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腹型肥胖與糖尿病糖代謝的關聯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腹型肥胖對2型糖尿病糖代謝的作用,為2型糖尿病的診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選擇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為腹型肥胖組(病例組)和非腹型肥胖組(對照組),分析腹型肥胖與糖尿病的相關性。結果:兩組間在體重、BMI、腰圍、腰高比、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空腹C肽、TG、HDL-C及脂肪肝各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顯示,空腹血糖與體重、腰高比、TG、脂肪肝呈正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重線性回歸模型提示,空腹血糖隨體重、腰高比、TG、脂肪肝增加而增高。結論:2型糖尿病腹型肥胖患者較非腹型肥胖患者糖代謝紊亂更嚴重。
[關鍵詞]腹型肥胖;糖代謝;2型糖尿病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2型糖尿病(T2DM)在世界各地越來越流行[1-3]。2型糖尿病患者多數伴有肥胖,且以腹型肥胖為主[4]。而腹型肥胖給2型糖尿病的治療帶來了極大的阻礙[5]。本研究主要探討腹型肥胖與糖代謝的關聯,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期間在內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齡30~70歲,包括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及已經確診糖尿病接受降糖治療的患者。按照排除標準去除不合適病例后,共108例,其中男68例,女40例,均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糖尿病診斷標準。按照腰圍分為腹型肥胖組(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即病例組)和非腹型肥胖組(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即對照組)兩組。1.2觀察指標:①基本資料: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MI)、腰圍、腰高比、收縮壓、舒張壓;②臨床檢驗檢查資料:糖化血紅蛋白(HbA1c)、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BG)]、空腹胰島素(INS)水平、空腹C肽水平、血脂[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腹部彩超;③了解有無脂肪肝,既往史及生活習慣資料,包括高血壓史、吸煙史、飲酒史。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臨床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方差齊性的采用t檢驗,方差不齊的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組間檢驗篩查出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后,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及多重線性回歸分析。
2結果
2.1兩組間相關資料的比較:2型糖尿病腹型肥胖組(病例組)與非腹型肥胖組(對照組)各54例。病例組平均年齡(54.87±11.38)歲,平均病程(6.86±5.53)年,男34例,占62.96%,女20例,占37.04%。對照組男34例,女20例,平均年齡(55.06±8.68)歲,平均病程(8.97±6.70)年。在兩組基本資料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在體重、BMI、腰圍、腰高比、有高血壓史方面,兩組間均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而在性別、年齡、病程、身高、吸煙史、飲酒史、收縮壓、舒張壓方面,兩組間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中,兩組間臨床檢驗檢查資料比較,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空腹C肽、TG、HDL-C、脂肪肝均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餐后血糖、HbA1c、TC、L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2血糖水平與腹型肥胖相關指標的相關性分析:從表1中篩選出有統計學意義的空腹血糖及腹型肥胖相關指標。經Pearson相關性分析,空腹血糖水平與體重(r=0.242,P=0.012)、腰高比(r=0.207,P=0.034)、TG(r=0.217,P=0.025)、脂肪肝(r=0.284,P=0.003)呈正相關。BMI、腰圍、HLD-C與血糖水平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2。2.3多重線性回歸分析:以空腹血糖水平為因變量,以腹型肥胖指標:體重、BMI、腰圍、腰高比、TG、HDL-C、脂肪肝為自變量,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模型采用enter法,以P≤0.05為進入標準,P>0.10為剔除標準,見表3。與空腹血糖水平有關的指標是體重、腰高比、TG及脂肪肝情況。體重、腰高比、TG、脂肪肝的偏回歸系數β均為正值,即空腹血糖水平隨體重、腰高比、TG增加而增高,有脂肪肝患者較無脂肪肝患者空腹血糖高。
3討論
2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內分泌紊亂性疾病,已成為威脅全人類健康的首要問題[6]。飲食結構的改變,缺乏鍛煉以及靜坐等生活方式,使得肥胖特別是腹型肥胖與2型糖尿病并存[4]。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腹型肥胖患者的糖代謝紊亂更加嚴重[7]。而兩者之間的關聯是筆者此次研究的重點。筆者在臨床上搜集并整理了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本資料、檢驗檢查資料及既往史生活史資料,并將所有病例分成病例組(腹型肥胖組)和對照組(非腹型肥胖組)兩組。通過對臨床病例資料的整理分析,病例組的空腹血糖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接著,在進行Pearson相關系數分析時,明確了空腹血糖水平與腹型肥胖相關指標(體重、腰高比、TG、脂肪肝)之間的正相關性,見表2。接下來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模型進一步明確,空腹血糖隨體重、腰高比、TG的增加而增高,脂肪肝患者空腹血糖明顯高于非脂肪肝患者,見表3。因此,筆者認為腹型肥胖仍是目前2型糖尿病血糖難以控制的病因之一。
作者:陳玲 單位:南通市第六人民醫院