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潛水醫學教學的前景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劉文武陶恒沂鄭娟劉昀李潤平徐偉剛劉刊單位:第二軍醫大學海軍醫學系潛水醫學教研室上海
多年來,我國潛水醫學教育的主要對象是海軍醫學系本科生,作為一門軍事醫學課程進行普及性的基礎知識教育,基本上沒有涉及實踐能力培養。雖然早在上世紀80年代,潛水醫學即被確定為碩士學位授權學科,但是,該學科被定位為基礎醫學,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訓練,對潛水及高氣壓醫學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因此,畢業研究生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時,一方面常因為缺乏臨床實踐經驗而無法勝任臨床一線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沒有專業上的一技之長無法獨當一面,還有部分研究生在擇業時面臨就業困難不得不轉行,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如何改進我國的潛水醫學教育,培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潛水醫學人才是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介紹了澳大利亞及新西蘭麻醉學院(AustralianandNewZealandCollegeofAnaesthetists,ANZCA)的潛水及高氣壓醫學培訓課程,借以反思我國現行的潛水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加強潛水醫學教學中的實踐能力培養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1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潛水及高氣壓醫學培訓課程介紹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潛水及高氣壓醫學教育以醫學專業學會———南太平洋水下醫學會(SouthPacificUnderwaterMedicineSociety,SPUM)為主導,由經過SPUM認證的醫學院校和有條件的醫院共同組織實施。其中由澳大利亞及新西蘭麻醉學院開展的“潛水及高氣壓醫學文憑”培訓課程頗具代表性,該課程為高級學員及相關專業的教員提供內容廣泛的有關潛水和高氣壓醫學病人處置的實踐經驗培訓,幫助他們掌握高壓氧治療指征及標準,可授予參加其為期18個月培訓課程的學員“潛水及高氣壓醫學文憑”。
1.1培養目標
澳大利亞及新西蘭麻醉學院的課程旨在培養潛水及高氣壓醫學高級專業人才。具體培訓內容包括:病人評估、高壓氧治療、潛水醫學、創傷管理、并發癥、適應癥及禁忌癥、科學研究及發展方向等七個部分,每個部分均有詳盡的培訓大綱。通過培訓要求取得文憑并通過SPUM認證的學員具有如下能力:①深刻理解高氣壓物理環境;②具有評估、診斷、選擇、治療和預后評估,并提出高壓氧治療建議的能力;③具備診斷和處理高壓氧治療并發癥的能力;④具有探查和處理高氣壓相關病人的能力,包括胸部引流,經皮氧分壓監測和適潛評估;⑤深刻理解潛水環境及安全潛水活動;⑥身體條件能夠適應高氣壓環境;⑦理解安全有效的高氣壓治療的管理及質量管理;⑧理解潛水及高氣壓醫學相關的研究過程[1]。
1.2課程特點
1.2.1培訓方式靈活申請者可接受為期18個月的全日制培訓,通過考核后獲得“潛水及高氣壓醫學文憑”。此外,也可以通過參加業余培訓取得文憑,但是必須在注冊后10年內完成所有課程要求的內容。培訓過程允許中斷,只要所有課程內容在注冊后10年內完成即可。對于注冊前已學習的內容,允許對三個月以內學習過的內容進行認可,前提是必須提交學院批準。
1.2.2培訓計劃完善ANZCA潛水及高氣壓醫學課程將按下述大綱培訓,主要包括理論課程、臨床實踐及科學研究三項內容。正式理論課程要求。為了體現潛水及高氣壓醫學包含的兩個子學科,學員必須完成兩個階段的正式培訓,每一階段至少學習2周。一個階段以潛水醫學為主(如,阿德萊德皇家醫院的課程),另一階段以高氣壓醫學為主(如澳大利亞及新西蘭高氣壓醫學組織的課程),每個課程都必須達到SPUM證書要求的最低標準。學員必須在ANZCA培訓的前期學完其中一個階段的課程,另一階段可以在培訓結束前任何時間完成。
正式理論課程的總學時共計4周,由本領域的專家授課。臨床實踐的具體要求。根據SPUM的要求,學員必須有6個月正式的高氣壓醫療單位全職工作經歷,以及相當于1年的在ANZCA集團下屬機構的實習經歷,即共計18個月的潛水及高氣壓醫學臨床實踐培訓。學員也可以選擇更長的培訓時間,只要總學時相當于18個月即可。除了對學習時間的要求以外,每個學員還要保存自己的學習記錄冊,記錄必須完成的實踐內容的最少任務量,每項記錄都要有指導老師簽字確認。
