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腫瘤手術護理干預預防靜脈血栓形成觀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胃腸道腫瘤手術護理干預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2月—2018年12月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30例胃腸道腫瘤患者,按照拋幣法將兩組患者分別納入干預組和對照組,在圍術期,予以對照組優質護理,而干預組在此基礎上,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為重點,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術后下肢腫脹情況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結果干預組患者術后下肢水腫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和對照組相比均更低;干預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護理滿意度更高,兩組之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開展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保障康復效率,讓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
關鍵詞:胃腸道腫瘤;手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干預
惡性腫瘤是預后較差的疾病類型,胃腸道腫瘤近年來有較高發生率,此類患者若符合手術治療指征,手術是常用且有效的治療手段[1]。患者受到自身狀況、手術創傷等因素影響,術后有并發癥發生風險,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較常見,對患者恢復和預后造成了不利影響,幫助其提高預防效率和恢復效率,是護理工作的重點。該文以2017年2月—2018年12月為研究時段分析了胃腸道腫瘤手術護理干預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篩選符合入組標準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30例胃腸道腫瘤患者,按照拋幣法,將兩組患者分別納入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均有75例患者。干預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是40/35;年齡45~73歲,中位年齡(53.47±4.71)歲;其中有39例胃部腫瘤,36例腸道腫瘤。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比例是42/33;年齡45~71歲,中位年齡(52.38±4.26)歲;其中有40例胃部腫瘤,35例腸道腫瘤。收集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并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此次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2)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有一定配合能力。(3)患者病情與胃腸道腫瘤診斷標準相符。(4)患者符合手術治療指征,均接受手術治療。(5)患者無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未合并其他類型腫瘤。排除標準:既往存在栓塞病史患者;存在血壓疾病患者;有肝腎功能障礙患者。
1.3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手術治療,在圍術期,予以對照組優質護理,而干預組在此基礎上,以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為重點,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主要方法如下。
1.3.1術前護理干預(1)風險評估,掌握患者各方面的資料,為其建立獨立的檔案,并結合診治情況、手術方案進行風險評估,及時發現可能影響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因素,制定個體護理方案,幫助患者積極預防。幫助患者進行充分的手術準備,對存在的異常血糖、血壓水平進行調節。患者接受手術前12h,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用于對術后下肢靜脈血栓進行預防。(2)進行健康宣教,在合適的時間為患者普及疾病知識,告知手術的意義,說明手術的過程,講解如何進行手術準備和配合施術。說明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嚴重時,與其共同分析誘因,告知發生后的表現,指出如何進行有效的預防與護理,強調積極配合護理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要意義。(3)心理護理,在護理工作開始時注意和患者直徑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多關心患者,給予其及時的安撫,了解患者的需求,盡量予以滿足。將診治情況如實、及時的向患者說明,消除其對手術和治療的顧慮。
1.3.2術后護理干預(1)綜合護理,手術完成后,對患者各項生命指征進行觀察,每隔一段時間對患者下肢狀況進行檢查,記錄其下肢皮溫、膚色、維度,了解患者的反饋,掌握其是否有局部壓痛、腫脹、酸痛,若有異常,及時匯總并報告醫生。做好體位護理,患者術后6h內予以平臥、去枕,6h后定時幫助其定時改變體位,注意保持低于45度的體位變化角度,以利于靜脈回流。鼓勵患者增加飲水量,以促進血液粘稠度下降。提醒患者及時排便,并對便秘進行積極預防。(2)術后幫助患者定時對下肢機體進行按摩,以促進下肢靜脈回流與血液循環,按摩過程應由小腿的遠端起始按順序進行,由下到上,對局部肌肉進行擠壓、按摩,注意按摩幅度與動作要把握好,保持適中。若患者具備尚佳的活動能力,鼓勵其對下肢進行自主活動,教會其如何進行科學的早期功能鍛煉,開始時可指導患者進行下肢被動性的外展與外旋鍛煉,再引導患者進行主動的踝關節活動(跖屈、背屈、內翻、外翻等),逐漸指導患者進行局部肌肉收縮鍛煉,從而緩解血管痙攣、促進炎性吸收。(3)用藥干預,手術后將患者的肢體合理放置,術后靜脈用藥需避免經下肢途徑給藥,注意盡量不選擇能夠刺激血管的藥物,若必須要應用,需先進行稀釋處理。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多種因素影響下會分泌大量的兒茶酚胺,也使血小板聚集狀況加重,在很大程度增加了形成血栓的風險,所有需給予患者術后預防性的抗凝治療,根據醫囑合理用藥,嚴格把控用藥的時機、劑量,注意藥物注射時對進針深度進行合理控制,用藥后穿刺處不要用力按壓。患者應用藥物后,增加觀察頻率,及時對不良反應進行處理。
