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構理論視角下的內科護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高等護理教育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護理本科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內科護理學”教學現狀并不樂觀。其一,教學模式單一,主要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加之教學內容繁多、學時緊、教學進度快,整堂課呈現“滿堂灌”的特點,學生自學和討論的時間少,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團隊意識。其二,由于教學手段和方法較少,缺乏大量生動、易于理解的動態音像資料、直觀性差,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課堂氣氛呆板,影響學習效果。其三,因師資力量缺乏、教學經費不足等,教學活動多在教室內完成,沒有條件讓學生時時到醫院見習進行實景教學,學生沒有臨床護理經驗,又要接受本門課程要求的臨床實踐知識,抽象難懂、枯燥乏味[3],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厭學心理。如此種種,均有礙于學生臨床思維及綜合能力的培養,致使其進入臨床后動手能力差,團隊協作意識不足,不善與人溝通,醫護關系、護患關系緊張,“高分低能”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探索一套科學、合理、適用的教學模式,來改善本科內科護理學教學現狀勢在必行。
二、基于建構主義的內科護理學教學設計
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教學過程包含“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基于此,筆者所在教研室嘗試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見圖1)于內科疾病教學中,通過情境創設,力圖還原臨床真實場景,以培養和提高護生的創新思維和協作學習能力。本文將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例設計教學內容。
(一)分析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分析教學目標是為了明確學習主題及要求。“消化系統疾病”教學目標的確定分兩步完成。1.分析整章課程的教學目標。消化系統疾病是內科護理學的重點章節,其教學內容分為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兩大體系。學習該系統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樹立“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觀,掌握臨床消化內科常見多發病的基本理論知識、護理實踐操作,熟練運用護理程序準確評估病人的健康狀況,培養科學的臨床思維及團隊協作意識。2.確定各教學單元的教學目標。結合以往教學經驗,以上述目標為基礎,我們對整章課程進行歸納、分類、整理,將其分為兩大不同的教學單元,即消化系統概述和消化系統各論。在教學中進一步梳理出各單元所涵蓋的知識點和具體目標。消化系統概述是整章的總述,介紹了本系統的常見癥狀與體征。消化系統各論是整章的主體,主要闡述臨床消化內科常見、多發疾病的護理。根據護理專業本科培養目標及執業護士資格考試大綱,通過分析確定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惡心與嘔吐、吞咽困難、腹痛、腹瀉與便秘、嘔血與黑便、黃疸等的定義、病因、臨床特征、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掌握常見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肝硬化、急性胰腺炎、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等的病因及誘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并發癥、輔助檢查、治療及搶救配合原則、常用藥物及療效觀察、護理措施和健康指導;(2)技能目標———培養護生運用護理程序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為患者制訂一套完整的護理計劃及保健方案。
(二)創設臨床情境建構主義指導下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習環境的設定,而情境創設則是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對學生臨床思維培養的最佳方法莫過于讓其身臨其境。在實際教學中,緊扣教學目的,或請學生列舉生活中與疾病相關的案例,或以角色扮演,或應用現代技術將呆板的文字轉化為生動、直觀、形象的聲音、圖片及動畫,或組織學生親臨病床等方式,盡可能為學生營造一個接近真實的臨床護理情境,激發有效聯想,提高學習興趣,使其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發現和同化新知識。例如在講授“肝硬化病人的護理”一節時,教師采編醫院臨床資料進行一定修飾后作為授課案例,應用多媒體形式導入課堂,為教學的深入進行做鋪墊。針對所創情境,教師提出與本節課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問題,如“你認為患者是肝硬化,依據是什么”、“引起肝硬化的病因有哪些”、“肝硬化失代償期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可能會出現哪些并發癥”、“該患者應如何護理”等作為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主題,以達到學習任務的呈現。
(三)自主學習與協作會話自主學習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的核心,也是學生協作會話的基礎。在面對學習主題時,學生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查閱相關信息資料,甄別當前擬解決的問題,經過邏輯推理,初步形成假設制定解決方案。教師在自主學習設計中主要起引導作用,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其自主分析探索,同時給予適時的提煉和概括,以幫助學生依據實施中和實施后的反饋信息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如在“肝硬化病人的護理”一節,教師以案例為模板提出問題,呈現出學習任務,啟發學生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如書籍、文字資料、音像資料、CAI及多媒體課件、網絡信息等自主閱讀、思考、調查訪問,收集與本學習主題有關的信息,進而對肝硬化形成自己的初步認識,若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資料的獲取、問題的分析確有困難,教師應予以適當幫助。協作學習是建構主義教學觀的重心,可以是師生間的合作,也可是學生間的合作。在教師的組織下,圍繞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生群體進行探索協商,彼此交流,相互溝通。我們將學生分成5-8人一組,組內成員就肝硬化常見并發癥的誘因、臨床表現、護理中的注意事項等問題各抒己見,互相反饋信息、評價,小組內部意見一致后,委派代表演示,進行組間比較、提問、討論,教師認真傾聽每組同學的發言,根據他們的展示及時提出問題并給予引導總結,以進一步完善和加深學生對疾病的認識,提高準確判斷疾病的能力。
(四)評價學習效果,實現意義建構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設計須兼顧全面、主觀與客觀的原則,且應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故該模式可采取個人自我評價、小組對組內成員評價以及教師評價三者結合的方式進行。相關理論知識,可在題庫中隨機抽取一些測試題,測試學習效果。相關實踐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小組評價為佳,如評判“對肝硬化腹水病人行腹腔穿刺術的護理配合”效果,在模擬病房,由一位小組成員對模擬病人進行操作,結束后由組內集體討論評價,教師全程參與糾正總結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對教學形式的贊同情況,由教師設計問卷于課后發放學生調查評判。根據評價結果,針對學習中的薄弱環節補充學習材料和強化練習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糾正原有的錯誤理解或片面認識,深化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三、結語
我們運用新教法在3個本科護理班的“內科護理”教學中實踐,并對護生就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認可度進行了調查。護生普遍認為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更能提高學習興趣,調動主觀能動性,有效激發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鍛煉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臨床思維,培養協作互助精神,表示在學習過程中豐富了不少護理專業知識,甚至還有部分學生常在課后與老師探討學習臨床課的心得與方法。一方面,筆者也在探索新教法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導向的教學設計順應了教學改革的要求,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宗旨,為引導學生由知識型向能力、素質型轉型[5]及畢業后自學能力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國內高校多實行大班制教學,學生人數眾多,加之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的限制等因素,使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推行困難重重。鑒于此,筆者建議:教育管理層可考慮出臺相應政策來控制本、專科招生人數以實施精品教學;增加經費投入充實圖書館、網絡數據庫等教學資源;改革學科課程設置,精簡學時、適當合并課程,加強臨床實踐教學、開設重要選修課以開拓學生視野;鼓勵中青年教師、骨干教師通過進修、培訓、學歷提升等方式豐富專業素養,提高教學水平。而一線教育工作者則應根據學科特點,在日常教學中選擇合適章節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完成教學,逐步積累經驗,進而促進新教法的全面實施。
作者:許毅冉伶單位:成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