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物學教學非言語藝術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中職生物學教師在運用非言語教學藝術方面存在綜合運用率低、表露不自然、個性不明顯等問題。為改變現狀,提升中職生物學教師非言語教學藝術的水平,需從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認識、加強訓練、掌握非言語教學藝術運用技巧、改革教師評價辦法、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等方面做起。
關鍵詞:
中職學校;生物學;非言語教學藝術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主要通過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傳遞信息、表達情感,但在中職生物學課堂教學中,言語教學藝術被廣泛重視,專家學者對其研究也頗多,而非言語教學藝術卻一直被冷落,有關的研究相對較少,尤其對非言語教學藝術在課堂上的運用操作指導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實踐證明,在中職生物學教學中科學地運用非言語教學藝術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加強中職生物學教學非言語教學藝術研究是深化中職生物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
1非言語教學藝術的運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1運用現狀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重專業課、輕基礎課,生物學課程在中等職業學校除農學、生物技術等個別專業是專業課外,在其他專業都是基礎課。作為非專業課的生物學在中等職業學校地位低、學生不重視,生物學教師運用非言語教學藝術的現狀不樂觀。我們通過觀察平涼市中職學校23位生物學教師的40節課發現,課堂中教師用于表示“稱贊”“肯定”的豎大拇指、點頭,表示“站起”的抬手等象征性動作出現頻率較高,居第一位;對諸如顯微鏡的調節、人體對刺激的反應等在用言語進行形象化描述的同時,配合以手旋轉、身體躲閃等動作模擬來強化言語說明性的動作出現頻率次之,居第二位;適應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具有消極意義的手扶講桌、背手、叉腰、手插褲兜、修飾頭發、摸鼻子、推眼鏡等適應性和身體調節性動作出現頻率僅次于言語說明的動作,居第三位;微笑、瞪眼、皺眉等表露性動作出現頻率為第四位;為維持課堂秩序、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等移動步伐的距離性動作出現頻率為第五位。
1.2存在的問題
1.2.1學習不夠,認識不足為了掌握中職生物學教師對非言語教學藝術的內涵、表現形式及其功能等的了解情況,我們通過專題訪談形式,隨意對10位中職生物學教師進行了訪談。訪談結果顯示,其中有1名教師對非言語教學藝術的內涵非常了解,能夠準確地說出非言語教學藝術的具體表現形式等;有3名教師對非言語教學藝術比較了解,能根據課程的要求注意表情和手勢的運用等;其余教師對非言語教學藝術的內涵、表現形式及其功能等了解甚少。大部分教師對課堂非言語教學藝術運用的重視程度遠遠低于對言語教學藝術運用的重視程度,他們認為在課堂上運用的非言語行為是無意識的;認為微笑、鼓掌等自然、優雅、大方的非言語動作絕大多數是一位教師平時的行為習慣,并不是教師在課堂上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有意識地表現出來的。
1.2.2表露不自然,個性不明顯上述被觀察過講課的23位中職生物學教師,年齡在25~50歲之間,教齡在2~30年之間,這些教師的年齡、閱歷等差別很大,他們的教學特色應該有明顯不同。但觀察發現,這些教師在運用非言語教學藝術方面卻大同小異,甚至相同。如,表示同意用點頭、表示反對用搖頭、表示不滿意用瞪眼等。通過我們進一步觀察發現,中職學校教師在運用非言語教學藝術方面,不僅生物學教師之間沒有差異,而且生物學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之間也沒有差異。非言語教學藝術的運用缺乏變化和創新,單調乏味。有些教師從上課開始到結束雖然一直面帶微笑,但明顯帶有做作和表演性質,其微笑并不是自己真情的表露。
1.2.3適應性、身體調節性動作過多如上所述,在23位中職生物學教師的40節課中,教師手扶講桌、背手、叉腰、手插褲兜、修飾頭發、整理衣服、捏粉筆、摸鼻子、推眼鏡等適應性和身體調節性動作出現頻率較高,這些動作行為具有明顯的副作用,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有時甚至還會在學生中留下笑柄,學生往往以此來模仿和丑化教師。
1.2.4非言語教學藝術的綜合運用率低非言語教學藝術的內容豐富,各種藝術只有相互配合、綜合運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如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教師在用鼓掌或豎大拇指稱贊的同時,還應帶有微笑等面部表情,否則就很難表現出教師的贊許之情。但在上述教師的40節課中,常常會發現教師的手勢與面部表情不同步的問題。另外,生物學課程教學不同于其他課的教學,生物學教師在用言語講課的同時,還要配合運用標本、掛圖、模型及有關的教學視頻等,使深奧的知識通俗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遺憾的是,在上述教師的40節課中,很少發現有類似行為發生。
2非言語教學藝術的運用技巧
非言語教學藝術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藝術之一,主要包括身體行為、空間距離、時間信息、沉默等。其中,身體行為藝術主要包括儀表著裝、面部表情、目光、體態等,現就其主要運用技巧簡要介紹如下。
2.1儀表著裝服飾儀表是學生最先看到的教師形象,這個形象在學生心目中的好與不好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教學效果的優化,尤其在中等職業學校,這方面尤為突出。教師的儀表著裝一般要求衣著樸實大方、整潔得體,色調的冷和暖與自己的性格相宜,款式與自己的年齡及教育對象的年齡相協調,不濃妝艷抹、不佩戴首飾、不戴有色眼鏡等。
2.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即人們常說的“臉色”,由臉的顏色、光澤、肌肉的收與展以及臉面的紋路和臉部各器官的動作組成。表情是情感的表露,人的悲傷、恐懼、喜歡、快樂、郁悶、高興、痛苦、生氣、沮喪、感興趣等全通過面部表現出來。課堂中教師的任何一個表情變化都會影響到學生,中職生物學教師在運用面部表情藝術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自然大方。所有表情都是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不帶任何做作。二是精神、溫和。從進入教室到一節課結束,始終容光煥發、精神飽滿、情緒自然明朗,端莊中見微笑,嚴肅中見柔和。三是要和言語講授緊密配合。面部表情因言語講授而產生,目的是要達到言語講授所要達到的目的,所以,面部表情的運用絕不能游離于言語講授之外。