科學研究的要求。學員完成下列任何一項都可達到ANZCA“潛水及高氣壓醫學文憑”的科研工作要求:①取得SPUM潛水及高氣壓醫學證書(必須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取得該證書)。②完成符合學院《正式項目指南》規定的潛水及高氣壓醫學相關的正式研究項目。考核評估。考核評估合格的條件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培訓及科研工作。申請人必須順利完成相當于18個月的培訓,其中必須至少有12個月在ANZ-CA認可的高氣壓醫療單位進行,同時必須完成規定的科研項目。第二部分是完成培訓記錄。第三部分是順利通過培訓結束前進行的考試。這項考試涉及的內容包括培訓課程表內羅列的全部知識。在參加考試前,學員還必須:①獲得初級專業資格;②完成至少相當于12個月的潛水及高氣壓醫學培訓;③完成潛水及高氣壓醫學正式研究項目。
從上述介紹中可以看出,ANZCA課程的目標是培養潛水及高氣壓醫學的高級專業人才,除了要求受訓者掌握全面扎實的潛水及高氣壓醫學理論以外,非常注重實踐技能的培訓,對于培訓的效果也有明確的考核評估標準,接受培訓并通過考核的受訓者可以勝任水下及高氣壓醫學的臨床實踐工作,充分體現學以致用的教育本質。
2對我國潛水醫學教育的思考
2.1學科設置之困
目前,我們國家潛水醫學專業人才匱乏,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在于當前潛水醫學的學科定位與設置存在問題。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于1997年6月聯合下發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潛水醫學的學科定位從屬于二級學科“航空、航天與航海醫學”,而后者所屬的一級學科為基礎醫學,此種學科設置造成潛水醫學的實用性屬性被嚴重忽視。在本科生階段,潛水醫學作為一門軍事醫學課程來學習,而在研究生培養階段幾乎完全變成了基礎科研培訓,由此造成研究生的潛水醫學專業理論欠缺,專業技能空白。畢業研究生被授予的是“航空、航天與航海醫學科學學位”,該學位名稱既不能體現潛水醫學的專業屬性,也無法體現出潛水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這兩個子學科之間的共生關系,這一點與國外有著顯著差別,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把潛水醫學與高氣壓醫學并稱為潛水與高氣壓醫學,美國則稱為水下與高氣壓醫學,這樣更能體現這兩個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系,而我國將潛水醫學定位為基礎醫學,把潛水醫學與高氣壓醫學截然分開的學科劃分,造成教師隊伍長期脫離臨床實際,實踐能力顯著下降,不僅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同時也無法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即使具備參與潛水醫學實踐的能力,也沒有合法的身份保障。
2.2培養模式之憂
我國的潛水醫學人才主要來源于繼續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培養。但是,參加潛水醫學繼續教育的學員來源復雜,由于沒有資質要求,相當一部分學員基礎知識薄弱,甚至沒有醫學學歷,對于短期內掌握潛水醫學理論存在困難,同時,培訓機構在實踐技能培訓上也缺乏足夠的條件支撐,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培訓效果。而本應成為潛水醫學高級人才培訓平臺的潛水醫學研究生教育卻是以科研培訓為主,在培養過程中沒有系統的潛水及高氣壓醫學理論和實踐技能培訓及考核,專業技能的培養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由于培養方式與實踐工作的脫節,畢業研究生基本上無法勝任潛水和高氣壓醫學工作,在面臨職業選擇時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部分學生雖然進入醫療機構從事臨床工作,卻不得不從接受住院醫師培訓開始。還有部分研究生畢業后從事基礎研究或繼續攻讀其他專業的博士學位,結果是雖然多年來培養了不少潛水醫學專業研究生,但是真正從事相關工作的屈指可數,因此,國內具有潛水醫學實踐能力的人才仍然處于緊缺狀態。
2.3評價體系之傷
考核評估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但是在SCI考核標準大行其道的形勢下,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正不斷地向基礎研究方向上傾斜,專業學位與科學學位兩種培養模式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在醫科院校基礎部各實驗室里活躍著大量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身影,這種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潛水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如果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強調實踐技能培訓,那么按照現行研究生畢業評價標準,不做基礎研究,不發表SCI論文,往往造成學生無法按時畢業,無法留校,甚至就業困難。