膚上。藥袋不熱時繼續放置于微波爐內加熱,每次治療約需加熱3~4次。本療法每日1次,每次30min,腹痛劇可每日使用中藥包燙熨2次。1周為一個療程。方中延胡索辛散溫通,《本草綱目》稱其“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內外上下諸痛”,此藥既入血分,又入氣分,既能行血中之氣,又能行氣中之血,氣暢血行,通則不痛,是為君藥,同時,藥理研究證實延胡索具有顯著的解痙鎮痛作用。吳茱萸、肉桂、干姜溫通經脈止痛,為臣藥,香附、木香、陳皮理氣解郁、通經止痛,為佐藥,使以粗鹽,不但有中藥在皮膚的滲透性作用,還有將中藥和粗鹽加熱后的熱效應,共同起到行氣通絡止痛的功效。注意事項:不可空腹做;飯后約1h以后做;治療前后多喝溫水,治療做完后不可食冰冷食物、不可直吹空調、風扇。
4病案舉例
患兒梁某某,女,5歲3個月。2016年10月22日因“反復腹痛1月,加重1周”來診。1月前,患兒自皰疹性咽頰炎康復后開始反復腹痛,臍周多見、晨起痛劇,痛時持續幾秒或至幾分鐘,1周前食冰激凌疼痛加劇。現癥見:發熱,T38.3℃,腹痛,臍周痛劇,得溫則減,每于痛時持續4~5min,一天3~4次,納差眠可,大便溏泄,小便微黃,舌紅苔白,脈弦。查:咽紅,扁桃體腫大,雙肺呼吸音略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腹軟,無壓痛、反跳痛,無移動性濁音,麥氏征(-)。血常規示:白細胞8.5×109/L,單核細胞12%,中性粒細胞49%,淋巴細胞55%,血紅蛋白105g/L。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見提示:臍周可見多發散在腫大淋巴結,較大的約15mm×7mm、12mm×5mm,腫大淋巴結內可見條狀血流信號。予中藥燙熨包微波爐加熱后外敷腹部,5min后該患兒腹部疼痛明顯減輕,30min后無疼痛感。遂帶藥包回家自敷,1周后復診,腹痛完全消失,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提示未見腫大淋巴結。
5討論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亦稱Brennermann綜合征,是造成小兒反復腹痛發作的常見病因之一,其病變部位主要侵犯回腸末端以及升結腸部分的淋巴結,由于該區域淋巴結數目多,又因回盲瓣的關閉作用,使腸內細菌或者毒素的代謝分解產物在回腸末端停留時間延長,再加上小兒淋巴系統發育未成熟,腹壁相對較薄、屏障作用差,淋巴系統作為病原菌入侵的最初管道,在感染病原菌時,因腸系膜淋巴結的過濾作用,則會出現腸系膜淋巴結的腫大、充血,導致腹腔內出現炎性滲出液從而引起患兒腹痛,引發本病。中醫學將其歸為“腹痛”范疇。腹痛的命名,始見于《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曰:“厥氣客于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作為疾病論述,首見于隋代的《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中有“腹痛候”和“心腹痛候”。此后,歷代兒科醫籍中,多按“腹痛”或“心腹痛”定名而設專論。本病治療上西醫主要使用抗生素口服或靜脈滴注治療,痛劇者配合解痙止痛藥物,治療后其腹痛癥狀消失快,但容易反復發作,中醫臨床治療多采用口服中藥,2種方法均可見部分患兒哭鬧、煩躁、恐懼、抗拒。我科室采用的中藥燙熨療法自古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是中醫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此法在我國應用至少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最早的文字記載始見于《黃帝內經•調經論》“病在骨,淬針藥熨。”“病生于筋,并治之以熨引”,《韓非子•喻老》亦云:“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秦越人用熨法治療虢太子的尸厥病,是古代熨療經典案例。此后各朝醫家逐漸完善本療法,清代名醫吳師機將當時熨療的各種方法和配方全數記載于他的《理瀹駢文》一書中,并在民間流傳至今。我科室經過多年臨床實踐,總結出治療本病的中藥藥方,同時,使用微波爐加熱,方法簡單,較易上手。采用本法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首先,充分體現了中醫的近治原則,亦即選用疾病發病的鄰近部位治療本病,療效直接,加上藥物直接燙熨臍部及周邊,利用溫熱性作用,將藥物通過皮膚毛竅穿透進入經絡、血脈。其次,臍部亦名神闕穴,為任脈重要的穴位之一,與督脈相連,亦是沖脈行經之處,現代醫學表明,臍內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局部用藥吸收好,在此處及其周圍使用燙熨療法,藥物穿透力強、彌散快,可迅速被小兒身體吸收而發揮治療作用。再者,我科室使用燙熨療法,是結合現代人生活習慣,通過微波爐加熱中藥包,使藥包產生溫熱作用,溫則能散能通,取用溫中之法,使寒邪散越,陽氣敷布,經脈拘急得以舒展,中藥包含有大量理氣藥物,可理氣通滯使氣機疏通,血脈流暢,則腹痛可得緩解。同時,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刺激腹部相關腧穴不但可以加快胃腸蠕動,并有助于提高機體免疫功能[4,5],從而不僅可以疏通氣機以治標,更從根本上提高患兒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目的。另外,本療法的一個最大優勢在于操作簡便,患兒家長可將中藥燙療包帶回家自行燙熨治療。小兒在家中治療,環境熟悉,更易于接收,不易哭鬧,因而明顯減輕患兒痛苦,接受度較其他方法顯著增高。本病的預防、護理同樣重要,叮囑家長要保護患兒避免感受寒邪,使腹部保暖;注意飲食衛生,不宜過食生冷瓜果,不進食餿腐變質食品,治療周期內禁食魚腥海鮮;飯后稍事休息,勿做劇烈運動;劇烈腹痛或腹痛持續不止者應臥床休息,加強觀察,隨時檢查患兒癥狀體征,必要時及時做其他輔助檢查,以盡早明確診斷,排除其他疾病,做出及時處理。作為中醫學的外治法之一,中藥燙熨療法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療效顯著、方法簡便、綠色安全,無明顯毒副作用,并且省時省力,避免頻繁跑醫院,因而患兒及家長接受度高。中藥燙熨療法為臨床治療本病開辟了中醫外治的新途徑,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艷淑.銀翹散結止痛湯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4,29(1):75-76.
[2]趙學梅,高錦春,趙福.等.146例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診治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1,33(11):1085-1086.
[3]陳艷霞,毛娜,王紅娟,等.中醫推拿敷貼治療小兒秋季腹瀉50例[J].環球中醫藥,2011,4(2):136-138.
[4]丁偉,舒琴,班文明.桂枝加芍藥湯聯合紅外理療儀治療小兒腹痛(中寒證)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9):1593-1594.
[5]胡鈺,徐仕沖.中藥外治獨取神闕穴治療小兒腹痛28例[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4,37(1):36-37.
作者:李慧梅 單位: 欽州市中醫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