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螺旋CT增強掃描對結腸癌的診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臨床上采用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診斷結腸癌,分析其診斷價值。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結腸癌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并對影像資料進行處理檢查及分析,將其與術后病理結果作對比。結果:85例患者中共有40例患者為腫塊型結腸癌,24例為浸潤型結腸癌,42例淋巴結節轉移,術前病灶診斷準確性達到了100%,術前分期、術后分期二者符合率達到90.0%。結論:采用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診斷結腸癌,并對影像資料進行處理,在臨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在臨床診斷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結腸癌;診斷
結腸癌是一種消化系統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均發生了重大改變,結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也逐漸升高。傳統檢查方式有結腸氣鋇雙重造影、大便潛血試驗、纖維結腸鏡等已經不能滿足臨床治療上的需求,隨著螺旋CT的普及及圖像處理的逐漸完善,結腸癌診斷變得更加簡便、準確、全面[1]。本次研究收集85例結腸癌患者的影像學表現、CT腫瘤分期、病理結果等資料,其收治時間為2017年3月到2018年6月,采用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對結腸癌進行診斷,現在對其診斷價值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基線資料
共收集我院2017年3月到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結腸癌患者85例作為研究對象,均經手術、術后病理結果證實為結腸癌,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有腹部疼痛、腹瀉、消瘦、便血、腸梗阻等。其中男性41例,女性44例,平均年齡為(62±2.55)歲,病程在3周~4年之間,平均為(2.2±0.5)年。
1.2方法
1.2.1腸道準備在患者掃描之前1d進行常規腸道清潔,患者上床之前需口服清水500~800ml以充盈胃腔,上床取患者左側臥位,進行肛管插管注氣,注入氣體量應以患者感覺腹部微漲為準,保留插管,觀察定位像并調整充氣量,以自然擴張腸管,在局部薄層高分辨掃描之前,插管補充或減少充氣量,仔細觀察靶區腸壁收縮、擴張的程度,通過這種方式明確靶區腸壁的舒張情況。
1.2.2掃描方法采用GELightSpeed螺旋CT掃描,去患者仰臥位平掃,或進行直接增強掃描,采用高壓注射器注射碘海醇注射液100~150ml,滴注速度為2.5~3ml/s,在以病變區為中心情況下行動脈期掃描,延時時間為30~35s,靜脈期延時時間為80~90s,在患者一次性屏氣條件下實行全腹部掃描,在延時期間對靶區進行單層高分辨掃描,其層厚度在1.5~2mm之間,通過體位變換、腸管充其量調整,進行補充掃描。LightSpeed為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生產,管電壓是120kv,250mA,掃描厚厚度是10mm,螺距為2。1.3癌癥分期[2]手術之前采用Thoeni分期法進行分期。Ⅰ期為結腸癌被局限在腸腔內部,且腸壁無增厚;Ⅱ期結腸癌無侵犯,腸壁增厚;Ⅲa期為腸壁增厚且侵犯鄰近組織,未侵犯到腹壁或盆壁;Ⅲb腸壁增厚,并侵犯到腹壁或盆壁,未向遠處轉移;Ⅳ期為有遠處臟器轉移。
2結果
2.1結腸癌患者的螺旋CT
動態增強掃描征象85例結腸癌患者中,2例升結腸局部有腸壁僵硬現象,其舒張度與正常腸管相比明顯更低,其強化也較為明顯,腸管厚度是2.2mm,上限為3mm;3例降結腸,腸腔內壁有直徑<2.4cm小結節,結節強化明顯,與結腸壁鄰近,舒張度較差,腸腔不狹窄,2例升結腸。共有77例腸腔狹窄者,分別為23例升結腸、19例結腸肝區、9例結腸脾曲、10例降結腸,其余16例為乙狀結腸。40例結腸癌患者有腫塊型表現,腫塊強化不均,多數為偏心性生長,呈現出菜花或分葉狀,整體外形不規則,8例腫塊表面有潰瘍出現,4例腫塊直徑>5cm,且中央部位呈現出液化壞死現象;30例結腸癌腸壁有環形或半環形表現,有不均勻增厚,其厚度在3.1~5mm之間,其中共有22例增厚腸壁的密度比較均勻,CT值在28~38HU,有明顯強化表現,CT值為48~62HU,1例呈現出液樣密度,診斷為結腸黏液樣腺癌。在85例結腸癌患者中,共發現80處癌灶,其中升結腸癌3例、降結腸癌2例分別發現有4處病灶。85例患者所有病灶均與手術所見保持一致,病灶顯示準確率達到了100%。
2.2患者臟器受侵犯與轉移