因此,作為學生和指導教師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基礎研究中去,這實屬無奈之舉。如此為SCI而科研的結果是造成潛水醫學人才隊伍實踐能力的普遍下降,也使我們培養的研究生無法成為具有實際工作能力的潛水醫學人才,嚴重背離了國家為滿足社會對高級實用型人才的需要所做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初衷。同時,由于我國沒有潛水醫師資格認證制度,接受潛水醫學專業培訓的學生無法取得潛水醫師資格,這也成為他們從事潛水醫學工作的重要障礙。
3關于改進我國潛水醫學教育,提高實踐工作能力的設想
3.1調整潛水醫學專業的學科設置
首先,要進一步明確潛水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醫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滿足社會對高層次醫學人才的需求,社會需要的不是僅有理論知識和科研技能的醫學生,而是具有較強臨床能力的醫生。堅實的理論和基礎知識固然是成為一名好醫生的基礎,而扎實的臨床技能才是成為一名合格醫生的必備條件[2]。因此,無論是從科研能力還是從臨床能力上看,目前的培養模式都無法滿足社會對潛水醫學人才的需求。改變當前潛水醫學的學科定位,在學科設置上進一步突出其實用性學科屬性,同時順應國際潮流,將高氣壓醫學與潛水醫學合并是大勢所趨,這對于提高人才隊伍的整體實力,加強高級專業人才的儲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2改革潛水及高氣壓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ANZCA的課程通過全日制培訓和學制靈活的繼續教育即可完成培養高級實用型潛水醫學人才的目標。而我國目前的潛水醫學繼續教育還處于培養初級潛水醫學人才的水平,同時研究生教育尚不能培養出合格的潛水醫學高級人才,因此,筆者建議改變當前的潛水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將潛水醫學碩士科學學位改為專業學位,博士學位繼續作為科學學位的分階段培養模式。適當壓縮碩士研究生培養階段的基礎研究工作比重,將主要精力放在潛水及高氣壓醫學的臨床實踐上,同時將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和執業醫師資格相掛鉤,要求研究生在畢業前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從而大幅提高研究生的就業競爭力,為社會培養應用型醫學人才。而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培養仍以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為重點,通過以潛水醫學為核心的基礎和臨床課題的科研工作推動本學科的長遠發展。
3.3建立健全有效的評價機制
當前我國潛水醫學培訓的考核重點在于專業理論和科研能力,尚缺乏系統的專業技能考核,部分學生雖然取得了研究生學歷,但是并不具備與學歷水平相應的專業能力。為提高潛水醫學的教育水平,應在加強潛水醫學實踐技能訓練的同時,建立統一、嚴格、具體的考試和考核制度,細化量化考核指標,建立實踐過程跟蹤制度,強化過程管理,加大對實踐技能培養效果的評估力度。這方面,ANZCA的形式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他們不僅對受訓者的資質有明確要求,而且對受訓者要達到的能力目標有詳細而具體的要求,考核的量化指標非常明確,并緊密結合臨床實際,學習過程跟蹤機制完善,對于參加最終考核的資格有非常明確的要求,這一系列做法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快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權益的維護對潛水技術的需求日益強烈,作為潛水技術重要保障力量的潛水醫學人才隊伍建設正逐漸受到關注,如何培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潛水和高氣壓醫學人才是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在當前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培養機制的情況下,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管理機制,例如通過行業協會來規范潛水醫學職業化培訓是一條可能的途徑,同時,各相關單位及行業內專家應積極推動潛水醫學專業的學科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并爭取早日建立潛水醫師資格認證制度,為培養潛水醫學高級專業人才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