2.3目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能與他人溝通、交流思想,表達情感。課堂中,教師在用言語進行講授的同時要將自己的目光與學生的目光始終保持“對流”,以反饋信息,調整講授的內容、方法和速度,并隨時以眼神對學生施加影響,調控教學秩序,提高教學效率等。運用目光交流,一要盡量多地運用環視和注視,用親切和藹的目光主動地捕捉每名學生的視線,不留任何形式的“教學死角”;二要不斷增加對每位學生的注視頻率,讓每名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關愛;三要注意目光變化。如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先投以信任的目光和親切的微笑;當學生答題不暢時,教師再投以期待、專注的目光;當學生的回答富有創造性時,教師再投以贊許、激勵的目光等。
2.4體態體態是指身體的動作和造型,包括頭部動作、手勢和身姿等。教師的體態是教師的精神面貌和風度的外在表現。教師積極熱情、大方自然、生動活潑的課堂體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體態藝術運用的總原則是簡單精煉、生動有活力、與言語講授和諧統一。
2.4.1頭部動作頭部動作是指用頭部整體傳遞信息的動作,包括點頭、搖頭、側頭、低頭、仰頭等。與有聲言語相比,在教學中頭部動作更能簡潔地表達教師的意圖和反應。如,在有力的點頭暗示下,即使不說話,學生也會領會其中的贊同信息。頭部動作的運用要注意以下問題:(1)動作要明晰,要讓學生看清楚;(2)頭部動作的運用要和言語說明相配合,如點頭時配合“很好”“正確”,搖頭時配合“錯”“不對”等;(3)頭部動作不能頻繁使用,否則會影響學生的注意力等。
2.4.2手勢手勢是指教師用手指、手掌和手臂等表情達意的姿勢或動作。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手勢可以表達喜怒哀樂的感情、可以指示具體事物的對象或數量、可以比劃事物的形狀和表達抽象的概念等。手勢藝術的運用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準確自然,即手勢與言語講解的配合必須自然、形象、準確。二是多少適宜、動靜結合,即教師的手勢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奇。太少則死板,無生機和感染力;太多又顯得瑣碎繚亂,不利于內容的表達;太奇則易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三是展示適時、適度。四是避免產生拍桌子、手插褲兜、摳鼻子、背手、推眼鏡等消極手勢。
2.4.3身姿身姿是指教師通過軀干和下肢表達信息的姿態,主要包括站姿、走姿等。站姿是課堂教學使用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身姿。站姿藝術要點是站得端正、穩重、自然、親切,不靠黑板、講桌,不側身或面向黑板而站,站的位置一般在教室前中央講桌與黑板之間。走姿主要是指教師行走的步態。走姿藝術的要點:一是走路時手臂擺動的幅度和步子的大小、彈性等要適度自然,登上講臺講課時要面對學生;二是講課時不能用一種姿勢站在同一個地方,如當需要描述、分析時,應稍離講桌,輕松自然地走動或微微分開雙腳,使學生既感到教師的端莊嚴肅,又感到教師的親切自然。另外,教師與學生的空間距離、時間信息、沉默等也是重要的非言語教學藝術,其運用技巧不再一一贅述。
3非言語教學藝術水平的提升
3.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認識“教育理念是指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1]。教師在實踐中形成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影響著教師自身的學習和成長等。從上述被訪談的10位中職生物學教師對課堂教學非言語教學藝術的態度和認識來看,他們之所以對課堂教學非言語教學藝術了解不夠、認識不足等,關鍵原因還是教育理念陳舊。因此,要提高中職生物學教師對非言語教學藝術的認識首先必須更新教育理念,除在教師層面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認識外,學校教育管理者、社會和學生家長層面也要轉變和更新教育理念。
3.2加強訓練,全面提高教師素養非言語教學藝術的運用能力是構成生物學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中職生物學教師在全面提升自身教學素質時絕不能忘記訓練和提升自己運用非言語教學藝術的能力。首先,要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注重系統學習有關非言語教學藝術的理論知識;其次,要在實踐中運用和學習各種非言語教學藝術技巧;再次,要加強美學修養,堅持對自身素質和各種教學藝術進行審美創造;最后,要不斷進行教學反思。
3.3改革教師評價辦法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評價教師的主要依據是業務水平和語言能力,課堂教學評價的內容主要是教師對知識體系的講解、教學各環節的系統與完整性、語言表達能力、師生互動情況、學生考試成績等,而對教師運用非言語藝術教學方面的評價只做了教態自然、大方等泛泛的一點表述,沒有涉及衣著打扮、面部表情、手勢、眼神等問題。所以,要全面提升中職生物學教師運用非言語教學藝術的水平必須改革現行中職學校教師評價辦法,在其評價標準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有關教師運用非言語教學藝術方面的內容。
3.4完善教師培訓計劃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培訓不論是國培、省培還是校本培訓,培訓者普遍認為不論是言語教學藝術還是非言語教學藝術等,在大學階段已完成培訓任務。因此,在安排培訓課程時主要安排有關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的內容,很少安排教學藝術方面的內容。建議各級各類培訓在制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訓計劃和組織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訓時,一定要安排教學藝術方面的培訓內容,尤其要安排學科層面的非言語教學藝術運用方面的培訓內容。
作者:趙明星 單位:平涼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