7例患者病灶在腸腔內部局限,其腸壁的厚度均<2.1mm,其周圍脂肪之間有清晰的間隙;40例結腸漿膜面呈現出毛糙的狀態,脂肪間隙比較混濁;24例患者腸腔內部從漿膜層突出,成為腔外腫塊,并與前腹壁經過條索狀陰影連接,腹膜呈現出餅狀、條狀改變;12例患者肝轉移,其右肝或全肝出現圓形低密度的陰影,共有10例患者出現典型“牛眼癥”,1例患者朝腎上腺結節轉移;經螺旋CT診斷,共有淋巴結節轉移42例,淋巴結節短徑超過15mm的共有19例,呈現出多結節與多發結節融合狀,淋巴結節短徑未達到15mm的共有25例,這些患者呈現出多個結節狀,經過強化之后其中央密度比較低。
2.3螺旋CT
術前分期、術后病理分期比較共有7例螺旋CT分期被粘膜層局限(T1),術后病理分期共有7例T1期,術前螺旋CT診斷有11例為腸壁漿膜層光滑,術后病理分期共有9例T2,術前螺旋CT共有31例Ⅲa期,36例Ⅲb期,術后病理分期共有15例Ⅲa期,26例Ⅲb期,術前螺旋CT分期共有5例為T4,這一點與術后病理分期一致。總體上來看,共有螺旋CT分期偏低10例,分期準確率達到了90%以上。
3討論
結腸癌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該病臨床診斷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結腸鏡、鋇灌腸檢查[3],但是上述檢查方法只能顯示出患者結腸腔內情況,不能對腔外的病變情況進行顯示,同時利用結腸鏡檢查患者需要承受一定痛苦,很多患者都難以承受,并且不容易通過高度狹窄腸腔,加上腸腔、腸道痙攣都比較狹窄,也可能會造成檢查的失敗[4]。傳統單層CT掃描可以達到診斷結腸癌、直腸癌的目的,但是由于其掃描厚度較大,大大降低了對病灶大小檢查的準確性,容易造成漏診[5]。螺旋CT在檢查中體現出檢查快速、無禁忌癥、密度分辨率高、患者痛苦小等優點,應用重建技術還能有效彌補檢查方式空間分辨力低的不足,不僅可以將腸腔內部的病灶顯示出來,同時還能將腸壁、腸壁以外的情況顯示出來[6],并提供病灶侵犯淋巴結、周圍組織及遠處轉移的情況,其高分辨薄掃有利于提升診斷準確性。由此來看,在結腸癌臨床診斷中,螺旋CT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相關研究稱,在運用動態增強掃描技術時,利用動脈期不僅可以對腫塊動脈血供、鄰近動脈進行觀察,同時還能對淋巴結是否發生轉移進行診斷[7]。結腸充氣技術的應用可以減少X線輻射量,對細微結腸漿膜面的光滑度進行準確診斷。本組資料中共有36例通過漿膜面異常情況診斷病灶已經侵犯了鄰近組織。腸腔為空腔臟器,其腸管的形態與位置都是不恒定的,這種情況下顯示腸壁滯留病變就受到了限制,研究過程中盡量擴張結腸,為調整充氣量提供了空間,可見其在診斷小病灶上存在一定獨到之處[8]。結腸癌局部侵犯會沿著腸管的縱向擴散,突破漿膜層之后侵犯鄰近組織,體現了結腸癌病變發展的多向性特點,臨床診斷中可以利用多平面、多角度重建觀察病灶,診斷病變的形態、部位、范圍,特別是可以診斷出腸環受到侵犯的范圍、腸管受到侵犯的長度以及病變段腸壁漿膜面受到侵犯的情況,是否出現腸系膜增厚、網織狀血管、淋巴結增多或重大等,上述方面均可以得到更多信息。總之,采用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可以直觀的、細微的、全面的診斷出結腸癌病變,與其他診斷方式相比,這種診斷方法的臨床診斷與分期都更加準確。
參考文獻
1陳義磊,劉浩,盧虹,沈靖.進展期結腸癌局部浸潤的多排螺旋CT表現與病理學TN分期對照[J].淮海醫藥,2018,36(03):303-306.
2陸舜欽,管竹春,鮑麗娟.螺旋CT三期增強掃描在結直腸癌診斷及分期中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03):100-102.
3岑峰,張鋒玫,覃求,黃軍榮.改良64層螺旋CT仿真內鏡技術在中青年結腸癌診斷中的臨床研究[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27(01):5-8.
4全國彪,張康勝,溫志玲,歐春燕,陳俏倩.多層螺旋CT在結腸癌術前診斷及分期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7,18(05):396-398.
5歐鴻儒,賈紅明,張冠業,簡堅成,鄧博,袁建青.結腸癌侵犯漿膜面的多層螺旋CT表現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J].廣東醫科大學學報,2017,35(04):441-444.
6孟雷,李艷彬,許崇永,都繼成.MSCT平掃加增強檢查聯合后處理技術在結腸癌術前診斷及分期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10):138-141.
7孟雷,李艷彬,許崇永,都繼成.低張水灌腸螺旋CT雙期增強掃描對結腸癌的診斷價值及臨床分期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17,22(01):175-176.
8徐凡,郭媛,吳梅,吳紅珍,江新青,孔慶聰.320層螺旋CT動態增強掃描對影像學表現不典型轉移性肝癌的診斷價值[J].中華肝臟外科手術學電子雜志,2015,4(02):100-104.
作者:曾龍 單位: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