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案例臨床觀察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觀察踝關節骨折患者并發下脛腓骨分離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某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3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照不同手術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組,A組為短肌腱移位手術方式治療,B組以骨膜移位手術方式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結果:B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短于A組,并發癥情況低于A組,手術優良率高于A組,結果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踝關節骨折患者并發下脛腓骨分離,采取骨膜移位手術治療效果顯著,且可縮短患者骨愈合時間,且并發癥率低。
關鍵詞:踝關節骨折;下脛腓骨分離;手術治療
踝關節骨折在臨床以及生活當中都比較常見,多是受到外力作用或者間接暴力造成,如交通事故、重物砸傷等導致踝關節骨折。其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為踝部有劇烈疼痛、畸形、腫脹以及皮下淤血等,依據患者踝關節骨折發生原因可具體分為內翻、外翻、外旋等多種骨折,并且有輕中重度之分[1~3]。根據臨床經驗,踝關節骨折患者也容易出現下脛腓骨分離的情況,而該情況對踝關節的穩定性具有較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加大手術治療的難度。就踝關節骨折并發下脛腓骨分離的手術治療,本院此次就不同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進行了觀察,現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3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為觀察對象,按照患者手術治療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A、B兩組(各15例)。A組患者當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齡(32.5±4.7)歲,其中左踝關節骨折7例,右踝關節骨折8例,患者下脛腓骨分離依據Lauge-Hansen分型,I~V型分別為1例、3例、6例、5例;B組患者當中,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齡(32.1±4.3)歲,其中左踝關節骨折6例,右踝關節骨折9例,患者下脛腓骨分離依據Lauge-Hansen分型,I~V型分別為2例、4例、7例、2例。兩組患者分組后的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A組患者主要采取短肌腱移位手術方式治療,具體手術操作如下:患者均進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臥踝關節為中立位,手術從腓骨的短肌腱近端截斷外側半肌腱,并向下將其游離至踝關節平面相距0.5cm的位置,而后于腓骨前后緣間鉆出一個骨髓道,而后再經由絲線的引導,并編織腓骨短肌腱游離部分的組織,再就編織后的肌腱末端密切與踝關節前側的關節囊以及周邊軟組織進行縫合,最后實現下脛腓韌帶的重建。就患者下脛腓骨的復位及固定,則采用Endobutton鋼板。B組患者主要采取骨膜移位手術方式治療,手術操作如下: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仰臥踝關節處于中立位,而后切開患者伸肌支持帶,再將伸肌腱向外部牽拉開,找到外踩前動脈主干的起始位置以及排動脈穿支的降支,而后再在腓骨的遠端前內側切取一個條形的骨膜瓣,并將該骨膜瓣向下翻轉,使之與下脛腓骨韌帶緊緊重疊,最后進行縫合[4~6]。就下脛腓骨韌帶損傷實施修復,直到確定已經完全止血,再關閉手術切口,以Endobutton鋼板固定下脛腓聯合分離。
1.3觀察指標
患者手術治療之后,觀察和記錄患者住院以及骨折的愈合時間、并發癥情況,以及治療的效果。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的判斷標準具體如下:(1)患者踝關節的背伸、踢屈等恢復正常,進行日常活動無疼痛感,且經X線檢查,踝關節形態正常,則手術治療效果為優;(2)患者踝關節背伸、踢屈等基本恢復,但日常活動中,某一動作或活動時間過長,則可能出現輕微的疼痛感,X線檢查踝關節部位形態正常,則手術治療效果為良;(3)患者踝關節伸展、彎曲范圍在15°左右,進行活動有明顯的疼痛感,但可以活動,X線檢查存在外踝外移的情況,則為治療合格;(4)患者踝關節受限明顯,日常活動需依靠拐杖等支持工具,X線檢查踝關節形態有不勻稱、外移等情況,則手術效果為差。1.4統計學意義應用SPSS20.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住院、骨折愈合時間
根據對兩組患者手術治療的觀察,B組患者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等均短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
在本次觀察當中,A組患者出現創傷性骨關節炎3例,腫脹5例,骨不連2例;B組患者患者出現創傷性骨關節炎1例,腫脹2例,骨不連1例。B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手術療效
就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A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66.7%,B組患者治療優良率為86.7%,B組患者手術優良率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在踝關節的構成當中,主要包括脛骨、腓骨下端的關節面以及距骨滑車結構,在踝關節的相關病痛當中,踝關節扭傷、骨折較為常見。其中,踝關節骨折實際上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骨折,并且患者容易出現下脛腓骨分離這一并發癥,其癥狀表現為劇烈的疼痛、畸形等。臨床當中治療踝關節骨折并下脛腓骨分離多采用手術方式治療,同時也會配合食療、專業護理等,以此盡快幫助患者恢復[7]。踝關節骨折并下脛腓骨分離的手術治療,主要的手術治療則多以切開解剖復位實施內固定手術為主。就其手術治療,本院此次則主要觀察短肌腱移位、骨膜移位手術方式治療的效果,故選取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30例踝關節骨折并下脛腓骨分離患者進行觀察。在本次觀察當中,所選患者中的15例患者是以短肌腱移位手術治療,主要是從腓骨的短肌腱開始,通過鉆出骨髓道,進行編織、縫合最后重建下脛腓韌帶。在該手術治療方式下,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為(73.8±5.3)d,手術優良率為66.7%。另外15例患者則以骨膜移位方式展開手術,即從伸肌支持切入,再找到外踩動脈主干起始位置和腓動脈穿支的降支后切取條形骨膜瓣,將其向下翻轉與下脛腓骨重疊再行縫合,止血后關閉手術切口。患者經過治療后,依據觀察,患者骨折愈合的時間為(61.6±5.4)d,手術優良率達到86.7%。根據兩種手術方式治療的效果可知,采取骨膜移位方式的手術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針對踝關節并發下脛腓骨分離患者,進行骨膜移位方式的手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且患者并發癥率低,可考慮應用至臨床中。
參考文獻
1伍永權.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手術療效分析.河南醫學研究,2018,27(1):122~123.
2張傳俊.分析治療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方法及臨床意義.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22):20~21.
3李楊,王樹森,楊寧,等.復雜踝關節骨折中后踝骨折及下脛腓聯合分離的手術治療體會.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29(12):1289~1290.
4羅開祥.拉力螺釘配合接骨板治療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關節分離的手術療效.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6):139~140.
5彭城,劉智,孫天勝,等.AO-B型踝關節骨折合并下脛腓聯合分離手術治療體會.解放軍醫藥雜志,2013,25(5):44~47.
6陳政偉,仝江麗.踝關節骨折伴下脛腓聯合分離手術治療分析.中國實用醫藥,2013,8(6):106~107.
7張冠英.手術治療踝關節骨折并下脛腓聯合分離的療效分析.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146~147.
作者:毛仁群 李文慶 朱小弟 楊濤 陳傳煌 單位:深圳市南山區人民醫院手足踝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