1.4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護患下肢水腫發生情況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通過問卷形式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1.5統計方法此次研究獲得的數據資料均輸入SPSS16.0統計學軟件實施分析、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用[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水腫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干預組患者術后下肢水腫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和對照組相比均更低,兩組之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干預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護理滿意度更高,兩組之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屬接受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發生后對患者影響嚴重,主要癥狀表現是下肢劇烈疼痛,在步行時疼痛變重,一般輕度病情患者會有下肢腫脹、沉重無力狀況,若病情嚴重,能導致患者發生靜脈功能障礙,甚至有致殘乃至危及其生命的風險[2]。因此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因素,主要有:(1)血栓病史,通常有血栓病史的患者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較高。(2)年齡,雖然此癥能發生于多個年齡段,但患者年齡越高發生率則越高。此外,高齡患者往往會合并多種基礎疾病,也會增加發生風險。(3)術后制動,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會影響血流,增加發病風險[3-4]。胃腸道腫瘤是臨床常見的腫瘤類型,若患者符合手術治療指征,多主張行手術治療,這對患者的預后有重要的意義。胃腸道腫瘤手術對患者影響較大,也使得這類患者存在較多的形成血栓的危險因素,主要有:此類患者手術范圍偏大,常需要大范圍清除盆腔、腹腔淋巴結操作,能損傷血管壁,不僅是對血小板聚集的促進,也降低了纖維蛋白溶解機能[5];患者術前需要進行灌腸、禁食等準備,能導致機體水分不足,施術過程予以輸血,會增加血栓形成風險;施術過程患者處于截石體位,壓迫下肢血管,且術后有感染風險,能導致外源性凝血系統被激活,對血栓形成予以促進[6];胃腸道腫瘤患者需要進行腸外營養,還要留置各類引流管,或靜脈應用化療藥物,會損傷血管壁,容易形成血栓[7]。傳統護理,針對此癥往往缺乏針對性的預防策略,也沒有細化的護理措施,也沒有對患者的認知程度和心理狀況予以足夠重視,使得預防效果不盡如人意[8]。由此可見,實施更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對于胃腸道手術患者是重要且必要的。該文干預組實施護理干預,在術前幫助患者進行綜合評估,發現風險因素并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為高效預防打下基層;進行高效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提高對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重視,提高配合度與積極性;術后做好飲食、體位、病情觀察等多方面護理,指導患者進行科學、系統的活動鍛煉。
結果:
干預組患者術后下肢水腫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和對照組相比均更低;干預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護理滿意度更高,兩組之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開展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保障康復效率,讓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
參考文獻
[1]李曉雯.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的量化分析及護理探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19):27-28.
[2]夏燦燦,江志偉,王剛,等.胃腸道腫瘤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的量化研究及護理效果[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6,29(4):411-415.
[3]文麗君.全方位優化護理在消化道腫瘤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中的應用[J].哈爾濱醫藥,2016(1):92-93.
[4]雍秀偉,袁萌,賈琳,等.預防腹部腫瘤患者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對策[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5(9):1132-1134.
[5]李萍.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6(13):223.
[6]樊雷.2種機械方法預防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效果比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4):2701-2702.
[7]吳貴陽,葉甫波,陳國平.胃腸道惡性腫瘤腹腔鏡手術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8,26(11):673-679.
[8]趙瑩,高迪,張曉銳.OEC管理模式對胃腸道腫瘤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8):910-912.
作者:王艷霞 單位:臨朐縣海浮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